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就算沒有甲午戰(zhàn)爭,日本也會找其他借口開戰(zhàn),對于明治維新日本來說,只有打贏清朝自己才能成為一個強國,因而雙方發(fā)生大戰(zhàn)完全沒辦法避免,所以我覺得就算清軍在長崎事件中炮轟長崎,也難以打消日本人進攻清朝的想法。
也許很多人對長崎事件感到陌生,然而該起事件是近代史上清朝對日本唯一一次外交勝利。
英國憑借著堅船利炮成功打開中國國門,該起事件讓國內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不能再坐井觀天,所以紛紛希望能加強海防,從而將洋人趕出國土,該想法存在,讓他們開始立即著手準備近代化海軍。
經過一番努力后,清朝第一支海軍在李鴻章主持下設立,李鴻章接到任務后,迅速著手籌建北洋水師,由于國內造船技術不佳,因而想要讓自己艦隊迅速做大做強,最好辦法就是買買買。
清政府通過自身人脈關系從英國、德國訂購艦船,很快北洋艦隊于1881年建立,這支艦隊耗費了清政府大量財力,因而這支艦隊迅速進入世界最強大艦隊之列。由于,東亞地區(qū)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整體形勢迅速發(fā)生變化。
明治維新日本一直希望能擁有一塊大陸,畢竟自己生活的島嶼市場不足,常年受到地震海嘯影響,這讓他們十分頭痛,因而想著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他們認為想要做大做強必須對外擴張。
為此,他們接連策劃活動,為的就是讓自己有足夠借口對外擴張,半島上“甲申之變”便是日本的一個陰謀,他們希望通過該起事件,成功從清政府手中奪取朝鮮,李朝知道清政府不靠譜,所以他們找到沙俄,希望能改變不利局面,然而英國人覺得沙俄插手朝鮮會影響自己利益,所以出兵占據巨文島。
面對英國人的威脅,沙俄絲毫不示弱,直接叫囂要進攻對馬島,沙俄舉動嚇傻了日本,畢竟對馬島屬于李朝,所以他們很擔心,一旦沙俄攻占對馬島,會影響自己控制半島的圖謀。
為了牽制沙俄機會,日本找到清政府,希望對英國沙俄施壓,清政府本就看著這群外國侵略者不爽,所以他們不話不說直接答應日本請求,北洋艦隊來到濟州海峽一帶航行,宣示對半島宗主權。
完成宣誓宗主權任務后,北洋艦隊遠航到海參崴進行訪問,結束訪問后,由于當時旅順口修建艦船廠區(qū)未完工,沒辦法完全艦船保養(yǎng)工作,所以李鴻章讓丁汝昌帶著艦隊前往長崎修理維護。
1886年8月1日,北洋艦隊抵達長崎后,清朝水師官兵登岸采購物資,一部分水師官兵違反軍紀來到妓館尋歡酗酒斗毆。
由于酗酒原因,導致清朝水師官兵和當?shù)孛癖姲l(fā)生斗毆,警察前來維護秩序被打成重傷,肇事水兵被日本警察逮捕,而后北洋水師和當?shù)匕l(fā)生矛盾,甚至將炮口轉向市區(qū),該舉動讓日本方面徹底沒了脾氣,只能放人道歉賠償。
李鴻章在知道事情后覺得:“爭殺肇自妓樓,約束之疏,萬無可辭”,但又說:“弁兵登岸為狹邪游生事,亦系恒情。即為統(tǒng)將約束不嚴,尚非不可當之重咎,自不必過為急飾也。”
李鴻章覺得該起事情只是小事,沒必要將事態(tài)擴大化,所以他并沒有在意,也正是因為他的不在意,才讓長崎事件擴大化。
李鴻章見事件已經過去半個月,便讓士兵們上岸自由觀光,因而多數(shù)北洋水師官兵上岸,然而當?shù)厝瞬]有忘記十多天前的矛盾,因而紛紛襲擊北洋水師官兵,最終引起了大規(guī)模騷亂,北洋水師付出了5人死亡,44人受傷,5人受傷代價,日本警察也付出了5人死亡,30多人受傷,長崎市民也有不少人受傷。
這起事情讓當時北洋水師極為憤怒,甚至做好了開火準備,只不過丁汝昌沒有下令。
李鴻章得知消息后,直接召見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語帶威脅地說:“……開啟戰(zhàn)端,并非難事。我兵船泊于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zhàn)斗。”
日本方面覺得自己吃了大虧,十分希望政府有所作為,然而日本政府覺得自己海軍還在籌備中,國內唯一的軍艦壓根不是北洋水師的對手,因而,他們絕對不能輕易跟北洋水師開戰(zhàn)。
畢竟,這時候日本剛剛明治維新不久,國力不強盛,沒有足夠力量和清政府開始,所以日本人選擇妥協(xié),明治天皇主持了這次會議,承諾支付受傷者醫(yī)療費用,嚴厲處罰兇手。
不少人覺得,如果當時北洋水師炮轟長崎,是否會有未來的甲午戰(zhàn)爭,我覺得甲午戰(zhàn)爭有可能避免,但是其他區(qū)域海戰(zhàn)依舊會爆發(fā)。
日本人對這件事情很是不爽,他們覺得是清朝官兵上岸鬧事,自己憑什么要妥協(xié)?
日本之所以選擇妥協(xié),主要海軍力量難以和北洋水師抗衡,因而他們退而求之,認為先妥協(xié),未來再十倍百倍挽損失。所以,日本在和清朝談判長崎事件后,采取了妥協(xié)政策,希望可以盡快結束該起事件。
清政府并沒有強勢打壓日本,而是選擇后退一步,希望能順利解決該起事件,最終在雙方努力下,長崎事件順利解決。
長崎事件讓日本上下感到屈辱,認為如果不好好發(fā)展,有可能會讓自己國家持續(xù)被動,所以他們必須強大,然后擊敗羞辱過自己的北洋艦隊。
長崎事件后,日本舉全國之力發(fā)展海軍,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可以擊敗北洋艦隊。
日本國土狹窄,想要發(fā)展必須對外掠奪擴張,東亞大陸毫無疑問是最佳選擇,因而他們跟這塊土地主人清朝之間的戰(zhàn)爭不可避免。
從古至今,日本只會屈服于強者,因而在對方強大的時候,日本放低姿態(tài)認真學習,等到自己學業(yè)有成,對方又衰落的時候,自己就會反超自己老師,成為真正強大者。
日本之所以會在長崎事件退讓,主要是他們經濟不行,好在這次事件也沒什么收獲,首先他們在發(fā)現(xiàn)北洋水師弱點,認為北洋水師外強中干。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一件事情,就算北洋水師炮轟長崎,接下來雙方會以該起事件爆發(fā)戰(zhàn)爭,以日本那時候國力壓根打不過清朝,清朝之所以不愿意炮轟長崎,主要是這一炮下去自己不僅撈不到好處,而且還會讓周邊列強警惕,所以他們不到萬不得已不敢輕易開炮。
西方列強也不愿意清政府炮轟長崎,畢竟這一炮下去,有可能讓清朝再一次掌控東亞地區(qū)主導權,西方列強絕對不允許這件事發(fā)生,畢竟有損自己在東亞地區(qū)的利益。
以上我們可以得知,清政府之所以不敢炮轟長崎,一方面顧忌列強,還有一方面是隨意開炮,有可能讓主官受到處罰,還有就是就算這一炮打下去,清日之間戰(zhàn)爭沖突也不可能停止,畢竟日本早就已經認識到清朝完全就是外強中干,因而日本方面覺得忍下這口氣,未來自己加倍從清朝對手奪回。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