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癥,張良英云南
一、診治特色
不孕癥是一種常見多發(fā)病,是由多種疾病和多種因素造成的生殖障礙,是臨床上常見又復雜的綜合征。近年來,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稱不孕癥。從未妊娠者古稱“全不產(chǎn)”,西醫(yī)稱原發(fā)性不孕。有過妊娠而后不孕者,古稱“斷緒”,西醫(yī)稱繼發(fā)性不孕。反復性流產(chǎn)、早產(chǎn)和異位妊娠而未獲得活嬰稱不育,目前也屬不孕范圍。近有學者提出“難治性不孕癥”,是指結婚5年以上,接受專科治療2年以上,未避孕而未孕,以及輔助生殖技術(ART)反復治療失敗者可診斷為難治性不孕癥。
1.審因論治,病證結合
張良英教授認為,受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自然生理過程,必須具備如下基本條件:女方排卵功能正常,卵巢排出正常的卵子;男方精液正常,含有正常的精子;卵子和精子能在輸卵管內相遇,并能結合為受精卵;受精卵能順利的輸入子宮腔著床,并生長、發(fā)育及成熟。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障礙均可導致不孕?!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唬骸岸咛旃镏粒蚊}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奔词且阅I氣–天癸–沖任–胞宮為生理生殖軸,各個環(huán)節(jié)正常方能受孕。男子亦需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即是男精女血正常,男女兩精相結合而成孕。說明受孕的基本條件,是男女雙方腎氣盛、天癸至、任通沖盛,女子月事以時下,男子精盛而溢瀉,兩性適時相合,則可攝精成孕。
不孕癥原因復雜,張良英教授強調應將辨證與辨病結合,根據(jù)月經(jīng)、帶下及全身證候綜合分析。臨證首先應明確病因,分析病位,辨其虛實,之后身心兼顧,內外兼治。張良英教授認為,寒、熱、濕、瘀、痰是不孕癥的常見病因;腎虛、肝郁是其主要病因;腎氣不足、沖任氣血失調,導致沖任胞宮阻滯、兩精不能相合是不孕癥的主要病機。證候多為虛實夾雜,病位在沖任胞宮。不孕癥治療比較困難,而且療程長。
張良英教授臨床上重視辨證審因論治,重視西醫(yī)診病、中醫(yī)辨證分型,主張根據(jù)臨床癥狀進行不孕癥的相關檢查:①了解內外生殖器官有無畸形、炎癥以及腫瘤等;②卵巢功能檢查:B超監(jiān)測卵泡發(fā)育及排卵、基礎體溫測定、陰道細胞涂片檢查、宮頸黏液檢查、子宮內膜活組織檢查、生殖內分泌激素測定等;③輸卵管通暢試驗:輸卵管通液或子宮輸卵管造影檢查;④宮腔鏡檢查:了解宮腔和輸卵管情況;⑤腹腔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子宮、輸卵管、卵巢有無病變或粘連,直視下行輸卵管通液以確定其是否通暢,可同時進行粘連松解、輸卵管造口等治療。對經(jīng)上述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者應進行生殖免疫及Torch相關檢查。
治療原則以“補腎健脾、調經(jīng)種子、祛瘀通絡、調節(jié)免疫”為主,兼調沖任氣血。張良英教授主張將中醫(yī)辨證和西醫(yī)辨病相結合:對排卵障礙性不孕,當責以腎,治以補腎益精;對輸卵管阻塞性不孕,多責之以瘀血阻滯胞絡,治以活血化瘀通絡;對多囊卵巢綜合征而致不孕,多責之以脾虛痰濕阻滯,治以健脾祛濕化痰。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調經(jīng)助孕和調暢情志的優(yōu)勢,結合西醫(yī)辨病的特長,指導排卵期受孕,孕后可積極對癥善后安胎。
