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碧子迷诓±韺W診斷上,可以說:“免疫組化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免疫組化是萬萬不行的?!?/span>
現在的病理報告,特別是腫瘤的病理報告,沒有幾份沒有進行免疫組化試驗的,那么免疫組化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請看專家們的解釋
免疫組化圖片
免疫組化報告
現在,免疫組化基本在市級醫(yī)院普及了,但應用的范圍,或者說使用免疫組化抗體的種類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對于免疫組化的重要作用,還沒有受到足夠的理解和重視,甚至至今還有人認為免疫組化可有可無,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盡量少開或不開。為此,本文把免疫組化的重要作用再梳理一遍。
利用細胞內某些特定成分制備的抗體,可以標記出細胞內的相應抗原成分,用以確定細胞類型。如角蛋白是上皮細胞內的特有成分,可以作為各種上皮的廣譜標記;甲狀腺球蛋白是甲狀腺濾泡上皮的特異成分,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僅見于前列腺上皮,突觸素用于識別神經細胞核神經內分泌細胞等。利用某些細胞產物作為抗原制備的抗體,可以作為相應產物的特殊標記。如內分泌細胞產生的各種激素,大多可以用免疫組化技術標記出來,如降鈣素是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分泌的激素,可用于甲狀腺髓樣癌的診斷。肝癌細胞產生的甲胎蛋白可用于診斷肝細胞癌等。大多數標記物都有其特定的分布部位,如上皮細胞膜抗原(EMA)著色部位在細胞膜上,但在差分化癌中癌細胞胞質亦可呈陽性;角蛋白的含量也與分化程度有關,低分化或未分化癌中角蛋白含量較少,染色亦較弱。上皮細胞發(fā)生間充質轉化,可表達間充質標記波形蛋白(Vimentin),而角蛋白和E-鈣黏附素表達下降。淋巴結的反應性增生與惡性淋巴瘤不易鑒別時,可做T和B細胞標記,觀察其數量與分布情況,如淋巴結結構破壞,且單一種細胞彌漫增生則可考慮淋巴瘤,并可借此區(qū)分T細胞性或B細胞性;上皮細胞異型增生如突破基底膜或破壞肌上皮細胞,則考慮為浸潤性癌。乳腺肌上皮細胞的存在與否對判斷浸潤性乳腺癌或導管內癌很重要。某些癌的早期淋巴結轉移,有時與淋巴竇內組織細胞增生不易鑒別,可用上皮性標記和組織細胞標記加以區(qū)別。包膜和/或血管、神經侵犯對于甲狀腺癌、膽管癌的診斷有時也需依賴免疫組化來確定。對于轉移性腫瘤,也可以通過免疫組化尋找原發(fā)部位,如骨組織內轉移性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陽性,提示其來自前列腺。肝臟和肺部等處形態(tài)特殊的腫瘤可能為轉移性,也可借助免疫組化進行溯源,如腎臟透明細胞癌的肺轉移等。有些細胞如表皮內的朗格漢斯細胞、黑色素細胞,淋巴結內的樹突狀細胞,甲狀腺濾泡旁細胞等,光鏡下難以區(qū)分,但這些細胞相應的免疫組化標記如S-100蛋白等,能清晰顯示其形態(tài),并可用于這些腫瘤的診斷。一些來源不明的腫瘤可通過免疫組化判明來源,取得共識。如顆粒性肌母細胞瘤曾被認為是肌源性,但該腫瘤肌原性標記陰性而神經標記陽性,證明為神經來源。分化很差的梭形細胞腫瘤,可能為上皮性、肌源性、神經性等來源;圓形細胞腫瘤可能為神經性、淋巴性或間葉性。對此可通過多種標記的檢測來確定其起源。對于感染性疾病,也可利用特定抗體尋找感染源。如巨細胞病毒(CMV)抗體、人乳頭瘤病毒(HPV)抗體、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或核心抗原的抗體、EB病毒(潛伏膜蛋白1)、弓形蟲抗體等,分別進行標記?,F已有商品化的標記物,可幫助解決炎癥病變的病因診斷。新冠病毒的S蛋白抗體亦可用于診斷和研究。現已確認,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具有激素依賴性,內分泌治療效果較好。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對于這些腫瘤已成為常規(guī)的檢測指標用于指導治療。HER-2是乳腺癌靶向治療的重要指標,也是乳腺癌的必檢項目。CD117對于胃腸道間質瘤(GIST)既有診斷價值也可供靶向治療參考。腫瘤增殖活性和浸潤、轉移情況對于評估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腫瘤增殖活性的免疫組化標記有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Ki67及多種生長因子受體等,對于判斷良惡性腫瘤也有參考意義。如前所述,腫瘤浸潤和轉移也有一些標記可以運用,如基底膜、肌上皮等標記對于區(qū)分原位癌和浸潤癌等。內分泌腫瘤的功能分類,常根據瘤細胞分泌的激素進行分類。垂體前葉腺瘤根據其分泌的激素可分為10類,如生長激素腺瘤、泌乳激素腺瘤等;胰島細胞瘤的功能分類有胰島素瘤、高血糖素瘤等6種。惡性淋巴瘤的分類很多,也依靠免疫組化結果進行區(qū)分。 從宏觀上來看,開展免疫組化,有助于提高科室整體診斷水平,促進病理的精準診斷。有些病例看似模棱兩可,加上免疫組化以后立刻明朗,無需糾結和爭論。這樣也能提高一類診斷的比例,提高臨床醫(yī)師對病理科的信任度,以及病理科的學術地位。許多病例的研究需要免疫組化支持,甚至依靠免疫組化也能完成某些科研課題或學術論文,甚至研究生學位論文。這對于晉升無疑也大有裨益。特別是把新近研發(fā)出來的抗體用于病例診斷與研究,更容易出成果。臨床研究論文中研究方法輔以病理和免疫組化也更容易發(fā)表。配合臨床醫(yī)師或參與臨床科研,也可增進臨床病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