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歷代皇帝登基后,都喜歡留下一些什么,比如:朱棣曾命人編著《永樂大典》,它是我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合集。但嘉靖皇帝為取得“大禮議之爭”的勝利,竟用其干了一件“逆天”的事情,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luò),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guān),請勿對號入座)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但他獲得皇位的方式卻不是繼承,而是發(fā)動“靖難之役”。幸運的是,朱棣成功地從朱允炆手中奪得政權(quán)。朱棣登基后,想消除自己以武力奪權(quán)的流言蜚語,他決定效仿前朝舊例通過修撰典籍來宣傳文治。于是,朱棣以整理圖書種類,重新編訂有內(nèi)容的圖書為由,讓翰林學(xué)士收集優(yōu)質(zhì)書籍,然后將他們撰成一部百科全書。
朱棣的辦法很不錯,但編撰圖書是個耗時的麻煩活,直到永樂二年,這本《文獻大成》才編撰完成,可是這本書卻存在很多缺陷,體系不夠完整。永樂三年,朱棣又下一道圣旨,召集文臣學(xué)士、各方面的人才約3000人,日以繼夜地不斷努力,永樂六年,才達到讓朱棣滿意的程度,此時,朱棣將其賜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撰完成轟動一時,之后它就被打入“冷宮”,放在紫禁城文樓內(nèi),很少有人問津。那么,《永樂大典》和嘉靖皇帝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
皇帝擁有三宮六院,后宮佳麗三千,但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卻比較慘,他沒有兒子。國不可一日無君,明武宗去世后,慈壽皇太后帶著內(nèi)閣大臣們商議皇位該由誰繼承。經(jīng)過不斷提議,不斷否決,他們找到一位合適人員——朱厚熜。
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身份很特殊,它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興獻王朱祐杬之子,也就是說,嘉靖皇帝不是武宗皇帝的兒子,他是以藩王的身份繼承的皇位。
朱厚熜是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他從小就聰明伶俐,還知道付出努力。朱厚熜繼承皇位后,決定做一件有利于鞏固自己政權(quán)的事情,他想尊奉自己的父親為皇考。當(dāng)朱厚熜說出自己的想法后,卻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對。如果朱厚熜尊自己的父親為“獻皇帝”,就意味著獻皇帝將皇位傳給朱厚熜,直接忽略掉明武宗,明朝的同一個時間段,不能出現(xiàn)兩位皇帝。更何況,這與禮法不和啊!
為能在“大禮儀之爭”中獲得勝利,朱厚熜找到一個“秘密武器”,它就是《永樂大典》。
朱厚熜找來太多的心腹,開始通宵達旦地翻閱《永樂大典》,準備在書中,尋找到尊自己的父親為“獻皇帝”的理論和事實依據(jù),最后真讓朱厚熜找到了,在大典中的漢朝卷得知:漢宣帝劉洵是漢武帝劉徹曾孫、史皇孫劉進之子。漢宣帝繼承皇位后,他也想給父親劉進正名,也是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可是劉洵力排眾議,最終漢宣帝還是獲得成功,并對劉進上尊號曰皇考,以帝王的待遇入葬。
朱厚熜看到這段記載后,內(nèi)心非常雀躍,他直接將事實搬到臺面上,并開始大張旗鼓地對自己的父親正名,既然漢宣帝劉洵可以這么做,我為什么不行。正因如此,反駁的大臣被懟得啞口無言。
朱厚熜完成自己的心愿后,他又做了一件看似怪異的事兒。朱厚熜竟讓大臣組織重新抄寫《永樂大典》,并提出一點要求,必須準確無誤,不能出現(xiàn)任何錯誤。為完成朱厚熜的規(guī)定,張居正挑選109名儒生,并指定嚴格的抄寫制度,抄寫人員進行抄錄后,必須在上面標(biāo)注姓名,為檢查做好準備。每位抄寫的儒生的抄寫數(shù)量也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每人每天只能抄寫三頁,這三頁不能出現(xiàn)任何錯誤。
抄寫完成的《永樂大典》如同粘貼復(fù)制般精確,被后人稱為“嘉靖副本”的《永樂大典》。朱厚熜為何要這樣做,原因很簡單,他怕永樂大典的正本被毀,自己尊父親為“獻皇帝”的理論和事實依據(jù)消失。
可是當(dāng)重錄工作結(jié)束后,正本《永樂大典》被放入文淵閣中,隨著朝代的變更,它的下落成謎,而《永樂大典》副本的命運更加坎坷。
清康熙年間,官員們整理書籍時才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的副本被放在皇家檔案的卷宗之中,已經(jīng)變得殘缺不全了。大臣們將其送到翰林書院后,它并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竟被大臣偷偷帶出去翻閱,然后根本就沒有送回來。
清朝的時候,翰林書院遭到破壞后,一些外國士兵將其當(dāng)成戰(zhàn)利品直接帶走,一些被黑心大清朝大臣偷偷賣掉,還有一些被掠走。根據(jù)統(tǒng)計,尚有400冊《永樂大典》現(xiàn)存于世,它們分散在九個國家和地區(qū)。專家們通過不斷尋找,收集殘存的《永樂大典》,已經(jīng)有221冊被藏入國家圖書館。
書籍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相信通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永樂大典》一點會早日重回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