張良英教授認為,不孕癥的治療應重視辨病與辨證結合,吸取辨證論治之精華,并結合現(xiàn)代科技診療之所長,進行選方用藥。不孕癥是由多種疾病和多種因素造成的生殖障礙,病因復雜,發(fā)病率高,病程長,臨證要認真尋求病因?,F(xiàn)代醫(yī)學認為不孕癥的發(fā)病機制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諸多環(huán)節(jié)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障礙、導致精卵不能相遇受精或受精卵未能著床,造成不孕,但以排卵功能障礙、輸卵管阻塞、免疫性不孕為主。目前,在引起排卵障礙的疾病中,又以多囊卵巢綜合征、高泌乳素血癥備受關注。輸卵管因素主要是由于盆腔炎、結核、子宮內膜異位癥等使輸卵管扭曲、變形、管腔閉塞粘連,影響攝取卵子及精卵相遇,從而導致不孕。免疫學因素近年來已經(jīng)成為不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正常性生活情況下,機體對下丘腦–垂體–卵巢(睪丸)軸一組織抗原產(chǎn)生免疫排斥,均可引起免疫性不孕,女性可表現(xiàn)為無排卵、閉經(jīng);男性可表現(xiàn)為精子減少或精子活力降低。目前發(fā)現(xiàn)造成免疫性不孕的主要抗體有抗精子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抗心磷脂抗體、抗卵巢抗體、抗透明帶抗體、抗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抗體等,其中抗精子抗體最為常見。
2.針對西醫(yī)病因治療
張良英教授根據(jù)臨床所見,認為不孕癥多以排卵障礙、輸卵管阻塞以及免疫性不孕為常見。故擬三個基本方:助孕Ⅰ號、助孕Ⅱ號、助孕Ⅲ號,隨癥加減運用。
(1)排卵障礙導致的不孕:臨床常見的疾病有閉經(jīng)、高泌乳素血癥、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甲狀腺功能低下、未破裂卵泡綜合征、黃體功能不足等。國內已普遍認為排卵障礙導致的不孕癥應屬中醫(yī)學腎虛范疇;而有的學者則認為此與肝、脾、腎三臟及沖任二脈的關系最為密切,認為引起排卵障礙的病因多與腎虛、肝郁、痰濕相關,尤以腎虛關系密切。
中醫(y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是人體生長、發(fā)育、生殖的根本。女子發(fā)育到一定時期后,腎氣旺盛,腎中真陰–天癸由先天之微少,而逐漸化生、充實,才能促成胞宮有經(jīng)、孕、產(chǎn)、育的生理功能。同時腎精為化血之源,直接為胞宮的行經(jīng)、孕胎提供物質基礎。卵子是生殖的基礎,藏于腎,其發(fā)育成熟與腎精充盛密切相關,卵子的正常排出有賴于腎陽的鼓動及沖任氣血的調暢,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均會導致排卵功能障礙。肝主藏血,主疏泄,暢達氣機,理血調經(jīng),若肝氣不疏、情志不暢,以致沖任不能相資,肝郁克脾,脾傷不能通任脈而帶、任、督脈失調,胎孕不受。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說:“肥盛婦人,稟受甚厚,恣于酒食,經(jīng)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軀脂滿溢,閉塞子宮,宜行濕燥痰。”首倡痰濕不孕這一病機。痰濕為陰邪,最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致生化機能不足,月事不調或致精髓不利,阻滯沖任及胞宮胞脈,影響“兩神相搏”致沖任不通,不能成孕。張良英教授治療排卵障礙型不孕,選用自擬驗方助孕Ⅰ號方:菟絲子、紫石英、補骨脂、續(xù)斷、制首烏、覆盆子、補骨脂、紫石英、女貞子、當歸、熟地黃、黨參、白術、沙參、甘草等。腎陽虛加仙茅、仙靈脾、巴戟、肉蓯蓉;腎陰虛加女貞子、枸杞、金櫻子、旱蓮草、紫河車,促排卵、健黃體。適用于排卵障礙性不孕,如卵巢發(fā)育不良或早衰引起的不排卵等,臨床表現(xiàn)為久婚不孕、初潮遲、經(jīng)量少,或月經(jīng)后期、肢冷等。治以溫腎扶陽、益沖任。高泌乳素血癥加麥芽、小茴香;多囊卵巢綜合征加健脾祛痰藥,如法半夏、浙貝母、膽南星等。
