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療癲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個經(jīng)驗效穴。古人認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療這類疾病的穴位稱作“鬼穴”。為戰(zhàn)國時期扁鵲所創(chuàng)。
唐代孫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礎上,“更加間使、后溪尤妙”,拓為十五穴。
歷代醫(yī)家對十三鬼穴療法都有論及,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楊繼洲的《針灸大成》、高武的《針灸聚英》對十三鬼穴的記載基本一致,而與南北朝時期徐秋夫所論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醫(yī)家多采用孫思貌的十三鬼穴。該法具有疏通經(jīng)絡、協(xié)調(diào)陰陽、調(diào)整臟腑、醒腦開竅的功效,對神志病有較好療效。
穴位名稱
鬼宮(即水溝穴,刺入3分)
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
鬼壘(即隱白穴,刺入2分)
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
鬼路(即申脈穴,刺入火針3下);
鬼枕(即風府穴,刺入2分)
鬼床(即頰車穴,刺入5分)
鬼市(即承漿穴,刺入3分)
鬼窟(即勞宮穴,刺入2分)
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
鬼藏(即會陰穴,刺入3分)
鬼腿(亦稱鬼臣,即曲池穴,火針刺入5分);
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縫,刺出血,乃橫安板1枚,就兩口吻,令舌不能動)
再加間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
常規(guī)消毒后,持不銹鋼毫針依次針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針左,女子先針右。單日為陽,雙日為陰,陽日陽時針右轉(zhuǎn),陰日陰時針左轉(zhuǎn)。施強刺激針法,不留針。
適用范圍
十三鬼穴療法適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癥、癲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熱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證。
歌訣
孫真人“十三鬼穴”歌
百邪為疾狀癲狂,十三鬼穴須推祥。
一針鬼宮人中穴,二針鬼信取少商,
鬼壘三針為隱白,鬼心四刺大陵崗,
申脈五針通鬼路,風府六針鬼枕旁,
七針鬼床頰車穴,八針鬼市鬧承漿,
九刺勞宮鉆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
十一鬼藏會陰取,玉門頭上刺嬌娘,
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
出血須令舌不動,更加間使后溪良,
男先針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穴位定位
1、水溝穴(鬼宮) DU26 Shuǐ gōu
別名:人中
[定位]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jīng)支及面神經(jīng)頰支。
[主治]昏迷,暈厥,暑病,癲狂,癇證,急慢驚風,鼻塞,鼻衄,風水面腫,齒痛,牙關緊閉,黃疸,消渴,霍亂,溫疫,脊膂強痛,挫閃腰疼。
[配伍]配百會、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尺澤,溺水窒息加會陰,癲狂加內(nèi)關,癔病發(fā)作加合谷透勞宮;配上星、風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瀉法)治急性腰扭傷;配三陰交、血海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2、少商穴(鬼信) LU11 Shào shāng
[定位] 在手拇指末節(jié)橈側(cè),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wǎng);布有前臂外側(cè)皮神經(jīng)和橈神經(jīng)淺支混合支,正中神經(jīng)的掌側(cè)固有神經(jīng)的末梢神經(jīng)網(wǎng)。
[主治] 咽喉腫痛,咳嗽,鼻衄,發(fā)熱,昏迷,癲狂。
[配伍] 三棱針點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腫痛;配中沖治昏迷,發(fā)熱。
[刺灸法]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附注] 手太陰經(jīng)所出為“井”。
3、隱白穴(鬼壘) SP1 Yǐn 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節(jié)內(nèi)側(cè),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為腓淺神經(jīng)的足背支及足底內(nèi)側(cè)神經(jīng)。
[主治] 腹脹,便血,尿血,月經(jīng)過多,崩漏,癲狂,多夢,驚風。
[配伍] 配地機、三陰交治療出血癥。
[刺灸法] 淺刺0.1寸。
[附注] 足太陰經(jīng)所出為“井”。
4、大陵穴(鬼心)PC7 Dà líng
