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津之戰(zhàn),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將張遼以八百將士硬擊東吳的十萬大軍,先后兩次大破東吳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
戰(zhàn)役前期,張遼率領800將士沖擊東吳的十萬大軍,一直沖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東吳猛將陳武被斬殺 ,孫權逃奔山頂,東吳軍隊全都披靡潰敗、聞風喪膽。
戰(zhàn)役后期,張遼率領追兵,以分兵毀橋的戰(zhàn)術 ,大破孫權、甘寧、凌統(tǒng)等人,差點再次活捉孫權 。孫權蹴馬趨津,跳過斷橋,才得以逃脫。
我認為張遼在逍遙津能以少勝多而大敗吳軍,主要原因是彌漫在東吳軍隊從上到下的驕傲輕敵情緒。之后,曹軍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像逍遙津那樣以寡克眾,以弱勝強的戰(zhàn)役。
孫權的大部隊都在前面追擊假裝逃跑的曹軍,孫權只帶著三百多人的衛(wèi)隊在陣后觀戰(zhàn)。事先埋伏在一旁的張遼就趁著這個天賜良機帶著軍隊沖了過來,企圖實施斬首行動。幸好有諸將士的拼死保衛(wèi),孫權才逃過一劫!而前面正在興高采烈追趕敵人的吳軍上下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聽到了這個消息后,雖沒有確定孫權是否已經(jīng)被殺,被俘,但軍心由此已集體發(fā)生了大慌亂,大騷亂,大混亂,進而產(chǎn)生大潰亂,大潰退,被張遼抓住這個大好的機會,發(fā)動大反攻,打得吳軍是大潰敗。這就是張遼能在逍遙津以少勝多,以寡克眾,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東吳沒有弓箭手,也不是沒有想到用大批大批射射射來擊退敵人。而是它的弓箭手都在前方,就算孫權身邊的三百多人都是弓箭手,這時候也根本阻擋不住張遼的偷襲大軍了!兵法有云:“避實擊虛”,張遼極其完美的做到了!當然,不能忘記勝利的客觀因素是:東吳太輕敵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