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明史》記載,有明一代,封親王共64位,其中太祖分封24個,建文帝分封3位,成祖分封2位,仁宗8位,英宗7位,憲宗10位,世宗1位,穆宗1位,神宗4位,崇禎帝2位。
秦王朱樉:明太祖二子,建藩于陜西西安府。
晉王朱?:明太祖三子,建藩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朱棣:明太祖四子,建藩于北平,是為明成祖。
周王朱朱橚:明太祖五子,建藩于河南開封府。
楚王朱楨:明太祖六子,建藩于湖廣武昌府。
齊王朱榑:明太祖七子,建藩國于青州,因罪被禁錮京師廢為庶人,藩國被廢除。
潭王朱梓:明太祖八子。建藩國于湖南長沙。
魯王朱檀:明太祖十子,建藩國于山東兗州府。
蜀王朱椿:明太祖十一子,建藩國于四川成都府。
湘王朱柏:明太祖十二子,建藩國于湖廣荊州府,后獲罪削去爵位,廢除封國。
代王朱桂:明太祖十三子,初封為豫王,后改封為代王,建藩國于山西太原府。
肅王朱楧:明太祖十四子,初建藩國于平?jīng)龈?,后建藩國于甘肅蘭州府。
遼王朱植:明太祖十五子,初封為衛(wèi)王,初建藩于遼寧廣寧府,后建藩于湖廣荊州府。
慶王朱栴:明太祖十六子,建藩國于寧夏衛(wèi)(今寧夏銀川市)。
寧王朱權:明太祖十七子,初建藩國于大寧衛(wèi),后建藩國于江西南昌府。
岷王朱楩:明太祖十八子,初建藩國于甘肅岷州府,后建藩國于湖廣武岡府。
谷王朱橞:明太祖十九子,初建藩國在上谷宣府(河北宣化縣),后改建藩國于長沙。
韓王朱松:明太祖二十子,初建藩國于開源,后改建藩國于平?jīng)龈ń窀拭C平?jīng)隹h)。
沈王朱模:明太祖二十一子,建藩國于開源潞州府(今山西長治市)。
安王朱楹:明太祖二十二子,建藩國于甘肅平?jīng)龈ń窀拭C平?jīng)鍪校?/span>
唐王朱桱:明太祖二十三子,建藩國于河南南陽府。
郢王朱棟:明太祖二十四子,建藩國于湖廣安陸府。
伊王朱:明太祖二十五子,建藩國于河南洛陽府,明世宗時削去伊王爵位,廢封國。
靖江王(明太祖朱元璋侄孫)朱守謙:建藩國于廣西桂林府。
朱允熥,朱標三子,建文元年(1399年),被封為吳王。
朱允熞,朱標四子,建文元年(1399年),被封為衡王。
朱允熙,朱標五子,建文元年(1399年),受封為徐王。
漢王朱高煦,朱棣次子,成祖即位后,封為漢王,藩國云南。他卻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謀取太子之位。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強令就藩樂安州。
趙王朱高燧,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封為趙王,藩地為彰德府。
朱瞻埈,明仁宗次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11月1日),封為鄭王。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埈就藩鳳翔府。
朱瞻墉,仁宗三子,在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十一(1424年11月1日)受封越王,建邸衢州府。未就任。
朱瞻墡仁宗五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冊封為襄王。莊重警覺,頗有令譽。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長沙府。正統(tǒng)元年(1436年),遷襄陽府。
朱瞻堈,仁宗六子,永樂二十二年封荊王。宣德四年就藩江西建昌(今江西南城縣)。明英宗正統(tǒng)十年三月,移國至湖廣黃州府蘄州(今湖北蘄春縣)
朱瞻墺,仁宗七子,1424年被封為淮王,1429年就藩廣東韶關。后因韶關“多瘴癘”,1436年遷藩饒州府。
滕王朱瞻塏仁宗九子,明仁宗朱高熾庶八子。生于永樂七年十月(1409年11月),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十一(1424年11月1日)受封滕王,建邸云南,未就藩。
朱瞻垍,仁宗十子。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封為梁王,封國在當時的湖廣安陸州(即今湖北鐘祥市)。宣德四年(1429年)就籓安陸。
朱瞻埏,仁宗第十子。永樂二十二年封懷慶,未就藩。
英宗朝封七王加朱祁鈺
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即位后被封為郕王。
朱見潾,英宗次子,天順元年(1457年),封德王,成化三年(1467年3月22日),就藩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歷城區(qū))。
朱見淳,明英宗朱祁鎮(zhèn)第四子,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1452),受封許王。
