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小文章的題目不是現(xiàn)起的,而是二十年前,在我讀完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的《瓦爾登湖》之后,寫在那本硬面精裝書扉頁上的一句感慨。今天重新翻閱梭羅這本“簡單而馥郁,孤獨而芬芳”的小書,仍然覺得當時的感慨并非一時即興落筆,而是梭羅的思想真正給我以觸動,以沉思,以回想,以明月之下的無限追懷。基于對這本小書的喜愛,這些年來,我先后買了二十余種版本的《瓦爾登湖》,但迄今,最喜歡的還是徐遲先生的這個譯本。
作為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作家,梭羅展示給世人的面貌是多維度的。在《瓦爾登湖》這本小書里呈現(xiàn)出來的梭羅,更近于一個非系統(tǒng)性的、非體系化的思想者。他在星空與湖光的交相輝映之下所書寫的十八篇文字,都是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心靈所獲,其核心就是要向人們講述自己想要過的是怎樣的一種生活,自己為何而生活,以及如何生活才能無限地接近清澈的靈魂。同時,他寄希望以一己為原點散射開來,能夠有更多的人從繁忙的紅塵物欲中抽出身來,能夠留給自我一塊恬靜的、爽闊的、寡欲的、回歸本真人性的簡樸天空,讓自己的心靈得到自由的呼吸與棲息的安寧。他不僅在文中清楚地表達了自己對人們毫無節(jié)制欲望的失望,也充滿信心地闡明了自己對具體物質生活的態(tài)度。
如果一個閱讀者簡單地把梭羅視為一個倡導“返歸自然”的作家,那么未免太狹隘與偏頗了。在對梭羅思想與情懷的認知上,我十分贊同已逝散文作家葦岸先生的論斷,即梭羅的本質主要還不在其對“返歸自然”的倡導,而是對“人的完整性”的崇尚,這種崇尚也不是機械地囿于某職業(yè)或崗位,本質還在一個人對待外界的態(tài)度,是否會為了一個所謂的“目標”或“目的”完全漠視和犧牲其他,也就是為一己之私欲而損耗他者美好而順乎天道的生存。因而,據(jù)我看來,梭羅之于我們這些后來者的另一個層面上的重要意義是,他不僅是一位素樸的關注人與自然和諧、 努力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理想先行者和典范,更在于他的理念與行動警醒和告誡我們,應于“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的精神陶冶熔煉中,使自己原始如初的人性得到安頓與修復。
我讀經(jīng)典
梭羅的思想與情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