(2)輸卵管阻塞導致的不孕:輸卵管阻塞或粘連相當于中醫(yī)學“胞脈阻滯”的范疇,是因正氣虛弱、起居不當、濕熱之邪內侵胞宮胞脈,氣滯血瘀、濕邪久戀、宿痰滯留,致氣血壅滯不通,精子與卵子不能遇合而成不孕,總的病機為胞絡瘀阻不暢。張良英教授也認為輸卵管阻塞或粘連是由于機體抵抗力低下、引產(chǎn)、人流術、經(jīng)期性生活等,致病菌、病原體入侵,導致輸卵管炎、水腫,管腔變窄而阻塞。患者平素多下腹部疼痛,腰骶部墜痛,疼痛在經(jīng)前、經(jīng)期或勞累、久站、性交后加重,身體倦怠易疲勞,白帶量較多。常見的疾病有輸卵管炎、輸卵管結核、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手術后粘連等。
張良英教授認為流產(chǎn)及產(chǎn)后是造成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主要原因。病機特點主要是“瘀血阻絡”:外邪久伏沖任胞宮,阻礙氣機,氣滯血瘀,胞脈阻塞,并影響沖任功能,導致不孕。由于流產(chǎn)及產(chǎn)后血室正開,濕熱易于內侵,濕熱瘀血互結,壅遏胞脈、胞絡,使沖任不通,兩精不能相搏,從而導致不孕。張良英教授認為該病以濕、瘀貫穿始終。
張良英教授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選用自擬經(jīng)驗方助孕Ⅱ號方:當歸、川芎、赤芍、丹參、桂枝、絲瓜絡、路路通、香附、枳殼、甲珠等。方中甲珠咸涼,性善走竄,具有行氣活血破瘀、疏通經(jīng)絡、直達病所之功效,為方中之君藥;當歸、川芎、赤芍、丹參活血化瘀,促進瘀滯消散,助甲珠疏通經(jīng)絡,枳殼、香附調暢氣機,使氣行則血行,共為臣藥;絲瓜絡、路路通宣通經(jīng)絡直達病所,桂枝通利血脈,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具有調暢氣機,活血化瘀,通絡助孕之功效。適用于輸卵管阻塞性不孕或盆腔炎引起的不孕,臨床表現(xiàn)為排卵及月經(jīng)周期基本正常,婚后或流產(chǎn)后不孕,有盆腔炎、附件炎史,經(jīng)檢查示輸卵管一側或雙側不通,或通而不暢。夾濕熱者,去桂枝,加蒼術、黃柏、連翹、苡仁以清熱利濕;輸卵管積水者,加澤瀉、通草、苡仁以利濕通絡;炎癥明顯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虎杖以清熱解毒;若為子宮內膜異位癥而導致輸卵管阻塞者,加三棱、莪術、橘核以活血化瘀通絡;若為輸卵管結核而導致輸卵管阻塞者,加地骨皮、銀柴胡以清虛熱。
(3)免疫因素導致的不孕:張良英教授近年來臨證發(fā)現(xiàn),不孕癥中有一部分患者各項檢查均未見異常,后通過扶正固本、增強免疫治療獲效,故認為20%~40%的不孕癥是由于免疫因素引起的。而近些年最受關注的是抗精子抗體(AsAb)陽性。原因主要是精液中免疫抑制因子缺乏或婦女在月經(jīng)期、子宮異常出血、人工流產(chǎn)吸宮術后或患有生殖道炎癥時進行性活動,使精子抗原的吸收增加,并通過女性生殖道破損的內膜上皮屏障進入上皮下的淋巴細胞,引起生殖道局部或全身免疫反應合成AsAb。
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AsAb引起不孕的機制主要為:阻礙了精子與卵細胞的融合,從而降低了人類的生育能力;引起受精卵溶解,使早期胚胎死亡,導致妊娠失敗。張良英教授在結合本病西醫(yī)診斷的基礎上,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認為本病的發(fā)病機制是腎氣虧虛、沖任不足、不能攝精成孕,或孕而不育??咕涌贵w陽性患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房事不節(jié),或因流產(chǎn)引起沖任損傷,或起居不慎、感受外邪、損傷腎氣、沖任虛衰,以致不孕,多有腰膝酸軟、頭暈乏力、耳鳴等腎虛表現(xiàn)。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本病初期多偏于腎陰虛即腎精虧損,以致沖任血少、胞脈失養(yǎng),不能凝精成孕;日久陰損及陽,則腎陽虧虛,沖任失于溫煦,不能攝精成孕,或陰陽俱虛而致不孕。根據(jù)“虛則補之”的原則,治療應著重補腎氣、調沖任。張良英教授治療免疫性不孕,選用自擬經(jīng)驗方助孕Ⅲ號方:炙黃芪、黃精、黨參、熟地黃、當歸、白芍、菟絲子、女貞子、何首烏、甘草等。此方臨床適用于不明原因及免疫性不孕,尤其對抗精子抗體陽性者效佳。
