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學里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在寫作學位論文時,似乎形成了一個傳統(tǒng):論文前邊,必有一篇“致謝”文字。 這當然不是什么新鮮花樣。出版著作的時候,西方國家的一些學者在正文前寫幾行“鳴謝”文字,或者題上“謹以此書獻給某某”字樣;本國學者在序或者跋中對在自己寫作過程中給予過幫助的人士,表示感謝;都是由來已久、莫知源頭的事情。 但是,據我所知,文前來一篇致謝文字,從前并未蔚成風氣。有很多著作,并沒有致謝文字。我當年寫作、出版學位論文,也只在后記里,簡單地對曾經在我寫作論文時給予過幫助的幾位老師和前輩學者,表示了感謝。 如今的碩士博士在寫作學位論文的時候,不但人人寫致謝,而且,致謝面之廣泛、致謝文字之文采,都是前所未有的。 這里舉兩天前我看過并參加答辯的幾篇碩士論文為例: 致謝范圍最小的,包括了指導教師、任課教師、評審老師、同學、室友;稍微廣泛一些的,還包括自己念書的大學、院系,曾經工作過的單位、單位領導及其上級領導部門、上級領導;最廣泛的,還要包括家人,父母,兄弟姐妹(令人奇怪的是,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國度,怎么還有人有那么多的兄弟姐妹?。?,中小學階段的老師,論文作者求學道路上一切曾經給予關心、幫助、溫暖的人。一網打盡,無一遺漏。照此情形,用不了多久,就可能擴大到感謝執(zhí)政黨、政府、祖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直至論文作者賴以生存的星球、星系。 致謝文字的文采,完全可以用“斐然”一詞加以形容。還是摘些句子,以供了解、欣賞吧?!皶r光荏苒,兩年的學習轉瞬即逝”,“能在名師云集、人才濟濟的…(此處隱去學校名)深造是我的一份難得而珍貴的人生經歷”,“回想自己的足跡,未曾刻意追求,但確實是從未懈怠”,“兩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將結束,仿佛還記得當初踏入校園時的情景。時光飛逝,轉眼已到了說再見的時候”,“論文寫作期間的緊張和壓力,一路走到現(xiàn)在,那些學習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成為了記憶中的永恒”,“校園的金秋是迷人的,道路兩旁的銀杏樹葉顯得格外耀眼?;仡欁约旱难芯可?,充滿的是無限的不舍和留戀”,“千言萬語最后還是一句'謝謝’!我的心里永遠永遠祝福你們!” 說實話,讀著這些堆砌著形容詞的致謝文字,我能理解這些學生的心情,心里也有點小感動。但理智上,我很不認可這種文風。原因有二:一是它們跟學術論文這種講究準確、嚴謹、精凝練的科技語體太不相稱,二是“巧言令色鮮焉仁”,過于華麗的辭藻,難免有失實、欠妥之處。例如,夸獎導師,總是“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實在有過譽之嫌,不免要遭行家坐井觀天之譏。有人稱自己導師“宅心仁厚”,則更是明顯偏離了身份和禮儀。說到自己,動不動就是在導師、老師、同學們的幫助下,學識大增,視野拓寬,水平提升,論文完善……仿佛他們已經躋身圣賢行列,他們寫出的論文已經膾炙人口,流芳百世。 有一篇論文,在一一感謝過導師、任課教師、評審教師、同學之后,最后一段是“最最最最最感謝我的爸爸媽媽……”,說半天,該生心中,論文得以完成,主要功勞歸父母。前邊那些感謝的話,等于白說了。 文風即學風。科學論文前邊如上所述過于“文藝”的致謝文字,實際上是高校普遍存在的浮夸不實學風的一種折射。同時,可能還有一點公關色彩,希望文采斐然的致謝能為自己增加一些分數。 寫作此文的目的是,是希望大家一起努力,阻止這股浮夸不實學風的蔓延,認真做學問,嚴謹寫論文。 丁啟陣 201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