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吳蜀醴陵之戰(zhàn)之時
假如吳蜀醴陵之戰(zhàn)之時,魏國趁隙伐吳。勝算又有幾成,歷史又將如何改變,劉備是鐵了心的要報仇,魏國根本就不要考慮后顧之憂 蜀、吳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遣上將提數(shù)萬之兵,渡江襲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內(nèi),吳國之亡,不出旬日。 吳亡則蜀孤矣。
劉備還是會攻吳的,這和殺不殺關(guān)羽沒有太大關(guān)系,結(jié)義是個政治借口而已。 不過有了關(guān)羽的蜀國攻吳,這一仗輸贏還是很有看頭的。關(guān)羽不死,張飛多半不會死。而且談演義,那黃忠也就不會那樣掛了。很有意思!
“蜀、吳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遣上將提數(shù)萬之兵,渡江襲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內(nèi),吳國之亡,不出旬日。 吳亡則蜀孤矣。” 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可行性??!只要孫劉不聯(lián)合,被滅是遲早的事!
魏國不會做這種事的,太傻了,萬一吳國沒有滅亡豈不是白白結(jié)個冤家,坐山觀虎斗多開心啊
首先,魏國剛剛有于禁“水淹七軍”之敗,損失不少兵力和將領(lǐng)。其次,魏延在漢中、黃權(quán)在西城重兵嚴陣以待(漢中的兵馬沒有參加吳蜀之戰(zhàn))從漢中出子午谷很快就能到達長安,如果魏國出兵必攻江夏或廬江,離的太遠兵力的布防達不到要求,還是守住長安、洛陽比較實際。再者,魏國屯兵襄陽坐收漁翁之利,無論兩國誰勝誰敗都以逸待勞奪下北部荊州占領(lǐng)戰(zhàn)略要地,比攻打江夏等地要劃算的多,陸遜也是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沒有攻打永安(白帝城)而是回兵守住江陵保證戰(zhàn)果,這樣從交址、江陵出兵圍攻長沙、桂陽等4郡使很容易的,而且他也這樣做了。最后,當時吳國好像是魏國的附屬國(還沒有稱王)如果在當時攻打吳國在道義上也不好。(最后一點記不清了,手頭沒有資料,在印象里是這樣的)至于后來攻打吳國是因為雙方用兵后都需要修整,魏國相稱機而動而已。
魏國在“水淹七軍”之敗后,元氣大傷,國力的還未恢復過來。如果這時蜀吳合力圍攻魏國,魏必死無疑,所以孫權(quán)先奪荊州,以保東吳之安全(畢竟孫劉在滅曹后,隨時有翻臉的可能,荊州若在蜀國手里,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再北伐滅曹,與劉備平分天下。 但劉備死活不肯把荊州給孫權(quán),悲劇就不可避免的發(fā)生了 如果當時魏國很強大,那劉備是絕對不會伐吳的,即使滅了吳國,那自己離死亡路也就不遠了。 如果當時魏國很強大。那么吳國也絕對不會打荊州。 所以,孫劉都清楚的認識到當時對自己危險最大的不是曹操,而是自己的盟國。 而雄才偉略的曹操在當時如果國力還強大的話。他會讓這么一次大好機會白白的流失嗎?如果這樣,他也不是偉大的軍事家了! 所以,當時的曹操根本是無兵可出,這段時間,他的國力是最弱的!
魏國如若發(fā)兵,孫劉必和而攻魏?。∵@個唇忘齒寒的道理不用說都知道?。∵€不如坐山觀虎斗,等兩敗具傷在坐收漁翁之力來的劃算??!另外,荊州乃四戰(zhàn)之地,得荊則得江東易也,可在長江中游督練水師順江而下,在派一大將從陸路攻吳,則吳必亡?。《Я饲G州就等于失去了順江而下攻吳的優(yōu)勢,因為你總不能讓水軍走三峽水道吧!!估計還沒到吳國自己就先完完了??! 還有,鄙人認為如果吳得荊州而不殺關(guān)羽把關(guān)羽送還蜀國的話,三國的歷史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