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日本設計小站
ID:japandesign
是藝術?還是奇葩?
——日站君
對!又是迪拜!又是這個“富得流油的國家”帶著它的摩天大樓,闖進了我們的視野!再一次因為“世界第一高”或者“世界第一貴”這樣的字眼,抓住了我們的眼球。瞧瞧這建筑外觀,不禁說一句“不愧是你,迪拜!”。論敢用這樣的造型做其建筑的國家,細數(shù)下來也就只有“你”了。但俗話說的好(并沒有),迪拜建房只圖爽,網友吐槽已上場。說是“藝術”也好,“奇葩”也罷。別急,這波輿論大軍已經在趕來的路上...... 迪拜“晾衣架”大樓,竟出自這位藝術家
前幾天,designboom發(fā)布了一條新聞,稱:迪拜的“晾衣夾”樓,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藝術品。藝不藝術品的咱不敢說,乍一看這造型,確實很抓人眼球啊。仔細來瞧瞧,稍等......日站君想起了一個表情包,不知當放不當放。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完全一致。再有網友友情提示說,這不就是晾衣夾嗎?還真是這么回事!還得再插一句嘴,在此之前以為只有咱們中國的晾衣夾長這樣,現(xiàn)在看來全世界都蠻統(tǒng)一的。
這新大樓在造型方面無論怎么說,都繞不開“別致”了。而這棟“別致”的大樓,你能想象竟不是甲方爸爸的突然腦洞,而是出自一位來自以色列的藝術家zygo之手?說起這位藝術家zygo,絕對是個“神秘人物”。ins賬號上明確說明他是個匿名藝術家,再翻看其所有賬號會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只有“晾衣夾”。除了迪拜這棟“晾衣夾”大樓,關于“晾衣夾”的雕塑也無處不在。
用晾衣夾的造型直接作為藝術表達,看起來挺無厘頭,但zygo表示晾衣夾本身就是“兩個一半結合成一個”的姿態(tài),所以兩個互補的兩半就像兩個靈魂,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完美的結合。按照這樣的路子,就很好解釋每一個作品了。它可以是兩個不同的靈魂,相愛擁抱在一起。無論怎么說,都有點“亦正亦邪”,需要相互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意思。? zygo與蒙德里安(左)、zygo與村上?。ㄓ遥?br>
? zygo與草間彌生(左)、zygo與Keith Haring(右)
這樣我們再看向迪拜“晾衣夾”大樓,忽然就明白了其中的設計原理。迪拜這座城市與那些突然迅猛發(fā)展起來的城市,近乎相同。整個城市分為老城和新城,它們之間的經濟水平、市容市貌差距很大。所以這座大樓的兩個部分一面代表了兩城的結合統(tǒng)一,一面代表了它們的相輔相成。有些網友看過“晾衣夾”大樓,稱其像是一對在kiss的情侶。別說,藝術家zygo似乎正有此意,“晾衣夾”大樓確實還象征著愛情、和平與希望。寓意是好的,建筑也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但一部分“顏控”網友可不吃這一套,直接吐槽說,大褲衩終于有晾衣服的夾子了。
還有評論表示,它很嬌俏。形容一座建筑用“嬌俏”?一時間也不知道是在夸贊還是貶低了。好在還有些擁有“大局觀”的網友,稱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的迪拜,靠大樓與建筑取勝,似乎也是個發(fā)展方向。還真別說,迪拜的出圈一部分原因確實要歸功于它的建筑,從世界第一高的哈里法塔,到世界第一奇葩的迪拜之窗,每一個都為它賺足了噱頭。
為此有人戲稱迪拜,是為人類建筑史上最“瘋狂”的試驗場,是設計師的天堂!
迪拜——人類建筑史最“瘋狂”的試驗場
好像在這里,設計師們都可以為所欲為的發(fā)揮想象,展示自己的才華,然后讓整個世界來審判。輿論又怎樣?當我們把建筑當成藝術品一樣來欣賞的那一刻起,設計師就贏了。
Squall Tower——一座建立在迪拜可以隨風旋轉的大樓!整個建筑物無論是否有風,都會以固定的速度旋轉。因為標榜著“大樓的底座是安裝有一個巨大的電機,每48小時完成一次旋轉”,讓它從概念圖流出的時候,就遭受到了網友們的瘋狂調侃。
“下班找不到路”“大門的朝向隨時變更”這些看起來都算是小問題了。看到這些評論,不知道背后來自土耳其建筑師Hayri Atak怎么看待,不過日站君建議,他可以向另一位也被噴的很慘的建筑師——迪拜之窗的設計師來取取經。因為當時迪拜之窗的落地,同樣慘遭了網友們的瘋狂吐槽。
迪拜政府起初斥巨資35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3.1億元)建立這個地標建筑。
大樓設計的目的,是要帶游客穿越迪拜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底部還細心的設計了一座博物館,完整記錄城市的前世今生。通過各種舊文物和3D全息影像,講述迪拜如何從一座小漁村,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窮得只剩下錢的國家。但可想而知,網友們完全沒管什么歷史和存在的價值,直接吐槽。總結來說,如果想要在迪拜建造大樓,那么“冷嘲熱諷”必將是設計師的第一課! 被人詬病的建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建筑
回想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建筑師,盡管是大師級別,也依舊免不了這一課!
1902年,芝加哥的建筑師丹尼爾·伯恩罕在設計22層熨斗大廈時,在當時最高的建筑只有5層的紐約,這座大廈被大家詬病“瘋狂”“隨時會坍塌”。但如今再看來,它無可厚非的標志著歷史第一座摩天大樓的崛起。1972年,黑川紀章在建起中銀膠囊塔時,被時代質疑“生活不便”“是失敗之作”。但如今再看來,它是第一個“預測”建成的“未來建筑”。還有1980年,貝聿銘翻修盧浮宮時,公眾的反對意見鋪天蓋地而來,連媒體都怒斥它“是一個巨大又不可理喻的破玩意” 。但如今再看來,就是這座充滿奇異未來感的建筑,將巴黎古舊的宮殿從幾個世紀的王權中帶了出來,與新時代接上了軌。所以,即使迪拜的某一座建筑現(xiàn)在仍在輿論中起起伏伏,也不能立刻否定它存在的價值。輿論的力量也許會扼殺了建筑業(yè)的新鮮血液,和那些剛出苗頭的新思想和獨創(chuàng)性,還有難能可貴的洞察和勇氣,但我們不能因此讓建筑業(yè)走向枯萎。1、《Dubai to have the world’s first Clothespin Tower》BUSINESS2、《dubai's clothespin tower to be largest piece of art ever created 》designboompinterest@ZYGO Clothespi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