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培根:在語言交際中要善于找到一種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禮,這是最難又是最好的。
來自讀者的留言:
最近剛認識一個朋友,一起吃過幾次飯,說不上喜歡,但也說不上討厭。
我和她關系一般,但她卻對我表現(xiàn)得很親昵。見到我的時候,她會很熱情地和我打招呼,很自然地跟我挽手。
雖然女孩子之間手挽手是很正常的,但我總感覺和她關系沒那么好,表現(xiàn)得那么親密反而有點不自然,讓我覺得有點反感。
我是一個很慢熱的人,不太習慣這種社交方式。但她又沒有什么壞心,我也不好意思說什么。
不習慣這種社交方式,是我的問題嗎?
在社交生活當中,其實也講究分寸感。一旦掌握不好,或多或少容易產(chǎn)生一些問題。懂得掌控分寸感的人,往往是聰明人。
梁實秋:與朋友交,狎而敬之。敬也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的親昵。不過狎而敬之是很難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
每個人的內(nèi)心當中,都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社交距離。就像是自己劃分出來的一個小范圍,一個自己可以掌控的小空間。
在這個小范圍里面,你允許自己親近的人,熟悉的人靠近。如果是不熟悉的人,距離你太近,會讓你感覺很不自然,就像是自己的小空間被侵占了。
就比如在電梯、公交車、地鐵的環(huán)境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較近,又是相對靜止的。為了避免尷尬,我們會總是把目光,放在電梯樓層的顯示器上。
在社交場合中也是如此,當我們和對方?jīng)]有那么熟悉時,盡量保持在一米二左右的距離。四十五厘米以內(nèi)是親密距離,不是十分熟識的話,不要靠對方那么近。
掌握分寸感,從注意社交距離開始。
《好好說話》:你嘴上所說的人生,就是你的運勢。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一些小秘密,也有一些自己不愿意提起的事情。
在交流之前,我們并不知道別人的痛點在哪,不知道別人忌諱什么。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多少是能感受到的。
當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時,對方?jīng)]有正面回答,只是含含糊糊地說了一下,又或者是閃爍其詞。說明在他的心中,其實并不想說這件事。
有些人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沒有得到肯定答案的時候,就非要問清楚,卻沒有注意到對方當下很尷尬。
有分寸感的人,不會非要問到答案,甚至會主動轉(zhuǎn)移話題,化解這份尷尬。
薩迪:你欲保留的秘密,不要告訴人,盡管那人是你心腹;因為肯為你保守秘密的,除你而外,沒有別人。
我們說出口的話,也是代表自己的一張名片。什么樣的人,會說出什么樣的話。
沒有分寸感的人,說話往往不會過大腦。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沒有考慮后果。雖然沒有壞心眼,但在無意當中會得罪人,也可能會拉低自己的格調(diào)。
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或者他人的秘密,全部說給外人聽,給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語言,可以給人帶來溫暖和鼓勵,但也可能傷人于無形。
有分寸感的人,說話有度,清楚的知道什么話應該說,什么話當下不適合說。
在《搞笑一家人》當中,體育老師李民勇一開始并不反感他的嫂子樸海美,甚至覺得海美長得好看,像明星一樣。
但樸海美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會偷看他的日記,干涉他談戀愛。
總是以一家人為理由,窺探他的隱私,干涉他的生活,讓他覺得很討厭。于是處處和海美作對,兩個人變得勢不兩立,惹出一場場鬧劇。
分寸感,就是不要肆意窺探別人的生活,更不要過分干預他人的事情。
當朋友向你傾訴的時候,他可能只是想要一個聆聽者,而不是想你對他指指點點。
你可以建議別人去做一件事,但不要強制要求對方,按照你的想法去做。
羅曼·羅蘭:在婚姻中,每個人都要付出代價,同時也要收回點什么,這是供求規(guī)律。
分寸感,不僅僅在社交場合中很重要,在自己的感情當中同樣重要。
一個懂得掌握分寸感的人,不會在感情中過度付出。既可以保護自己不容易受傷,更不會讓對方有太大的心理壓力。
有時候事無巨細地為對方打點好一切,無微不至的照顧對方,反而容易讓對方想逃離。
過度地付出,有可能只是在自我感動。對方并不想要的東西,卻想要加強給對方,會讓人喘不過氣來。
付出并不是完全不要求回報的,過度付出的人,在感情當中,稍微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想法,就是“我都為你做那么多了,你卻連……都做不到?!?/p>
在感情當中,知道對方想要什么,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股腦地全部付出,則可能適得其反。
你是一個懂得掌控分寸感的人嗎?
我是小熊議情感,分享貼心的情感小知識。如果覺得文章對您有幫助,或者有同感的話,期待可愛的您來點個贊。
如果對內(nèi)容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見,歡迎你分享出自己的觀點,虛心接受您的指教。
有什么心事的話,可以私信留言給我,小熊很樂意做你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