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林平之”,在來到福建之前,對福建的印象僅此而已,還有就是常聞花園城市廈門的房價。當(dāng)然也聽過閩南語歌曲,卻分不清粵語和閩南語,雖然這兩者之間差距極大。從福建林平之,林則徐等名人,就感覺福建林姓應(yīng)該是一個很大的姓氏或家族。
果然,在某日查詢一直誤以為是觀音的媽祖時發(fā)現(xiàn),海上女神正是姓林(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而且羽化升神的時候才二十多歲。福建本地人的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幾乎家家有神像,有特別供奉神位的佛臺。尤其是海邊人,每年還會有各種各樣敬神拜神的活動和節(jié)日,比如說佛誕。
福建臨海,出海的人多,打魚的,下南洋經(jīng)商的,一首《愛拼才會贏》就是閩南人拼搏奮斗的體現(xiàn)。因為與大海打交道的多,因此福建特別信仰神佛,尤其是閩南人,每次出海都要祈禱可以平平安安,順順利利。而前文提到的海上女神正是福建人需要的神祗,生在大海之濱,知天文,通水性,傳說還可以乘席渡海。如此海神,老百姓們自然是誠心供奉。
在廈門的海邊除了鄭成功像之外,還有就是媽祖像了。有老鄭和媽祖保佑著廈門,難怪廈門人從來都是不怕臺風(fēng)呢(其實是因為臺灣島擋了風(fēng))。初次見到媽祖像,手持玉如意,面朝大海,微笑端莊,開始還以為是觀音菩薩。發(fā)現(xiàn)手上拿的是如意,不是凈瓶,才知道并不是觀音大士。
媽祖原名叫林默,也叫默娘,民間老百姓親切的稱為姑媽,媽祖,娘媽。默娘開始升神也只是當(dāng)?shù)乩习傩照J(rèn)為的,但是由于對媽祖的信仰傳播甚廣,官方也給了媽祖很高的地位。南宋時封林默為“夫人”,“妃”,后來又進(jìn)封“顯濟(jì)妃”。元明時期,媽祖都封到“天妃”了,清朝康熙時又封了“天后”。
按說,稱“天妃”或者“天后”更能顯出媽祖的地位才是,但是為什么老百姓還是稱媽祖呢?原來啊,傳說遇到海難時,喊神明來救,若是喊“媽祖”,媽祖就會迫不及待,不施粉黛的來相救。就像觀音菩薩去救鯉魚精時,匆匆忙忙,來不及梳洗裝扮一樣。若是喊“天妃”,媽祖就得隆重出場了,要好好打扮一下,才有“天妃”的樣子嘛,這樣就耽誤時間了。遇難的人希望媽祖能夠立刻來救,于是都稱媽祖,而不敢稱天妃。清朝歷史學(xué)家趙翼就記載過這個有趣的傳說。
湄洲島,媽祖的故鄉(xiāng)
林默出生時便天降祥瑞,流星化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照得島上巖石發(fā)紅,晶瑩奪目,當(dāng)?shù)厝苏J(rèn)為此娃絕非等閑。她出生到滿月都不啼哭,因此家人給取名默。林默自幼聰慧,八歲讀書,過目成誦,且能理解文字義旨。長大后,行善濟(jì)人,矢志不嫁,精研醫(yī)理,治病救人,教人防疫消災(zāi),為鄉(xiāng)親排難解紛,引導(dǎo)人們避兇趨吉。
在大海中奔馳,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漁舟商船,慈悲為懷。媽祖生前便得到鄉(xiāng)親們的信賴和感頌,傳說人們都稱她“龍女”,“神女”。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987年),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這天,傳說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于是,海船上普遍供奉起媽祖神像,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媽祖,吸收了其它民間信仰,又納入儒釋道因素,最后成為名副其實的海神。連官方的船也要供奉,皇帝也褒封,于是媽祖就由民間海神,上升為官方航海保護(hù)神,地位越來越高,再也沒有別的神可以替代。
咸豐七年的時候,清文宗封媽祖為“護(hù)國庇民妙靈昭應(yīng)宏仁普濟(jì)福佑群生諴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wèi)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一共64字。如此長的封號,誰來讀一遍試試。
而如今,全世界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聯(lián)合國還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的稱號,09年時,媽祖信俗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chǎn)。當(dāng)然,媽祖廟,媽祖像等在全世界也有上萬座,但是它們都是從湄洲祖廟分靈的。
來到福建,祭拜媽祖,最好可以去媽祖文化的中心和發(fā)祥地—湄洲媽祖祖廟。當(dāng)然啦,福建海邊很多地方都有媽祖像,比如旅游勝地廈門,在會展中心到椰風(fēng)寨的那一帶海灘,遠(yuǎn)遠(yuǎn)的就能望見面朝大海的媽祖。
媽祖顯靈的傳說很多,但是無論哪一次顯靈,都是救助,解難。傳說媽祖每次救難后,都會給一碗"媽祖平安面",當(dāng)?shù)厝嗣糠晗矐c也都要吃"媽祖平安面",以求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