二、醫(yī)論醫(yī)話
張良英教授經(jīng)過長期臨床實踐,強調臨證診治不孕癥時應重視病歷書寫,尤其是以下五方面的內容:必須詢問月經(jīng),特別是初潮,月經(jīng)正常與否可以判斷有無排卵;B超有助于了解子宮、卵巢等的發(fā)育情況;輸卵管檢查,特別是輸卵管碘油造影能準確判斷輸卵管通暢與否;生育史可以幫助診斷是繼發(fā)不孕還是原發(fā)不孕;男方精液數(shù)量、活動率等可以判斷男女雙方的原因。張良英教授認為,婦科炎癥如急慢性盆腔炎、帶下病、子宮內膜異位癥、癥瘕等均可導致不孕,提出治療不孕應以清熱除濕、活血化瘀、通絡祛邪為先,然后調經(jīng)。張良英教授認為腎藏精,主生殖,腎為先天之本,孕育為腎之功能,若受外邪之侵襲,則功能失常而不孕,祛邪是為腎的生殖功能排除障礙,若腎氣旺盛,則功能正常而孕矣。祛邪即驅散外來之邪,清化內郁之結。主要針對帶下病、婦人腹痛、胞絡瘀阻、癥瘕等導致的不孕。張良英教授認為排卵是受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于月經(jīng)中期予益腎填精、調補肝腎中藥,少佐活血之品促進卵子正常排出以助孕,則胎孕乃成。然不孕婦女孕前或有諸癥,孕后可能發(fā)生諸多妊娠病影響胎孕,故孕后保胎不可缺少。此即張良英教授“治病先祛邪、邪去正自安”、“種子先調經(jīng)”、“治療不孕尤重孕后保胎”的學術思想,以此臨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并隨病情變化,分階段或一法或數(shù)法進行治療,愈人無數(shù)。
1.婦科炎癥導致不孕
婦科炎癥包括了陰道炎、宮頸炎、宮頸糜爛、急慢性盆腔炎癥等,臨床表現(xiàn)以帶下過多及婦人腹痛多見。張良英教授認為,帶下不離乎濕,濕邪入侵,注入下焦,任帶失約而致病,隨體質之強弱,病有虛實,治有攻補。實證為邪氣實,其病機是濕濁內停、久而化熱、帶脈失約、任脈不固所致,其濕濁來源,多因經(jīng)期流產(chǎn)后、胞宮開瀉、濕熱或寒濕之邪乘虛侵襲而留滯作祟,或七情內傷或房事不節(jié)(潔)、沖任受損等原因,導致氣失宣行,血滯成瘀,瘀阻胞宮、胞脈,形成腹痛等致不孕,使用自擬消炎方進行治療。
2.癥瘕致不孕
癥瘕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的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附件囊腫等,其病因病機主要是濕熱阻滯胞宮脈絡,影響肝之疏泄,肝郁而血瘀,脾失運化而濕盛,痰濁與瘀血蘊結而成包塊,導致胞宮孕育失常,不能攝精成孕,其治療方法多是辨病與辨證結合處理。自擬消瘤1號(詳見癥瘕)。
3.月經(jīng)不調致不孕
張良英教授認為,女子經(jīng)、孕、產(chǎn)、乳易使機體處于血常不足,氣偏有余的狀態(tài)。婦女以血為本,以氣為用,今血不足而氣有余,陰陽已失去平衡,加之七情干擾、肝氣郁結,易疏泄失常,或郁而化火。故經(jīng)前以理氣為主;經(jīng)期胞宮瀉而不藏,經(jīng)血以通為順,若經(jīng)血不通暢,甚至小腹疼痛,則必有瘀血阻滯胞絡、不通則痛也,故經(jīng)期常以活血為主,自擬調經(jīng)方(詳見月經(jīng)?。唤?jīng)后由于胞宮開瀉,經(jīng)血流失,陰血不足,則肝血亦不足,肝失所養(yǎng),無以柔潤條達,致肝氣郁滯,形成肝郁血虛之癥,宜養(yǎng)血柔肝、調理沖任。
4.提高輔助生殖技術妊娠成功率
