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記憶 昨天
作者簡介
周公太,研究員,常熟博物館原館長,江蘇省館藏文物鑒定定級專家?guī)鞂<遥虾4髮W、常熟理工學院兼職教授,上海金城文物藝術(shù)專修學院客座教授。
瓦礫齋筆記(161—180)
周公太
161 明末吳縣收藏家趙均,承其父趙宦光之學喜搜求金石,嘗匯各種碑目識跋為《金石林時地考》二卷。并精于篆隸,下筆一字不茍,其所手抄元周伯琦撰《六書正訛》二冊,每半頁五行,行十五字,原系常熟汲古閣毛晉毛扆父子珍藏之本。鈐有“海虞毛氏汲古閣藏書記”、“毛扆之印”等印記。清康熙間,毛扆以老病欲得買參錢,不得已將此書及舊刻百余種散出,遂為同邑席鑒敏遜齋所有。
162 傳世宋代刻銘井欄稀見,1988年西門大街城中商苑基建工地,距地表約3米深處出土一欄。為青石八角形狀,古樸異常。一側(cè)鐫有題記5行,可辯識者有“大宋國平江府常熟縣積善鄉(xiāng)虞山里,金李二大王土地管界,中街居住曾府門下奉佛女弟子呂氏四十娘,愿發(fā)心施財重修慧日寺前義井一所”等80余字。按:北宋末政和間始改蘇州為平江府,而南宋初紹興十五年慧日寺毀于火,歷慶元至嘉定增葺始備,故該欄當系南宋制。
163 常熟博物館藏清末牡丹扇面一件,兼工帶寫,設(shè)色妍麗。其上有款曰:國色天香,乙巳年秋龍尾樓主人寫生。下鈐一葫蘆形朱文?。骸耙飨恪?。按:乙巳光緒三十一年(1905),龍尾樓系著名《轟天雷》說部作者邑人孫景賢室名。
164 清代壅正乾隆間,邑中邵氏齊烈、齊燾、齊熊、齊然、齊鰲兄弟五人,一門三進士一舉人一貢生,皆以文章鳴于世。唯長兄齊烈早歿,甚可悼惜。
165 明代梅李有三種民間工藝品,被譽為絕技。一是燈具,制作極盡精美輕巧。二是藤作,系用細如發(fā)絲染色成五色之藤線,以手工編織出花卉人物等圖案,制成帽、簞、枕、椅等器。三是嵌銀絲銅爐、壺、瓶等?!短K州府志》載有韓四郎者,不知何代人,所煉為絕世之精鏐。其墓原在梅李鎮(zhèn)東,為犁田者所發(fā),墓磚上有銀絲嵌成四郎夫婦像,均被里人攫散之。
166 1993年5月,練塘羅墩良渚文化早期遺址八號墓中出土原始社會晚期貴婦人所戴玉耳環(huán)兩對。分別為直徑1.3及3.4厘米,呈扁平細圈形狀。因受土沁質(zhì)地已成雞骨白色,外表有黃綠色沁斑。其中一對大環(huán)外緣磨光圓潤,內(nèi)壁斜直,橫截面里厚外??;而小環(huán)外端則與之相反,系套用大環(huán)管鉆余料做成。按:良渚文化玉環(huán)極為罕見,而此二環(huán)加工技法及節(jié)約用料又唯一之實例。
167 徐君遂,字遂公,淼泉虹橋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應(yīng)府試中秀才,與問村秦琪、梅李胡文藻為同科三好。后以設(shè)塾授徒糊口,酷嗜丹青。曾拜城南畫家沈珂學山水,朝夕臨摹四王及惲吳作品,并師法王原祁,得其神形,自成意境。建國后,為縣政協(xié)特邀代表和省《政協(xié)月刊》特約撰稿員。卒于1960年。2000年底市博物館展出其畫作《溪沙茆屋圖》。
168 虞山石質(zhì)屬上古泥盆系沉積巖,雖非上乘,但亦甚有特色。據(jù)方志載,興福寺前破龍澗中石,其色類硃,相傳為龍血所化,故名朱砂石。與出虞山西坑類端石者,皆可制硯。小山所出滑石,可資釀酒所用。而邃林深澗中之石,有嶙峋斑斕者曰青龍蠻,可供庭除幽玩。小石洞所出赭石,則為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研粉作畫,首創(chuàng)淺絳山水者。
169 1975年4月及1977年1月,先后在楊園公社桃園大隊州塘輪船碼頭南側(cè)一處稻田中出土兩批器物。計有鐵叉、刀、矛、鏟、鉞、鐎斗、槍頭等鐵制品14件及虎子等陶器2件,另有五銖錢幣9枚。據(jù)其特征,可確定屬東漢之物。此為建國后常熟境內(nèi)集中發(fā)現(xiàn)漢代鐵器之首,其中既有生活用具,亦有生產(chǎn)工具,研究價值甚高。
170 邑中歷代名宦眷屬,生貴死榮者,莫過于清代雍正間文華殿大學士蔣廷錫母曹太夫人。其先后于康熙五十二年恩封太恭人,雍正元年旨封太夫人。六十歲壽辰時,康熙帝賜予“壽萱錫祉”匾額;八十歲壽辰雍正帝又親賜“恩榮母壽”及“福壽康寧”兩匾。而其于雍正四年壽終正寢,雍正帝加封為一品太夫人并遣大學士臨奠,賜黃金十兩治其喪。且特旨許其靈柩入城安厝,且可謂哀榮之至。
