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和“燭影斧聲”
“金匱之盟”又稱之為金柜之盟,在《宋史》等書中都有記載,可是此事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宋太宗繼位的第六年,大致就是在病重的杜太后面前,立下的約定,其中的內容和約定皆受到一些質疑,大致意思就是宋太祖會將自己的帝位傳給弟弟趙光義,但大部分人認為“金匱之盟”多為“三傳約”就是“汝百年之后,當傳位于光義,光義傳于光美,光美傳于德昭(太祖子)”,從而完成皇位交替。
而質疑的人,都認為這個約定是在太宗時期公開的,其說服性不是很高,并且沒有盟約的原文,而僅僅是一個對話記錄,這完全可以作假,來掩飾宋太宗奪帝位之事。
再說“燭影斧聲”,說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無人,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的燭影搖動,仿佛是趙光義離坐引起,過一會又聽見斧子敲擊物體的聲音,就在當夜,太祖趙匡胤因病去世,很多人都認為趙光義“弒兄奪位”,才登上的皇位,這也是金匱之盟被質疑的原因之一。
宋皇后被軟禁
宋皇后是宋朝著名將軍宋偓之女,年僅十七歲時就成為了宋太祖的皇后,要知道趙匡胤要比她大二十五歲之多,比此時趙匡胤大兒子趙德昭還要小一歲,比其小兒子趙德芳也不過大七歲。
隨著趙匡胤病逝之后,宋皇后馬上讓太監(jiān)王繼恩去通知趙匡胤的小兒子秦王趙德芳,因為宋太祖是突然去世,宋皇后想讓小兒子繼位,畢竟自己還比他年長,能鎮(zhèn)得住。
可是不想太監(jiān)王繼恩,并沒有去召趙德芳,而是選擇去通知了晉王趙光義,等到王繼恩回去之后,宋皇后問道:“德芳來耶?”王繼恩:“晉王至矣?!?/strong>身處后宮,此時又無依靠的宋皇后知道大勢已去,于是用“官家”稱呼晉王趙光義,說:“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官家”這個稱號,在五代十國和宋朝時期,是皇帝的稱呼,看到晉王的宋皇后此時已經承認了趙光義是皇帝,這時的趙光義聽到宋皇后的話,就哭著說:“共保富貴,無憂也。”感覺是肯定對她好,但宋皇后畢竟沒有當上太后,地位也會直線下降,趙光義先讓她移居西宮,后遷至東宮,在深宮之中獨居19年之后去世。
按理說自己的皇嫂去世,應該按皇后的禮節(jié)安葬她,并為她服喪,可趙光義既沒有按照皇后禮節(jié)安葬她,也沒有為她服喪,從而招致大臣們的不滿,最令人不解的是,趙光義沒有讓宋皇后與宋太祖合葬,這樣的薄情之舉,讓更多的人懷疑趙光義皇位是奪來的,記恨宋皇后當年想立趙德芳為帝的行為。
侄子皆離世
宋太祖本有兩個兒子在世,分別是趙德昭和趙德芳,按理說趙匡胤死時,長子已經26歲,完全可以繼承皇位,但卻被趙光義坐上,這讓很多人對此猜疑不斷。
趙德昭沒有坐上皇位,但也被宋太宗重視,早朝地位與叔叔齊王趙廷美平級,宋太宗對他也不薄,可沒有想到一件事,弄得他被逼自殺,話說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隨宋太宗一起攻打幽州,卻不想一次夜里軍中大亂,宋太宗沒了蹤跡,這時就傳出有人要立趙德昭為皇帝的消息,可宋太宗沒過多久就回來了,聽說此事十分生氣,回到京師之后,宋太宗因北伐失利,在很長時間沒有給太原之戰(zhàn)的功臣行賞,趙德昭就找到了宋太宗理論此事,卻不想宋太宗說:“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strong>
這一句話,不論宋太宗是有心還是無心,可趙德昭卻感到宋太宗認為自己有篡位之意,在退朝之后選擇了自殺而死,趙德昭之死,讓很多人更愿意接受他是被宋太宗逼死之說。
趙德芳可是戲曲演義中“八賢王”的原型,他本是宋皇后力保的皇位繼承者,卻不想沒能實現(xiàn),而趙匡胤死時,趙德芳也已經18歲,宋太宗繼位之后,也封賞了趙德芳,幾年之后,趙德芳就病逝,年僅二十二歲,而《宋史》中,記載趙德芳之死,用了“寢疾薨”,也就是因病醫(yī)治無效而死亡,這樣的死法,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把他的死也向宋太宗身上靠。
不過,趙德芳的死,也算是讓宋太宗再無后顧之憂,哥哥的兒子都死了,自己的皇位也是穩(wěn)穩(wěn)地了。
總結:宋太祖趙匡胤的死本身就離奇,趙光義的繼位也十分離奇,不過很多人都說風水輪流轉,一百多年之后,“靖康之恥”讓趙光義這一支幾乎全被金人擄去,剩下一個趙構還沒有子嗣,最后皇位又回到了趙德芳的后代子孫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