張良英教授重視輔助生殖技術,認為人之育胎,陽精之施也,陰血能攝之,精成其子,血成其胞,胎孕乃成。今婦人無子,率由血少不足以攝精所致,血少固非一端,然欲得子者,必須補其精血,使無虧欠,乃可成胎孕。輔助生殖技術的發(fā)展,使許多不孕癥患者家庭獲得新生,但成功的幾率有待提高。張良英教授在臨床發(fā)現(xiàn),配合中藥治療后,患者胚胎移植成功率提高,胚胎發(fā)育較好。她強調在受精前要重視卵泡的質量與子宮內膜是否同步,故常先用助孕Ⅰ號方補腎陽、健卵泡,促排卵,再予自擬補腎Ⅰ號方(詳見月經(jīng)過少、閉經(jīng)),酌情加入制首烏、肉蓯蓉等血肉有情之品,補腎陰、養(yǎng)內膜,幫助著床,少佐理氣活血之品,改善子宮局部微循環(huán),為胚胎移植營造一個較理想的內環(huán)境,達到受孕目的,提高妊娠成功率。
5.張良英教授臨證治不孕強調以下六點
(1)關于婚后年限與受孕率:據(jù)有關調查統(tǒng)計,有正常性生活,在未避孕的情況下,已婚1年內受孕率達80%~85%,已婚2年內受孕率達90%,已婚3年內受孕率達95%。結婚1年內受孕率最高,值得重視。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1975年規(guī)定,有正常性生活,2年未避孕未懷孕為不孕癥,1994年修訂為1年。國外多定為1年,我國定2年為宜,張良英教授認為不可過早下結論,也不可拖延太久,應早診早治。
(2)生育年齡與生育能力的關系:女性生育期(成熟期)是卵巢生殖與內分泌機能最旺盛的時期。一般從18歲開始,歷時約30年。此時的表現(xiàn)為卵巢功能成熟,有規(guī)律、周期性地排卵及分泌性激素。女性生育能力自14~15歲開始,18~20歲趨于成熟,21~24歲生育能力最強,最佳生育年齡為25~29歲,以后生育能力緩慢下降,35歲后迅速下降,45歲后很少有受孕。
(3)明確病因:不孕癥是一種多發(fā)病,是由多種疾病和多種因素造成的生殖障礙,常見排卵障礙、輸卵管阻塞以及免疫因素等。臨證時必須詳細詢問病史,做到審證求因,治病求本。
(4)充分利用現(xiàn)代檢查手段:中醫(yī)診病除重視四診、八綱辨證外,也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技檢查手段,提高診病率和治療針對性。
(5)治療應中西醫(yī)結合:對本病論治應爭取中西醫(yī)結合,做到微觀深入,宏觀拓展。
(6)避免行人工流產(chǎn)術:張良英教授經(jīng)多年臨床觀察指出,在不孕癥患者中,阻塞性不孕癥多與人工流產(chǎn)術關系密切,且宮外孕的發(fā)病率較高,造成不孕癥的惡性循環(huán),故強調人流術只是避孕失敗的一種補救措施,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希望年輕女性應避免未婚先孕及第一胎人流,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不孕癥的發(fā)生率。
三、方藥解析
1.用藥特色
張良英教授治療不孕癥,使用補虛藥、補益氣血藥及理氣活血祛瘀藥頻率頗高,排第一位。補虛藥中,針對氣血陰陽的不同而使藥物種類有所偏重,注重腎精、腎氣對孕育的作用,以腎為核心,強調補腎,在此基礎上審證求因。
(1)補氣血藥:常用黨參、人參、白術、甘草、山藥、大棗、阿膠、當歸、熟地黃、白芍、制黃精。
(2)補腎陽藥:常用巴戟、仙靈脾、杜仲、鹿茸、續(xù)斷、紫石英、菟絲子、覆盆子。
(3)補腎陰藥:常用石斛、枸杞子、龜甲、制首烏、麥冬。
(4)活血祛瘀通絡藥:常用川芎、牛膝、澤蘭;濕甚加茯苓、厚樸、砂仁;氣滯加香附、橘皮、木香、烏藥;血熱加生地黃、牡丹皮。
(5)常用對藥:熟地黃–白芍,為肝腎陰虧必選;肉蓯蓉–巴戟,兩藥均入督脈,為虛證不孕之要藥;川楝子–路路通為治療輸卵管梗阻必用之品,輸卵管積水善用澤瀉–丹參、馬鞭草–王不留行。
(6)單味藥:治輸卵管不通善用甲珠、豬蹄甲,因甲乃筋之余,具開破之性、長于破淤通絡;治肝郁不孕善用生麥芽、柴胡,蓋本藥能助肝木疏泄以行腎氣;治卵泡不破善用茺蔚子以助排卵;治子宮內膜受損善用肉蓯蓉、制首烏修復內膜。
2.經(jīng)驗方
(1)助孕Ⅰ號方:組成:當歸、熟地黃、白術、菟絲子、續(xù)斷、黨參、制首烏、甘草、覆盆子、補骨脂、紫石英、女貞子、沙參。治以溫腎扶陽,益沖任。
