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曾授權(quán)首發(fā)于“怡禾心理”
| 問 | “徐醫(yī)生,經(jīng)??从齼何恼露贾v到共情,字面上的意思我能理解,但是我感覺經(jīng)常做不到。有時我真的不理解我的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那樣的行為,也不懂他們到底是怎么想的。有時我以為我能理解他,但我又不確定是不是真的理解他!能不能請老師說一說,如何做到共情?”
共情,不是簡單一句“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共情最重要的基礎(chǔ)是:我們拋開大人的視角,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大家都喜歡說“Terrible two” ,其實這就是從大人的視角做出的評判。從孩子的視角來說,他早上出門是先穿鞋子還是先戴帽子,不是大人眼里的小事情,而是他們所要建立和維持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可以讓他們感受到獨立性,也可以感知這個世界的可控制性,使向外探索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
圖源:pixabay
當然,如同這位媽媽的提問中所說:我們不是孩子本人,我們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他經(jīng)歷的事情,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這種情況非常正常,而且還會因為孩子年齡的增加或者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而更常見。
這個時候怎么辦呢
承認自己不知道,同時向孩子表明你真的很想知道。這個時候,先不要急著往技巧句式上套。如果急于想要表明自己知道孩子的情緒,又理解錯了,有時候會讓孩子覺得更委屈,更生氣。所以,不妨蹲下來,告訴孩子你看到的,同時,不加入太多自己的猜測,直接詢問孩子事情的經(jīng)過和感受。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人很多的游樂場,你在外圍沒看清發(fā)生什么事情,孩子就哭了。這個時候,我們能做什么?
我們可以迎向孩子,抱著他,
“媽媽看到你突然哭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而不是上來就說:
“你怎么哭了,是小朋友打你了嗎?”
圖源:pixabay
日常生活中,當你覺得孩子“莫名其妙無理取鬧”的時候,也是一樣。不要急著讓孩子不哭,也不要急著為了讓孩子不哭而“共情”。耐心陪伴和觀察下的直接詢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真正的共情,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并不是“莫名其妙無理取鬧”。
當然,共情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1
共情是為了更好得理解孩子,有更牢固的親子關(guān)系,更順暢的親子溝通,而不應(yīng)該成為控制孩子的手段。
很多時候家長希望通過“共情”來搞定孩子,并沒有蹲下來真正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所謂的共情只是一種“招”,自然無法讓自己的心里有觸動。就像之前有人說的“追女孩絕招”,如果只有招數(shù)沒有真心,即使一開始被感動,日子長了,她們也知道這些招數(shù)只是簡單復制模仿,沒有真心。
當然,沒有人能完全體會當事人的心情和感受,“感同身受”并不是那么容易達到。即使是經(jīng)歷過同樣事件的兩個人,他們各自的成長背景、性格特征、支持力量等都會讓他們對同一件事情的感受不同。就像同樣是失業(yè)或者大學推遲畢業(yè),有的人會覺得失望但是不絕望,有的人則會對自己全盤否定,甚至結(jié)束生命。
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也是如此,孩子會因為一塊殘損的餅干引起強烈的情感波動,我們很難感同身受。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孩子的角度明白他為什么會這么難受,而不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覺得孩子“小題大做,無理取鬧”。
圖源:pixabay
2
共情本身通常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它只是解決問題的基礎(chǔ)。
我們希望通過共情,能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讓孩子覺得被理解和接納。孩子覺得被理解和接納,才更愿意告訴我們具體的需求,也才會更積極地加入到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中來。我們也只有真的去共情了,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并從孩子的角度去尋找解決問題之法。所以,共情不等于解決問題的方案,只是基礎(chǔ)。同樣,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并不是每一次都需要使用共情。
比如,孩子一個玩具拼不上,很著急,她跑來找你幫忙。你需要先和孩子共情,讓孩子情緒平靜再幫忙嗎?
如果是我很著急,而對方還在那里慢悠悠溫柔地說:
“你看起來真的很著急啊……”
我百分百會說:
“真的知道我很著急,你就趕緊幫忙?。 ?/span>
圖源:pixabay
3
共情不代表要放棄界限。
有人說:
我真的特別理解孩子的傷心沮喪,正因為理解,我就覺得我不滿足他就是不對的、不道德的。
對于這點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父母知道不能滿足孩子這個要求的時候,共情是父母能理解孩子會有沮喪傷心或者生氣的情緒,不去否定和壓制他們的情緒。不滿足一些要求和理解孩子的感受,這兩者之間并不沖突。
很多媽媽在經(jīng)過學習以后,更多地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這本是好事,但是有些媽媽卻走偏了。
圖源:pixabay
情景示例
比如有朋友和我說:孩子拿著玩具車在樓下玩,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上來搶,沒有搶到,抬手就給自家孩子一個耳光。這個對方家長上前來把自己的孩子抱住,對我朋友說:
“我理解我兒子,他是因為沒有搶到玩具生氣了”
然后又轉(zhuǎn)頭對孩子說:
“你很想要那個玩具是嗎?你可以告訴媽媽呀,媽媽去給你買一個一樣的嘛!”
我朋友很生氣:我家孩子因為保護自己的玩具被打了這一耳光,對方家長不讓孩子道歉自己也不道歉,憑什么?
我們可以看到,那位媽媽確實是在努力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行為背后的原因,但是我們理解了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和原因,就是不設(shè)立規(guī)則和界限的理由嗎?不是,我反反復復和大家嘮叨的是:共情是理解和尊重對方的感受,不代表贊成對方的觀點和行為。
養(yǎng)育孩子也一樣,我們理解小寶寶搶玩具是因為還沒有物權(quán)意識和人際界限,但是我們也同樣需要在孩子搶玩具的時候去制止,并引導交換和分享。我們知道孩子打別人是因為他很生氣,但是我們同樣需要讓孩子明白在生氣的時候打人是一個不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