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的全面翻盤不是不可能。但是,作者全然從軍事層面分析有局限性。而且基于成功翻盤的兩點因素不會成立。
第一,明王朝的江南四鎮(zhèn)真實兵力可能遠遠不到五十萬;
第二,李自成不會投降明王朝,哪怕他愿投,以崇禎一貫的尿性,也不會容忍“闖賊”和他合股,哪怕是被收購。然而,何以談其會成功呢?
其實,我們看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得不提古人的“天時地利人和”了,尤其是天時。
自崇禎登基,明王朝實際上不僅是與外敵斗(皇太極)、與內匪斗(李自成),更是與天斗,自崇禎元年至明朝(大一統(tǒng),南明除外),連年天災,旱災、洪災、蝗災、鼠疫……輪番上演,人民流離失所、曝尸荒野,大半個國家十室九空,一家死絕,無人收尸者以不足為怪,曾有學者統(tǒng)計,明王朝在西北的人口下降百分之四十多。
言歸正傳,那么我們又何以相信大明能翻盤呢?其實,我們看看大明遷都南京的占領區(qū)域就會明白,在南方,明朝的軍隊會得到休整的時機和空間,雖然大明軍隊軍力不到五十萬,但是足以自保。然后再利用李自成的大順作為盾牌抵抗后金勢力,以爭取時間,用長江天塹的地利爭取空間,更何況,南方的糧食可以更高產(chǎn),也更早熟,兩廣地區(qū)的糧食甚至可以達到一年三熟,再加上度過小冰河期,風調雨順,糧食一定會大豐收,有了糧食,事情就好辦了,有糧就有人,有人就有丁,有丁就有兵,兵多則將廣,人多則智廣,有了糧食,有了人才,再過幾年,皇太極一死,康熙正是年幼,且后金中鷸蚌相爭之際,此時正是大明翻盤的絕佳機會,而崇禎需要做的就是忍耐和等待,只有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后一戰(zhàn)而定天下(別忘了明朝已經(jīng)使用火器,而后金還是冷兵器),崇禎是有中興之志,卻無蟄伏之耐力,只要修身養(yǎng)息,靜待天時,大明不會亡,更不會被世界遠遠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