朱見澍,英宗朱祁鎮(zhèn)第五子。天順元年三月初六日(1457年受封秀王。成化六年九月初七日(1470年10月1日)就藩汝寧府。
朱見澤,英宗朱祁鎮(zhèn)第六子,天順元年(1457年),封為崇王,成化十年(1474年),就藩汝寧府汝陽縣(今河南省汝南縣)。
朱見浚,英宗朱祁鎮(zhèn)第七子,天順元年(1457年)封為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藩長沙府長沙縣(今湖南省長沙縣)。
忻王朱見治,英宗朱祁鎮(zhèn)第八子,成化二年(1466年)封為忻王。成化八年薨世,年十五,無子,國除。
朱見沛,英宗朱祁鎮(zhèn)第九子,成化二年(1466年)七月十二日,受封為徽王。成化十七年(1481年),就藩于開封府鈞州(今河南省禹州市)。
朱祐杬,憲宗朱見深第四子。成化二十三年受封興王,弘治七年到封地湖廣安陸州(今湖北省鐘祥市)就藩。
朱祐棆,憲宗朱見深第五子,母孝惠皇后邵氏。成化二十三年(1483年)受封岐王。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德安。
朱祐檳憲宗朱見深第六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受封益王。弘治八年(1495年)到封地建昌府(今江西省撫州市)就藩。
朱祐楎,明憲宗朱見深第七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封為衡王,弘治十三年(1499年)就藩青州。
朱祐枟,明憲宗朱見深第八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受封雍王。弘治十二年(1499年)就藩衡州(今衡陽)。
朱祐榰,明憲宗朱見深第九子。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壽王。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藩保寧,正德元年(1505年)改就藩德安,
朱祐梈,明憲宗朱見深第十一子,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汝王。弘治十四年(1501年)就藩衛(wèi)輝府。
朱祐橓,憲宗朱見深第十二子。弘治四年(1491年),封為涇王,封地在山東沂州(今山東臨沂)。
朱祐樞,憲宗朱見深第十三子。弘治四年(1491年)封榮王。正德三年(1508年)就藩常德府。
朱祐楷,憲宗朱見深十四子,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申王,未就藩敘州。
朱載坖,明世宗朱厚熜的第三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封朱載坖為裕王。
朱載圳,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第四子。嘉靖十八年封景王,嘉靖四十四年正月九日,薨于德安王府,
朱翊镠,明穆宗朱載坖第四子。隆慶四年(1570年)被封為潞王。萬歷十七年(1589年)就藩衛(wèi)輝府。
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鈞第三子。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被冊封為福王,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就藩河南洛陽。
朱常浩,明神宗朱翊鈞第五子,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被封為瑞王。天啟七年(1627年)就藩漢中。
朱常潤,明神宗朱翊鈞第六子。天啟七年(1627年),崇禎帝即位后,就藩到荊州府。朱常瀛,明神宗朱翊鈞第七子。封于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于天啟七年(1627年)九月二十六日就藩。
朱常瀛,明神宗朱翊鈞第七子,封于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于天啟七年(1627年)九月二十六日(11月3日)就藩。
朱慈炤是明思宗朱由檢第四子,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封為永王,沒有就藩。
朱慈炯,朱由檢第三子。崇禎十五年九月封為定王,沒有就藩。
太祖至宣宗五世帝王共分封37位親王,英宗至穆宗的137年間共初封親王22位,神宗至思宗封7位。其中未包括由親王登上帝位的燕王朱棣,初封郕王繼皇帝位而后又降為郕王的景泰帝,初封裕王又繼皇帝位的穆宗,這樣明代初封親王共64位,除壯烈帝分封的二子外,其余各建藩府。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