[定位]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在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有拇長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側(cè)動、靜脈網(wǎng);布有前臂內(nèi)側(cè)皮神經(jīng),正中神經(jīng)掌皮支,深層為正中神經(jīng)本干。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jié)疼痛,喜笑悲恐。
[配伍]配勞宮治心絞痛、失眠;配外關、支溝治腹痛、便秘;配水溝、間使、心俞、豐隆治癲、狂、癇、驚悸。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經(jīng)輸穴、原穴
5、申脈穴(鬼路) BL62 Shēn Mài
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第62個穴位
[定位] 在足外側(cè)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長短肌腱上緣;有外踝動脈網(wǎng)及小 隱靜脈;布有腓腸神經(jīng)的足背外側(cè)皮神經(jīng)分支。
[主治] 頭痛 ,眩暈,癲狂癇 ,腰腿酸痛,目赤腫痛,失眠。
[配伍] 配腎俞、肝俞、百會治眩暈。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脈。
6、風府穴(鬼枕)DU16 Fēng fǔ
督脈的第16個穴位
[定位]在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cè)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huán)枕后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jīng)和枕大神經(jīng)支。
[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
[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侖治癲狂、多言;配二間、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強難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7、頰車穴(鬼床) ST6 Jiá chē
[定位] 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解剖] 在下頜角前方,有咬??;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jīng),面神經(jīng)及咬肌神經(jīng)。
[主治] 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配伍] 配地倉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1寸。
8、承漿穴(鬼市)RN24 Chéng jiāng
任脈的第24個穴位
[定位]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和頦肌之間;有下唇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jīng)及頦神經(jīng)分支。
[主治]口眼喎斜,唇緊,面腫,齒痛,齒衄,齦腫,流涎,口舌生瘡,暴喑不言,消渴嗜飲,小便不禁,癲癇。
[配伍]配委中治衄血不止;配風府治頭項強痛、牙痛。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足陽明、任脈之會。
9、勞宮穴(鬼窟) PC8 Láo gōng
手厥陰心包經(jīng)的第8個穴位
[定位]在手掌心,當?shù)冢?、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解剖]在第二、三掌骨間,下為掌腱膜,第二蚓狀肌及指淺、深屈肌腱,深層為拇指內(nèi)收肌橫頭的起端,有骨間肌;有指掌側(cè)總動脈;布有正中神經(jīng)的第二指掌側(cè)總神經(jīng)。
[主治]中風昏迷,中暑,心痛,癲狂,癇證,口瘡,口臭,鵝掌風。
[配伍]配后溪治三消、黃疸;配涌泉治五般癇。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經(jīng)滎穴。
10、上星穴(鬼堂) DU23 Shàng xīng
督脈的第23個穴位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顳淺動、靜脈分支;有額神經(jīng)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面赤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瘧疾,熱病。
[配伍]配合谷、太沖治頭目痛;配丘墟、陷谷治瘧疾;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腫、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溝治癲狂;配印堂、素髎、百會、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溝治酒渣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1、會陰穴(鬼藏) RN1 Huì yīn
[定位]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后聯(lián)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解剖]在球海綿體中央,有會陰淺、深橫??;有會陰動、靜脈分支;布有會陰神經(jīng)分支。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癲狂,驚癇,小便難,遺尿,陰痛,陰癢,陰部汗?jié)?,脫肛,陰挺,疝氣,痔疾,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
