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云霞 河北省廊坊市第一中學 056000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也就是說,語文教師應當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中也認為,“審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層需求。
美育,著重培養(yǎng)青少年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開啟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愛國主義感情。它的重要作用已毋庸置疑。有鑒于此,有識之土提出,在各學科教學中,應有意識地進行美育滲透。美育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存在于教育理念的其它各方面中,它們是可以相互滲透、相互深化和相互拓展的。
當前,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五育并重”的觀點已經在教育界達成了廣泛的共識。而語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課,被視為純藝術的文學作品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豐富多彩的自然和社會的集中反映,堪稱美的最高形態(tài)之一。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美育的滲透呢?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對此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一、以身垂范,培養(yǎng)美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弊鳛榻處煟陨頉]有良好的美學修養(yǎng),是很難駕馭教材并在教學中實行美育的熏陶漸染的。語文教育是科學,更是藝術。課堂中教師必須通過自己一系列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形成鮮明的教學個性,給學生一個直接的審美觀照對象。
首先,從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功方面來說。課堂上教師的一口普通話,能充分表達出漢語語音的抑揚頓挫、情感變化,給學生以聽覺的美感。而漂亮的粉筆字、硬筆字,能充分展現漢字的線條造型、結構的規(guī)范,引發(fā)學生視覺上的直觀審美情趣。同時,也能敦促學生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其次,從課堂的板書方面而言。課堂板書可以說是語文課的眼睛,它能提供給學生最直觀的形象,使教學思路、篇章結構和課文重難點一一得到體現和強化。它的種類很多,有提要式、對比式、回環(huán)封閉式、孔雀開屏式……不管采用哪種板書,都要做到簡潔明了、層次分明、由淺入深,還要美觀大方、新穎別致、獨具一格,給學生視覺上美的熏陶。
二、立足教材,熏陶感染
中學語文教材都是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文學是從智、意、情三個方面通過審美體驗這個心理中介互相滲透、互相交融同時影響人的心靈的。
“沒有任何其它意識形態(tài)對于人所產生的影響,像文學作品喚起的審美體驗那樣,使整個心靈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觸動,產生如此強烈的影響,獲得如此全面的滋養(yǎng)……它在人們精神上所產生的綜合效應,絕不是一般知識的傳播、道德教育和娛樂消遣所能企及的?!睘榇?,我們應立足教材,抓住作品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這兩個方面去滲透。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有時還需要介紹作者的審美觀念、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才有助于學生樹立美與丑、善與惡的審美觀念。
其次,要重視表情朗讀。表情朗讀借助語言的直觀,形象地傳達作品的內容,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內容,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文學欣賞和審美感知能力。我們知道,文學作品的節(jié)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構成的外在節(jié)奏,即聲調的輕重緩急、文句的長短整散、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及它們的錯雜相間、交互更替;使文章的態(tài)勢呈現出有規(guī)律的變化;二是由作品各種內容要素和意識流動所構成的內在形式主義的節(jié)奏,即作品各部分的起承轉合、疏密急緩,情節(jié)的起伏波瀾,人物活動的交替變化等。而作品情感的這種“內在律動”最能打動學生的心扉。在瑯瑯的書聲中,作品的優(yōu)美意境、縝密思路、象征意義、傳神描繪等美學思想,常能得到充分而酣暢的體現。
三、不拘一格,滲透美育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心理氣質與精神面貌在此階段漸趨成熟。而此階段中的許多美育內容諸如健康的審美情趣、良好的審美方法、正確的審美理念等,需要反復講。為避免令人生厭的機械重復,就要采取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各個層次講授。如:同是歌頌祖國美好山河的文章,有的可讓學生從熱愛祖國的名勝古跡、保護國家珍貴遺產這個角度去學習;有的則直接讓學生在錦繡風光中去欣賞。 對于不同的美育內容也要力求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現,不能形成千篇一律的方法。如對《裝在套子里的人》與《林黛玉進賈府》,可分析人物形象,可探究時代背景,可理解表現手法,可探尋精神內涵。這樣才能達到美育的目的,其效果正如古人云:“傾城宜通體,何來獨賞眉?!?
對于不同類型的課文,也應區(qū)別對待。美學觀點明顯的課文,像《再別康橋》等詩歌,應重點學習外觀排列的形式美、韻腳韻律呈現的音樂美、畫面的意境美;而對美學觀點和思想性融合在一起的如《拿來主義》、《花未眠》等議論文、小品文,則要引導學生從美的思想、哲學等高度去認識、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哲學美學觀。
總的說來,對于美育的熏陶漸染,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教師可以多層次、多角度發(fā)掘作品中的美育點,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他們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同時,筆者認為,教師對美育的形式和內容應多元探討,不要僅囿于語文課堂教學,更應該貫穿到學生生活的始終,真正造就學生健全的人格。只有抓住以上三點,學生審美觀點的培養(yǎng)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他們的審美能力在語文教育中才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