1
之前看過一部英國紀錄片,名字與暢銷書《富爸爸 窮爸爸》很相似,叫做《富哥哥 窮弟弟》(英文名:Rich Borther Poor Borther)。
在英國,有一對同父同母、一起長大的親兄弟,在成年后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哥哥成了倫敦的富翁,弟弟卻變成了一個窮光蛋。
兄弟二人只相差一歲,兩人都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警察,母親是銀行小職員,家里沒啥存款,但尚能養(yǎng)活孩子。
小的時候,兩人都吃著差不多的食物,穿著差不多的衣服,上著差不多的學校。
成年后,兄弟倆已經(jīng)多年沒有聯(lián)系,25年來二人獨處的時間不超過2天,如果沒有這層血緣關(guān)系,恐怕二人800年都不會相遇。
本次紀錄片的節(jié)目組想讓二人互相進入對方的生活環(huán)境,彼此體驗,也征得了二人的同意。
哥哥伊凡是一個成功的商人,金融界精英、保守黨政要,他購置了若干座豪宅,僅出現(xiàn)在紀錄片中的,就有倫敦的四層聯(lián)排別墅、東蘇賽克斯的13世紀古宅以及巴塞羅那上流社區(qū)的假日公寓。
弟弟大衛(wèi)則這是一個典型的窮光蛋: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家庭、沒有妻子、沒有孩子、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只靠一輛房車孤身漂泊,每日的住宿都在房車里,日子就這么湊合著過。
紀錄片中,先是哥哥伊凡帶著弟弟大衛(wèi)一起在他的豪宅里度過了8天時間,后是弟弟大衛(wèi)帶著哥哥伊凡一起在他的房子里(其實就是個房車)度過了8天時間。
若想知道紀錄片的細節(jié),直接在B站搜索片名即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是,無論是現(xiàn)實中產(chǎn)生隔閡的親姐妹,還是紀錄片中貧富差距如此之大的親兄弟,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她們(他們)之間如此大的差異呢?
通過紀錄片,或許我們能找到答案......
2
其一,生活圈子的巨大差異。
在紀錄片中,兄弟倆都彼此進入了對方的生活圈子。
哥哥帶弟弟去自己經(jīng)常參加的活動,比如出席上流社會晚宴、會見各個圈子的佼佼者、參加慈善藝術(shù)展、進行馬術(shù)訓練等。
這是一個屬于倫敦上流社會的圈子,精英們彼此相互尊重、氣氛融洽,談?wù)摰闹黝}是工作、社交、慈善、愛好、財富、政治、商機等各方面的事務(wù)。
弟弟呢,也帶哥哥參加了自己常去的聚會,在會上與各種擁有極端思想的人們討論。隨行的哥哥一臉懵圈地看著這些人抱怨社會、抨擊政治,并且發(fā)表一些古怪的言論。
可他們說的到底是不是事實?哥哥提出了質(zhì)疑。結(jié)果,參會的人卻含糊其辭,說不清楚,然后又是對社會一頓吐槽,并堅信自己說的是對的。
哥哥只能苦笑:弟弟天天泡在這樣的圈子里,怎么可能思想不負面?
生活中,什么對我們的思想最有影響?就是我們平時經(jīng)常接觸的人!就是我們的圈子!
為什么小小一個黃埔軍校,卻孕育了國共兩黨那么多將領(lǐng)?為什么“萬通六君子”后來個個成了房地產(chǎn)大佬?這就是圈子的力量啊!
哪怕再親的人,哪怕是親姐妹、親兄弟,如果處于不同的圈子里,時間一長話題就不同、習慣就不同,隔閡就產(chǎn)生了!
3
其二,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習慣有著極大的差異。
兄弟二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大概是從小就產(chǎn)生差異了。因為是哥哥,伊凡很小就干零活、打零工幫助補貼家用;反觀弟弟大衛(wèi),他在哥哥早上干完活時還在被窩里睡覺,要么就是搞點小破壞。
從小的辛勞,讓哥哥產(chǎn)生了對生活的責任感,后來鍛煉得獨立能干,極具商業(yè)頭腦;反觀弟弟,在父母的溺愛中反倒放縱了自己,長大后游手好閑。
哥哥伊凡21歲時離家創(chuàng)業(yè),通過做小生意完成了原始積累,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隨后他將生意轉(zhuǎn)手他人獲得100萬英鎊,再拿這筆錢作為啟動資金進行創(chuàng)業(yè),成功后再轉(zhuǎn)賣。
如此周而復始,他不知不覺就成了千萬富翁。
幾乎在同一時間,弟弟大衛(wèi)沒考上大學,他跑到修理廠做了學徒,但沒能堅持下來。
為了到哥哥所在的城市“見世面”,他還放棄了工廠的轉(zhuǎn)正考核,與穩(wěn)定生活徹底告別,他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職業(yè),但總是三分鐘熱度。
如果說出身、天賦、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這些是父母給的,那么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就是自己決定的!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很值得玩味的規(guī)律:如果是短期獲得了什么好處或受到什么挫折,從長遠生活的角度來看,對我們?nèi)松挠绊懯遣淮蟮模瑫粫r間磨平。
但偏偏,通過這件事讓我們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看法,什么樣的態(tài)度,卻是長遠影響我們的,時間一久就形成了習慣,習慣決定了命運。
4
其三,富人總想著“循序漸進”,窮人會總想著“一夜暴富”。
對弟弟大衛(wèi)來說,他內(nèi)心對哥哥伊凡總是“羨慕嫉妒恨”,但嘴上偏偏不說。在哥哥剛剛通過創(chuàng)業(yè)獲得財富時,他心里就不平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行!
