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span>
只要這件事跟自己沒有關(guān)系,就不要管太多了。擺出不理事兒,也不管事兒的姿態(tài),那你會活得更加安穩(wěn)。否則,就很容易會惹禍上身。
這世間的禍事,那是我們所無法預(yù)料的。也許你好心管了這件事,誰知道惹來了不必要的麻煩。這,真的有意義嗎?
曾仕強教授提出過一個觀點,這世間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自作自受”。
我們做了什么事兒,就會迎來什么樣的結(jié)果。結(jié)果是好是壞,沒有人知道。反正我們是承受結(jié)果的那一方,而不是規(guī)定結(jié)果的那一方。
有道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蔽覀冎荒馨盐者^程,但無法把握結(jié)果。
做人,還是要做個“少惹閑事”的人比較好。尤其是臨近60歲的老年人,過點“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生活,那才是最好的選擇。
年輕的時候,也許你還有精力抵御生活的風(fēng)險??傻饶憷狭?,就力不從心了。
既然如此,那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管這3件事,不然會害了我們。
俗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span>
兒孫自然有兒孫的福氣,那我們又何必為兒孫做牛做馬呢?每代人都只負責(zé)自己這一代的事兒,隔代的事兒,就不要管了。
像這樣的觀念,每個人都懂,但就是每個人都做不到。
有人會覺得,兒女必須要按照我的觀念去生活,不然就是他們不孝順。因此,他們就會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兒女的身上。
有人會覺得,我是家中的長輩,兒女和孫子就該按照我的模式去活著,反正代代如此,那下一代也該如此。
人老了,偏激了,總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別人的身上,那是不對的。因為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如此,又何必過分“偏執(zhí)”呢?
人到晚年,其實我們都有“清福”可以享,只是我們不懂得把握罷了。而要想實現(xiàn)“清?!?,最好的做法, 就是要“少管閑事”,做個簡簡單單的“阿家翁”。
有道是“人情歸人情,錢財要分明?!?/span>
我們跟某些親戚有感情,這是一碼事。而親戚的閑事,我們要不要管,別人求我們,我們要不要幫忙,這又是另一碼事。
這兩碼事,如果我們混淆了,犯迷糊了,那我們就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如果親戚有感恩之心,相信他們會感激我們的幫助,也不會傷害我們。但是,又有多少親戚是有感恩之心的呢?
如果你遇到了沒有感恩之心的親戚,那你就算付出再多,別人也只會笑笑而已,什么都沒表示,甚至還會做出“得寸進尺”的行為。這,才是最要命的。
親戚這個群體,很復(fù)雜,也很矛盾。本該講感情的群體,竟然要淪落到講利益,而且還要爾虞我詐。這,又有什么必要呢?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不要管親戚的閑事了,反正他們做什么,那是他們的事兒,只要我們堅守“不理閑事”的原則,就可以了。
有些事兒,需要我們出頭去做,那我們責(zé)無旁貸。而有些事兒,其實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那我們就不要管那么多了。
比如說今天某某家人煮菜放多了鹽, 某某家人沒有搞衛(wèi)生,某某家人說話太大聲。這些事兒,太小兒科了,也太容易引發(fā)矛盾了。
可是,就是這些小事兒,老年人才喜歡管。
為什么呢?因為多數(shù)人,都無法承擔(dān)大事,就喜歡在小事兒上琢磨。如此,這個家庭,這親緣關(guān)系,又怎么可能不出現(xiàn)問題呢?
管事兒之前,我們要遵循一個原則:這件事跟我們有關(guān),跟家庭的興衰有關(guān),那我們就去管。如果是別人的事兒,或者是家庭的小事,那我們當看不見就好。
所謂“半精明,半糊涂?!?/span>
你過分精明了,那兒女或者老伴,就會覺得你難以相處了。你走中間路線了,做人懂得變通了,相信你的家人,會更加尊重你。
為人處世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劃清每一件事,以及每一個人的界限。
劃清每一件事的界限,是為了準確地處理好每一件事。劃清每一個人的界限,是為了準確地跟這些人相處,而不會引起關(guān)系上的沖突。
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有些事兒,能不管,就不要管了。連自己都管不好,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過好,那我們又何必管別人呢?
更何況,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自由,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私人空間,凡事“相互尊重”,那就可以了。
但還是要說,凡事“高高掛起”,這并非是自私,而是一種“適可而止”的智慧。人到晚年,理應(yīng)如此。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