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不分年齡的,就像人這一生都要進食一般?!?/span>
愛,就像是這漫天的星斗,超越了時間的界限,哪怕是光年的阻礙,也要相互陪伴在一起。
愛,就像是枯藤老樹重新看到新的水源,哪怕自己已然老去,也要在滋潤中重現(xiàn)自我的青綠,旺盛而充盈。
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憑著內(nèi)心的沖動和本性中的欲望去追求愛情,只為了能夠滿足性欲和傳宗接代的需求。
而當(dāng)人一旦成家立業(yè)之后,人們也就會對愛情產(chǎn)生了一種想法,那就是愛情已然離自己而去,以后再也不會有愛情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的親情。
這樣的想法,其實是正常的。尤其是傳統(tǒng)觀念較為濃厚的人,他們只要一結(jié)婚,就把愛情拋諸腦后了。
可是,人的欲望是隨著人而永存的。只要欲望在,那人內(nèi)心的愛就依舊存在。
這里有個問題,你認(rèn)為60歲的孤寡女人,她們還會對年輕的男人感興趣嗎?
一些女人,她們雖然已經(jīng)上了年紀(jì)了,可丈夫卻去世得早,內(nèi)心倍感孤獨。所以,她們有可能就會再找一個“老伴”,以此來相伴終老。
對于這樣的“愛”,我們不妨聽聽下面這兩位女人的心聲。
陳阿姨和她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長的城市人,觀念也較為開放,不怎么傳統(tǒng)。
在陳阿姨58歲那年,她的老伴便去世了。雖然這件事對整個家打擊很大,可孩子們也長大了,家庭也有一定的錢財,所以家庭也沒有受到過重的影響。
對于陳阿姨來說,她最難忍受的,就是老伴去世后一個人生活的日子。
其實她有兩個兒子,可因為他們都成家立業(yè)了,也都在外面買了房,所以他們也就沒有跟陳阿姨住在一起。
在陳阿姨60歲那年,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個男人。那個男人比她小五歲,是某國企的員工。同時,他的妻子也已經(jīng)患病而逝了。
他們倆人在旅行中認(rèn)識,而且當(dāng)他們相互交談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倆人都是同一個城市的人,而且住的地方離得不遠(yuǎn)。
于是,陳阿姨也就跟這男人經(jīng)常往來。甚至有一次,當(dāng)兒子回家看望陳阿姨時,他才發(fā)現(xiàn),那個男人已經(jīng)住到了母親家里面了。
那時候,兒子便問陳阿姨:“媽,那個男人您真的喜歡他嗎?如果您喜歡,我不反對,可您不要被他騙錢騙房就行。”
陳阿姨回應(yīng)道:“雖然人老了,可一看見他,就有點一見鐘情的感覺,就像看到你父親一樣。和他在一起,也算是不讓自己孤獨終老了?!?/p>
后來,陳阿姨也就順利跟這個男人住在一起,還一同進進出出。盡管被人詬病,可她還是覺得無所謂。
張嬸是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村人,有著較為濃厚的傳統(tǒng)觀念,不是三從四德,就是堅守婦道。哪管是丈夫走后,她也不敢再找一個老伴。
張嬸的老伴王叔,他50歲那年便從縣里面的某工地上摔了下來,還沒送到醫(yī)院就中途去世了。
在這件事之后,雖然工地的老板賠了很多錢,也安撫了他們一家,但這一家人都沉浸在無休止的悲痛之中。
王叔去世那年,張嬸才48歲,孩子也才25歲左右。
事后的十來年中,張嬸都是一個人過日子。因為村子里面經(jīng)濟不好,所以三個孩子都得到城里面謀生,就只有過年的時候回來一次。
在張嬸59歲那年,寂寞了十一年的張嬸,她在親戚家中看到了一個男人,于是乎就跟對方好上了。那個男人,大概也就比她小兩歲的樣子。
這兩人好上的消息,其實很快就被親戚知道了。而親戚,他們這些嚼舌根的,便直接跟張嬸的三個兒女說明了情況,并且在村里面還傳得沸沸揚揚。
張嬸的三個孩子,當(dāng)他們聽到消息后,便相約一同回家,讓母親放棄這個“心思”。
迫于內(nèi)外的壓力,張嬸和這個男人也就斷絕了往來。
對此,張嬸感慨,自己內(nèi)心總想找個伴,可孩子卻不答應(yīng),實在是沒辦法。
其實,不管是哪個年齡層的人,都是對愛情感興趣的。
就像是陳阿姨和張嬸,她們的丈夫都早逝了。而且,她們的孩子也長大了。如此,她們便想再找一個老伴了此余生。
對于這個問題,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看法。
在陳阿姨和她的兒子看來,只要喜歡,只要不涉及錢財,那在一起也沒問題,沒必要說為了一些老舊的死規(guī)矩而讓人不好過。
而在張嬸看來,自己很想追求這段愛情,可自己也有心無力。因為身邊的人都不答應(yīng)。
其實,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尤其是像張嬸的兒女們,他們不想被人嚼舌根,內(nèi)心也認(rèn)為這樣做有違婦德。另外,身為孩子,內(nèi)心也接受不了外人的存在。
所以說,60歲的孤寡女人,她們還是會對年輕的男人感興趣??蛇@樣的做法,是對還是不對呢,就得是見仁見智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