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個詩歌盛行的王朝,如今依然有《唐詩三百首》流傳后世,其中的不少詩歌都膾炙人口百讀不厭??墒窃诒姸嗟奶圃娭校滥氖自娮钫滟F嗎?估計您肯定答不出來,今天小編就給您講講詩人靠著一首詩救命又升官的故事,如果您想知道這段歷史的真相,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提起唐代的大詩人,估計連小孩子都能說出不少,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魔白居易等,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則是與這幾個人齊名的詩佛王維。王維,字摩詰,號稱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人,就是今天的今山西運城人,他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和畫家。王維一生才氣過人,開元十九年,在科考中拔得頭籌被點為狀元,在唐宮廷中歷官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等要職。
王維不但精通詩、書、音、畫,還篤信道教和佛教,在開元和天寶年間,將自己悟出的哲理玄機全部融入詩歌中,給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其詩歌風格獨特,尤其擅長五言律詩,詩歌風格以詠頌山水田園之樂趣為多,其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其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代表了唐朝《絕句》的最高成就。
王維雖然號稱“詩佛”,可是他的命運卻沒有如此“佛氣”,甚至可以被稱為命運多舛,因為他的人生處在一個動亂的時代。唐天寶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在范陽發(fā)動叛亂,意在奪取大唐王朝的江山,叛軍氣焰十分囂張,甚至一度攻占了洛陽。唐玄宗曾經(jīng)嚇得前往四川避難,在避難的隨從中就有大才子王維。王維由于趕路太過匆忙,體能不支,他不幸掉了隊,正好被安祿山的叛軍捉拿,帶到安祿山的面前邀功請賞。王維自知安祿山?jīng)]安好心,若是從了安祿山,自己的名聲肯定不保,可要是不服從安祿山,那可就是小命不保了。
為了保全自己無虞,王維不得不裝瘋賣傻,企圖讓安祿山放過自己。誰知道安祿山早就仰慕王維的大名,把它當做一個“金字招牌”,故此,無論王維怎么瘋癲,他依然把一個“給事中”的官職硬是塞給了王維。王維有著“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的決心,可這次躺著中槍的經(jīng)歷確實有點慘,安祿山把一個大屎盆子硬扣在了王維的頭上。王維雖然身居偽職,可依然心心念念的想著唐玄宗,故此整日悶悶不樂。安祿山為了凸顯自己的“恩德”,特意在凝碧池舉行“凝碧池大型歌舞晚會”,企圖將叛軍占據(jù)的地區(qū)描繪成一個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樣子。
在這歡樂的會場中,眾人可謂是載歌載舞、把酒言歡,可只有王維卻躲在一角自己寫了首詩,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用以抨擊安祿山禍害民生,為唐王朝大唱贊歌。叛軍中的官員讀過詩后,紛紛指責王維是“冥頑不化的反賊”,并要求安祿山將其立即處死。安祿山才不舍得殺死王維,只是命人將這首詩燒掉不許別人再傳唱。可是沒有不透風的墻,這首詩很快就傳到了巴蜀之地,唐玄宗聽完這首詩,連連夸贊王維是好臣子,所謂“患難見忠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在王維這首詩的鼓動下,所有人都看到了安祿山叛軍的不得人心,軍隊的士氣一下子高漲了許多?!鞍彩分畞y”到了后期,隨著安祿山被自己兒子刺死,叛軍勢力日漸衰弱,再加上安思緒與史思明之間的勾心斗角,這場叛亂很快便被唐軍撲滅。那些在安祿山手下任偽職的官員,都受到了李唐皇室的“秋后算賬”,好一點的被充軍流放,慘一點的直接被株連九族。
按理說,王維雖然心系唐室,可他依然擔任了安祿山偽職,肯定是要受到嚴厲處罰的。不過,王維的這首詩自從傳遍唐軍上下后,滿朝文武一致認為王維是堅貞不屈的忠臣,在雪片一般的奏折堆滿龍書案后,皇帝特意把王維樹立成“愛國典型”,不但沒殺他而且還賜予其“尚書右丞”的要職,并將他的詩歌和事跡廣為傳頌。王維自己恐怕都想不到,僅僅是出于悲憤的一首詩,就成了大唐歷史上,最值錢的一首詩,因為這首詩,他因禍得福,不但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反而快步走上人生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