[配伍]配神門治癲狂癇;配水溝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溝治陰癢、陰痛(濕熱下注型);配歸來、百會治陰挺(中氣下陷型);配承山治痔瘡、脫肛;配支溝、上巨虛治便秘;配中極治遺尿、淋癥;配關元治遺精。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婦慎用;可灸。
[附注]任脈別絡,俠督脈、沖脈之會。
12、曲池穴(鬼腿/鬼臣) LI11 Qū chí
[定位] 在肘橫紋外側(cè)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解剖] 橈側(cè)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撓側(cè);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cè)皮神經(jīng),內(nèi)側(cè)深層為橈神經(jīng)本干。
[主治] 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瘰疬,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配伍] 配血海,足三里治癮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沖、大椎治高血壓。
[刺灸法 ] 直刺 1~1.5寸。
[附注] (1)手陽明經(jīng)所入為“合”。
(2)參考資料:據(jù)報道,在犬闌尾壁內(nèi)直接注射B-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實驗性闌尾炎,用強刺激手法針刺“曲池”和“闌尾”穴,證明對實驗性闌尾炎有肯定的治療作用。
13、海泉穴(鬼封)
【標準定位】在口腔內(nèi),舌下系帶中點處。
【取穴】正坐位,張口,舌轉(zhuǎn)卷向后方,在舌下系帶中點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組織和舌肌。分布有下頜神經(jīng)的舌神經(jīng),舌下神經(jīng)和面神經(jīng)鼓索的神經(jīng)纖維及舌動脈的分支,舌深動脈和舌靜脈的屬支舌深靜脈。
【功用】祛邪開竅,生津止渴。
【主治病癥】
1、舌緩不收,重舌腫脹,喉閉。
2、嘔吐,呃逆,腹瀉,消渴。
【刺灸法】用細三棱針點刺出血。
14、間使穴 PC5 Jiān shǐ
手厥陰心包經(jīng)的第5個穴位
[定位]在前臂掌側(cè),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在橈側(cè)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cè)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nèi)側(cè)皮神經(jīng),前臂外側(cè)皮神經(jīng),其下為正中神經(jīng)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cè)骨間神經(jīng)。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瘧疾,癲狂,癇證,腋腫,肘攣,臂痛。
[配伍]配支溝治瘧疾;配尺澤治反胃、嘔吐、呃逆;配水溝、太沖治癔??;配腰奇治癲癇。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心包經(jīng)經(jīng)穴。
15、后溪穴 SI3 Hòu xī
[定位] 在手掌尺側(cè),微握拳,當小指本節(jié)(第5指掌關節(jié))后的遠側(cè)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解剖] 在小指尺側(cè),第五掌骨小頭后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指背動、靜脈,手背靜脈網(wǎng);布有尺神經(jīng)手背支。
[主治] 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腰背痛,癲狂癇,瘧疾,手指及肘臂攣痛。
[配伍] 配列缺、懸鐘治項強痛;配人中治急性腰扭傷。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手太陽經(jīng)所注為“輸”;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
太溪穴主治病證
太溪穴主治前陰,肺胸,五官及本經(jīng)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遺精,陽痿,遺溺,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疝瘕積聚,不眠,癲狂,咳喘,唾血,頭痛,牙痛,咽喉腫痛,鼻衄不止,耳鳴耳聾,熱病煩心,多汗,心痛,胸脅支滿,消渴,黃疸,痿癥,腰痛,足跟腫痛,兩腿生瘡,頭痛目眩,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遺精,小便頻數(shù),腰脊痛,下肢厥冷,內(nèi)踝腫痛,眩暈,咳血,多夢,泄瀉,齒痛齦腫,視力減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現(xiàn)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療腎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經(jīng)性耳聾,神經(jīng)衰弱,乳腺炎,下肢癱瘓,腎炎,遺尿,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勞損,心內(nèi)膜炎,膈肌痙攣等。