于是,他就時時刻刻尋找“一夜暴富”的機會。這個事情做一下,發(fā)現(xiàn)暴富不了就拋棄;那個事情做一下,發(fā)現(xiàn)暴富不了也拋棄......做了非常多的事情,發(fā)現(xiàn)怎么都暴富不了,于是又開始“酸葡萄心理”,甚至在哥哥面前也表達了不滿:
富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靠著吸窮人的血嗎?
沒錢也挺好,在社會底層待著比在社會上層更舒服,無拘無束嘛!
一談到哥哥的巨額財富,他就說“惡心的想吐!”
對哥哥的致富之道深惡痛絕,諷刺哥哥是“虛偽的資本家”!
伊凡知道弟弟對自己的厭惡,覺得弟弟把自己描述成了一個萬惡的資本家,甚至故意做出一些事來讓自己不爽。
可從伊凡的經(jīng)歷來看,他并不是靠“一夜暴富”變成富翁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勞,靠日復一日執(zhí)行計劃,鍛煉出來的商業(yè)眼光、生意頭腦,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的,可偏偏弟弟大衛(wèi)不愿走這條“循序漸進”的路。
生活中,確實有太多太多人對一些詞語特別青睞:“竅門”、“絕技”、“秘法”、“妙方”......只要看到這些詞語就雙眼冒綠光,仿佛只需一步就可以獲得所有,這就是典型的“一夜暴富”心理。
對于信奉“循序漸進”的人來說,他眼中的“絕招”是什么?簡單一招,練一萬次就是絕招!
5
其四,富人選擇“明確的目標”,窮人選擇“自由散漫”。
哥哥伊凡有明確的生活目標,他將自己的生活布置的井井有條,安排好了自己的工作計劃,定期參加聚會,努力地開拓著更大的商業(yè)版圖,并試著在政壇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就連每隔一段時間要去騎一次馬,都在他的計劃之中。
反觀弟弟伊凡,他做出的行為總讓人感覺到荒唐:
比如,他總關(guān)心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息,認為“小行星連成一線毀滅地球”,并表示只有當世界毀滅,國家才能得到救贖。與之相比,政府、政黨、資本家、社會制度之類的東西不值一提,都是浮云。
有一次他告訴哥哥,次日上午十點要在某個市民廣場有個新書發(fā)布會,他現(xiàn)場賣書。等哥哥到了現(xiàn)場之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就是擺個街邊小攤賣賣書,一本自費出版的根據(jù)吸毒嗑藥經(jīng)歷寫成的小說。
晚了一小時后弟弟才出現(xiàn),還穿了一身像馬戲團小丑的明黃色西裝,真是有種說不出來的荒唐!
當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同時,每個人也要為自己這種生活方式負責。
究竟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有明確的目標”還是“自由散漫”?相信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6
其五,富人會選擇“維系關(guān)系”,窮人會選擇“我是對的”。
紀錄片中好幾次都出現(xiàn)了哥哥與弟弟之間對某些事情的看法不同,這時候弟弟會陷入爭吵和抱怨,而哥哥會選擇謙讓和沉默。
事實上,當?shù)艿艿谝惶熳∵M哥哥的豪宅時,就向哥哥爭吵。原因是哥哥對節(jié)目組坦白,這些年自己一直在暗中幫襯著弟弟,前后花了不到10萬。這樣的說法讓弟弟憤怒,他跑來質(zhì)問哥哥,你什么時候給我花錢了?我想買艘船,你給我買了嗎?
與弟弟的爭吵不同,哥哥自始至終保持沉默,他認為:維護好這段兄弟關(guān)系更重要,爭對錯沒什么意義。
事實上,哥哥真的出過錢,只是弟弟不知道而已。他偷偷告訴節(jié)目組,之前弟弟生病或欠錢,都是自己和老媽商量著給他暗中搞定,哪怕弟弟問一下母親,就會知道真相。
這些錢,都是身為一個哥哥愿意幫助弟弟的,也沒求過什么回報。既然在弟弟的思維世界里不這么認為,那干嘛要揭穿呢?
至于弟弟的“小行星連成一線毀滅地球”這一系列古怪的言論,哥哥更是沒有去爭執(zhí),關(guān)系比對錯更重要!
在哥哥看來,弟弟有他自己的思維世界,一旦較真就又要陷入對立的狀態(tài),因為弟弟始終跟個“斗雞”一樣,非要找一大堆理由來證明“我是對的”。
7
紀錄片的最后令人欣慰,兄弟二人彼此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也就更加理解對方的處境和內(nèi)心。
在節(jié)目的結(jié)尾,當“變形記”結(jié)束時,兄弟二人擁抱在一起,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互相祝福、互相道別。
分享完這部紀錄片,想必也引發(fā)了你的很多思索吧?
一邊是血濃于水的親情,另一邊是截然不同的生活理念、生活狀態(tài),孰輕孰重?
親人在你眼里的那個樣子,就是他(她)真實的樣子嗎?
面對與自己觀念不同、態(tài)度不同、習慣不同、圈子不同的親人,我們應(yīng)該怎樣溝通?
在不同觀念帶來的不同人生狀態(tài)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這里沒有標準答案,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讀完這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