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越活,越感覺薄情,這也許是歷經滄桑的成熟。
在很多人眼中,做人“薄情”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薄情之人不會有好的人緣,也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可是,沒錢沒勢的普通人,真的能有好的人緣和人際關系嗎?
說得現實一點,人終究會變得“薄情”,這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而已。也許30歲那年我們會變得薄情,也許40歲那年我們會變得薄情。這,需要看個人的經歷了。
有些人走南闖北,見識過無數的悲歡離合,經歷過無數的陰謀算計,那他就會過早成熟,心性和理智都超乎常人,根本不會有太多的感情。
有些人一直是溫室當中的花朵,根本沒有什么經歷,也不知道人心的險惡,自然就會晚熟,或者一廂情愿地認為“人性本善”。
在這個社會,還是需要現實一點比較好。因為人與人的關系并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會隨著利益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
當人到了五十歲之后,就會明白“人際關系”的真相,那他自然會活得薄情。也許,退出朋友圈,離開親戚群,才能享受到真實的人生。
02
人到五十,退出朋友圈。
在這個世上,有兩個朋友圈,一個是線下的朋友圈,而另一個則是線上的微信朋友圈。
可不論是哪個朋友圈,其實人際關系的本質都是差不多的。線上的人性,以及線下的人性,都是一致的,絲毫不會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
先談談線下的朋友圈。
在你看來,線下的朋友圈真的就那么好嗎?不見得。雖然每個人都會笑臉相迎,可笑里藏刀的人簡直不要太多。有可能別人的笑,就是下一刻的“刀”。
更重要的是,那些你所認為的朋友,其實他們對你沒啥感覺,最多只是見到面的時候寒暄幾句罷了,根本沒有任何的感情可言。
你對別人一廂情愿,不見得別人就會對你真心相待。一切,都不過是“走過場”的行為而已。
其次,就是我們經常逛的微信朋友圈。
在知乎上,有句話是這么說的,當你打開微信通訊錄的時候,你發(fā)現自己有上千個朋友,但能說話的一個也沒有。
這種看似朋友多,可實際上一個朋友也沒有的情況,確實是一種諷刺。同時,它也說明了一點,所謂的“朋友圈”,不過是一群陌生人的舞臺而已。沒必要太放在心上。
03
人到五十,離開親戚群。
中國人最重視血緣感情,這就導致了他們會把“親戚”當成是自己的親人,從而和他們保持不錯的關系。
親戚得罪了我們,我們不會說什么。為何?因為我們怕影響了雙方的關系,所以選擇忍氣吞聲,一忍再忍。
親戚不論做了什么,我們總會原諒。為何?因為我們盲目重視“血緣關系”,所以導致了是非不分,正邪不論的情況。
做人,沒必要那么傻,沒必要把“血緣關系”看得太重要。這,并非讓我們放棄血緣關系,而是讓我們看透生活的現實。
試想,你希望別人用“血緣關系”來綁架你嗎?或者說,你希望讓“血緣關系”成為你的枷鎖嗎?
既然不希望,那我們就該明白,所謂的親戚,不過是有點血緣關系的陌生人而已,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況且,也不見得你付出了,他們就會回報你。
俗話說得好,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當你沒有錢的時候,其實沒有人會接納你,哪怕是你的親戚或者親兄弟姐妹。為何?因為“拜高踩低”是人性。人,很現實。
04
人活一世,沒必要太認真。
做人,就該是半精明,半糊涂。該精明的時候,我們要精明。而該糊涂的時候,我們還是糊涂點比較好,沒必要太認真。
對于人際關系,我們依舊要保持“半精明,半糊涂”的做法。因為你過分認真,不見得是好事。相反,你完全不重視,也會害了自己。
就拿“交朋友”這件事來說,我們不需要為了“交朋友”而委屈自己,也不需要為了人際關系而非要合群。有些時候,自己一個人活著,也許會更幸福。
倘若你真的看不透,那你不妨看看那些沒錢沒勢的普通人。他們選擇合群了,可他們真的能獲得快樂和幸福嗎?不會幸福,只會被人嫌棄和看不起。
在這個世上,并不是多個朋友多條路,而是你的能力足夠了,別人才會認可你。因此,人際關系沒有什么了不起的,這不過是一場“利益”上的交易罷了。
當你愈發(fā)看透這個社會之后,相信你會愈發(fā)變得薄情。也許,薄情才是普通人最后的選擇和歸宿。
別認為薄情不好,也許,它會讓你感受到獨處的樂趣,能讓你減少受到別人的傷害。要知道,與其跟一群陌生人相伴,不如獨善其身,反而會更好。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