171 古人點閱書籍,既有按數(shù)目順序點閱,亦有先點下集,后點上集者。昔余曾見楊子江先生所藏清代邑人程璞著《篆學一隅》殘帙,為程編次是書后延請名宿單學傅點閱之未定稿。其上冊首頁有單于道光四年四月點閱題記,而下冊末頁則有單于嘉慶十九年三月之點閱題記,中間竟相隔十年。
172 1990年9月至10月,為配合204國道取土,市考古人員在虞山北麓陸家山搶救性清理了明成化間進士、浙江溫州知府陸潤及其曾孫嘉靖間舉人泉州海防同知陸一鳳和玄孫萬歷間進士平陽知縣陸崇禮等陸氏家族墓7座。共出土青花瓷蓋罐、金銀飾品、竹木梳妝品、銅鏡、錢幣、石刻墓志等文物近百件。其中陸潤夫婦墓所出鑲嵌寶石梵文金飾、人物樓閣圖案金鈿等9件金器,制作精美,不可多得。
173 趙石治印之邊款字數(shù),往往非特少即特多。特少者僅署“古泥”兩字,特多者則連篇累牘,猶如文章。昔曾見其為金宗暟所治“虞山福地閑人”一印,其邊款不啻為一篇小傳。曰:遁今金姓,名宗暟,初字鈍金,拙于進取也。宣統(tǒng)世,見時事日非,筑遯窟居之,不預(yù)外事,遂以今字。徑自言生有異秉,故詩文書畫,金石之學無不通曉。又深于醫(yī),性懶好閑。屬刻虞山福地閑人六字印,因記之,巳未十二月泥道人石。
174 康熙朝狀元邑人汪繹擅書法??h志稱:書學二王,尤擅長《黃庭經(jīng)》、《樂毅論》。書法秀潤,可與趙文敏爭席。據(jù)《人海記》載,康熙帝在欽定汪繹為狀元時,對同科榜眼季愈及探花王露之殿試卷書法甚為不滿,曾斥責了分任此次會試的正副考官大學士吳琠和熊賜履。原常熟城隍廟后宮曾懸有汪所書“萬民若一”匾額,今市博物館亦藏有其書法手卷等,皆筆筆中鋒嚴整,風度超逸。
175 中國古代髹漆工藝中,有一種重要種類“剔犀”。其特點為制作時使用數(shù)種色漆,在器胎上有規(guī)律地逐層髹刷,至相當厚度時再以刀剔刻花紋,使刀口斷面呈現(xiàn)出不同色層,達到十分美觀之效果。據(jù)明代邑志載,弘治間,常熟人楊士廉號思夷,精于剔紅及剔黑。
176 興福寺大鐘。唐咸通九年,懿宗曾賜興福寺大鐘一口,其上有銘文云:唐咸通九年歲次戊子正月二十一日,敕賜破山興福寺鐘一口,重一千三百六斤。按:崇禎《松窗快筆》載,此鐘明代尚存。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縣王鈇為抵御倭寇,將其熔化鑄統(tǒng),但火不能銷。煉半日忽爐火突起,回旋空中復飛撲而下,當場燒傷爐工二人。王鈇在旁指揮,因走避及時得免。此事遂罷。
177 林皋鄉(xiāng)貫。清康熙間虞山印派創(chuàng)始人林皋之鄉(xiāng)貫,各種載述頗多混含。《中國美術(shù)辭典》及近年所出地方志書皆稱其為福建莆田人,僑居常熟或流寓常熟,此當不確。按:清乾隆間言如泗《常昭合志》及民國丁祖蔭《重修常昭合志》均將其列入“人物志”而非“游寓志”中。其二,余讀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邑中名宿錢陸燦為時年十六歲之林皋印作所撰序,文中明言林先世游宦常熟,子孫遂占籍焉。則該游宦者輩份至少為林皋之祖父以上。故林皋出生于常熟,殊無疑義。
178 玉雕。常熟博物館藏有以整塊青玉子料所雕清代御題“碧峰館”詩文山子一件。其正面通體浮雕崇山疊嶂、古木蒼松、亭臺樓閣及飛瀑、人物圖案。上端平整處琢館閣體楷書御題《碧峰館》詩一首:“蕓館崔嵬倚碧峰,分明樹背玉芙蓉,只疑阿那云深處,應(yīng)有佺喬煉藥蹤。”而背面則鐫山崖、松亭、板橋和鶴鹿等圖案。整器構(gòu)思巧妙,集書畫與雕刻為一體,體現(xiàn)了較高的藝術(shù)水平。
179 四萬蕩?!冻J焓械孛洝分?,辛莊鎮(zhèn)原潭蕩村有“四萬蕩”之自然村名,向未詳其由來。余前讀清道光間龔又村所撰《編誦芬錄記》后,方知其地名為龔氏所創(chuàng)。按:龔氏原世居浙江湖州,明季有名娛疇者來游常熟,慕山水之勝,遂寓居于南鄙古廟頭,是為潭蕩龔氏始祖。一曰龔氏建屋翻土,忽得地下窯藏白銀四萬兩,由是廣置四周田地蕩產(chǎn),“四萬蕩”由此遂揚。
180 落款。古人撰文著述或作書繪畫落款,常喜在姓名前加冠姓氏源出郡望。如錢氏源于彭祖之孫孚,為周錢府上士,后以官為氏。緣望出彭城,故常熟錢謙益撰文常署彭城錢謙益,但彭城實非其之字號。而后人往往不察,多有混淆。例:多種人名辭典,均載邑人清代大學士蔣廷錫字南沙,則誤。按:其落款南沙蔣廷錫,蓋南沙亦為常熟之別稱也。
虞山破龍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