方中菟絲子、紫石英、續(xù)斷、覆盆子、補骨脂為君藥,補腎暖宮促排卵;制首烏、女貞子、當歸、熟地黃,養(yǎng)血和血為臣藥;黨參、白術、沙參,健脾養(yǎng)血、資生化之源,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于排卵前開始服藥,每劑藥服2天,服至月經(jīng)來潮。若子宮發(fā)育不良者,可加巴戟天、淫羊藿以溫補腎陽;若基礎體溫不升者,加丹參活血促排卵;若神疲乏力明顯者,加炙黃芪、太子參以益氣健脾。
(2)助孕Ⅱ號方:組成:當歸、川芎、赤芍、丹參、桂枝、絲瓜絡、路路通、香附、枳殼、甲珠等。具有調暢氣機,活血化瘀,通絡助孕之功效。方中甲珠咸涼,性善走竄,具有行氣活血破瘀、疏通經(jīng)絡、直達病所之功效,為方中之君藥;當歸、川芎、丹參活血化瘀,促進瘀滯消散,助甲珠疏通經(jīng)絡,枳殼、香附調暢氣機,使氣行則血行,共為臣藥;絲瓜絡、路路通宣通經(jīng)絡直達病所,桂枝通利血脈,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由于甲珠價格昂貴,藥源受限,因此臨床上亦用地龍代之。
本方于月經(jīng)干凈后3天服藥,每劑藥服2天,連服3劑。
(3)助孕Ⅲ號方:組成:炙黃芪、黃精、黨參、熟地黃、當歸、白芍、菟絲子、女貞子、何首烏等。補腎固本,扶正祛邪,增強免疫。方中炙黃芪、黃精、黨參益氣固本,扶正增免為君藥;熟地黃、當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為臣藥;菟絲子、女貞子、何首烏補腎填精固本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四、醫(yī)案舉隅
童某,女,29歲,已婚。2008年8月9日初診。主訴:結婚同居3年,未避孕未孕。
患者素體尚健,然面色黃而晦暗,經(jīng)期或前或后,行而不暢,血色暗紅夾有小塊,胸脅脹滿,腰酸腿軟,小腹冷痛,結婚3載猶未孕育。舌質淡、苔白,脈結而遲。診斷為原發(fā)不孕(腎虛型)。子臟虛寒,故不能攝精成孕。治以溫經(jīng)散寒、扶陽抑陰以暖胞宮。方用助孕Ⅰ號方:菟絲子15g,續(xù)斷15g,黨參15g,制首烏15g,覆盆子15g,補骨脂15g,紫石英15g,女貞子15g,當歸12g,熟地黃15g,白術12g,沙參15g,白芍12g,艾葉10g,黃芪12g,甘草6g, 4劑。于排卵前開始服藥,每劑藥服2天。助孕Ⅱ號方:當歸12g,川芎15g,赤芍15g,丹參15g,桂枝10g,絲瓜絡15g,路路通10g,香附10g,枳殼10g等,本方于月經(jīng)干凈后3天開始服藥,每劑藥服2天,連服3劑。
二診:服上藥后經(jīng)期按時而至,血色紅無塊,腰酸腿軟、小腹冷痛等癥均有減輕。仍感胸脅脹悶,呃逆則舒,腰酸脹痛。此宮寒得暖而肝郁未暢,治以疏肝解郁益腎為治。守方續(xù)用兩月,諸恙盡瘥,旋即受孕,逾十月生一女孩。
按:婦人不孕原因雖多,然不外乎兩端:其一是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其二是后天的病理變化。腎氣不足或沖任氣血失調,皆能影響沖任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致不孕。故《醫(y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云:“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沖任也……或因胞寒胞熱,不能攝精成孕;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而不孕,皆當細審其因,按證調治,自能有子也?!北景赣捎诤翱陀诎校瑠A以肝郁不暢,致胞寒不孕。故治療首用溫經(jīng)散寒以暖胞宮治其本,復以疏肝解郁益腎以善其后。臨證時,只要找出病機轉變的關鍵所在,辨證確切,自能收到預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