太溪穴主治前陰、肺胸、五官及本經(jīng)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遺精、陽痿、遺溺、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疝瘕積聚、不眠、癲狂、咳喘、唾血、頭痛、牙痛、咽喉腫痛、鼻衄不止、耳鳴耳聾、熱病煩心、多汗、心痛、胸脅支滿、消渴、黃疸、痿癥、腰痛、足跟腫痛、兩腿生瘡等。
太溪穴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jīng)不調(diào)、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shù)、腰脊痛、下肢厥冷、內(nèi)踝腫痛。
太溪穴主治頭痛,眩暈,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齒痛;咳喘,咳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遺精,陽痿;失眠,多夢;小便頻數(shù),泄瀉;消渴,腰痛。
太溪穴主治咽喉腫痛,齒痛齦腫,耳鳴,耳聾,視力減退,咳嗽,氣喘,咯血,消渴,不寐,遺精,陽痿,月經(jīng)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腰背痛,足跟痛等。
現(xiàn)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療腎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經(jīng)性耳聾、神經(jīng)衰弱、乳腺炎、下肢癱瘓等。
(1)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耗I炎,膀胱炎,遺精,遺尿;
(2)呼吸系統(tǒng)疾?。悍螝饽[,支氣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統(tǒng)疾?。郝院硌祝谇谎?,耳鳴;
(4)運動系統(tǒng)疾?。合轮c瘓,足跟痛,腰肌勞損;
(5)其它:心內(nèi)膜炎,神經(jīng)衰弱,乳腺炎,膈肌痙攣。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有觸電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太溪穴的配伍
(1)太溪穴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
(2)太溪穴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
(3)太溪穴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4)太溪配關元、中極、腎俞、膀胱俞,治小便頻數(shù)。
(5)太溪配大陵、神門、三陰交,治失眠。
(6)太溪配腎俞、命門、志室、腰陽關、委中,治腎虛腰痛。
(7)太溪配太沖、風池,治頭痛、眩暈。
(8)太溪配三陰交、聽官、聽會,治耳鳴、耳聾。
十二經(jīng)治癥主客原絡歌
1、肺之主大腸客
太陰多氣而少血,心胸氣脹掌發(fā)熱,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腫喉干身汗越,肩內(nèi)前廉兩乳疼,痰結(jié)膈中氣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淵偏歷與君說。
2、大腸主肺客
陽明大腸俠鼻孔,面痛齒疼腮頰腫,生疾目黃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當,大指次指為一統(tǒng),合谷列缺取為奇,二穴針之居病總。
3、脾主胃客
脾經(jīng)為病舌本強,嘔吐胃翻疼腹臟,陰氣上沖噫難廖,體重不搖心事妄,瘧生振粟兼體羸,秘結(jié)疸黃手執(zhí)杖,股膝內(nèi)腫厥而疼,太白豐隆取為尚。
4、胃主脾客
腹心悶意凄愴,惡人惡火惡燈光,耳聞響動心中惕,鼻衄唇喎瘧又傷,
棄衣驟步身中熱,痰多足痛與瘡瘍,氣蠱胸腿疼難止,沖陽公孫一刺康。
5、真心主小腸客
少陰心痛并干嗌,渴欲飲兮為臂厥,生病目黃口亦干,脅臂疼兮掌發(fā)熱,若人欲治勿差求,專在醫(yī)人心審察,驚悸嘔血及怔忡,神門支正何堪缺。
6、小腸主真心客
小腸之病豈為良,頰腫肩疼兩臂旁,項頸強疼難轉(zhuǎn)側(cè),嗌頷腫痛甚非常,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聾及目黃,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為詳。
7、腎之主膀胱客
臉黑嗜臥不欲糧,目不明兮發(fā)熱狂,腰痛足疼步艱履,若人捕獲難躲藏,心膽戰(zhàn)兢氣不足,更兼胸結(jié)與身黃,若欲除之無更法,太溪飛揚取最良。
8、膀胱主腎之客
膀胱頸病目中疼,項腰足腿痛男行,痢瘧狂顛心膽熱,背弓反手額眉棱,鼻衄目黃筋骨縮,脫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無別法,京骨大鐘任顯能。
9、三焦主包絡客
三焦為病耳中聾,喉痹咽干目腫紅,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間心后痛相從,肩背風生連膊肘,大便堅閉及遺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陽池內(nèi)關法理同。
10、包絡主三焦客
包絡為病手攣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脅滿腋腫平,心中淡淡面色赤,目黃善笑不肯休,心煩心痛掌熱極,良醫(yī)達士細推詳,大陵外關病消釋。
11、肝主膽客
氣少血多肝之經(jīng),丈夫 疝苦腰疼,婦人腹膨小腹腫,甚則嗌干面脫塵,
所生病者胸滿嘔,腹中泄瀉痛無停,癃閉遺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寧。
12、膽主肝客
膽經(jīng)之穴何病主?胸脅肋疼足不舉,面體不澤頭目疼,缺盆腋腫汗如雨,頸項癭瘤堅似鐵,瘧生寒熱連骨髓,以上病癥欲除之,須向丘墟蠡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