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講述玄武門之變的紀錄片《激蕩玄武門》,根據(jù)里面研究唐朝歷史的專家說,太子李建成之所以最后死于自己的親弟弟李世民之手,那是因為李建成的性格,李建成是那種不會把人和事往最壞處想的人,說的明白點是李建成心中的想法是太子之位再怎么爭畢竟是親兄弟,自己的弟弟是不會做出最極端的事情,可是后來李建成的弟弟李世民就偏偏選擇了最極端的手段來了解了太子之爭。李世民可以說是進行了有預(yù)謀的政變,而李建成則到死都想不到矛盾會激發(fā)到這般程度。如果真的要打,兩兄弟勝負難分。
大唐初定,正是需要穩(wěn)定的時候。李淵貿(mào)然剝奪李世民兵權(quán),就像鳥盡弓藏。至親者都卸磨殺驢,何況外姓?倘若真那么做,誰還敢為大唐效命? 剛剛建立的大唐帝國,就將遇到危機。
所謂玄武門之變說白了就是斬首行動,李世民的實力是不如太子的。李世民要搞的過就不用下黑手了不是。喜歡背后下黑手的不都是沒勇氣,沒能力正面面對對手的!
不要真的把天策大將軍當回事了???李世民真有那牛的話,就不會背后下黑手了,光明正大的贏李建成不好么?事實是正面李世民搞不過李建成的!
以為李建成是傻子嗎?倘若等到李淵死了,李建成以太子身份登基,身邊還站著個滿朝文武的風向標——天策大將軍。一個政令出來,有幾個給他賣命執(zhí)行的?不都得聽秦王的嗎?
司馬光的《通鑒》里有這樣一段王珪和魏征勸太子的話:“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但以年長位居東宮,無大功以鎮(zhèn)服海內(nèi)。今劉黑闥散亡之馀,眾不滿萬,資糧匱乏,以大軍臨之,勢如拉朽,殿下宜自擊之以取功名,因結(jié)納山東豪杰,庶可自安?!笔裁唇小暗阅觊L位居東宮,無大功以鎮(zhèn)服海內(nèi)”?
王珪和魏征勸太子的話,基本上就說明了太子集團對李世民動手的迫切。
倘若李建成他們不動手,將來自然接替李淵登基,沒了李淵這個老皇帝的庇護,面對的就是朝堂上說什么都不算,還得看秦王的臉子。所以,雙方都要動手,就是先下手和后下手的問題。
李世民得位不正,所以他拼命彌補,就成為了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