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板塊效應,有兩種方法:通過板塊指數的自上而下、通過個股的自下而上。前者可以使用通達信自帶的指標如X日漲幅、X日強排序,很容易找到不同時間周期下的強勢、弱勢板塊,不過有一個大問題:權重股的漲跌對板塊影響很大,以至于不能反映其它個股的情況。后者是通過特定公式選出個股(我暫時統稱為強勢股),例如:RPS>M、口袋支點、月線反轉、接近新高等,再將其按行業(yè)或概念板塊分類,就能夠發(fā)現當前的主流板塊了。這兩種方法可以結合使用、相互驗證。本文論述板塊動量,其實質就是RPS,而RPS的實質是漲幅;它引入了動量分的概念,不僅僅考慮板塊內強勢股的數量,還考慮了校正系數,因此更具合理性。
在國內,板塊動量這一方法的探索應用,可能始于簡放。我入股市沒多久就注意到了簡放,看了他不少文章,對他的交易體系多少有所了解,包括他的動量模型。加上其他同學鳳毛麟角的發(fā)文,再加上自己的思考,終于可以將板塊動量的公式寫出來。本文側重于闡述實現公式的具體過程,對于原理、實戰(zhàn)效果不作深究。
動量股的定義。動量股的定義,漲幅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其它可能需要考慮的因素,還有機構持股、上市時長等。本文只考慮漲幅和上市時長(上市1年以上),這是簡便起見,不代表是合理的。例如績差股被炒上了天,能算動量股嗎?大概率不能算。漲幅可以通過RPS來實現,而RPS已經考慮了“上市1年以上”這一條件。從我查到的文章來看,諸位同學取的都是20日RPS。RPS≥87,這是歐奈爾的標準,參見槿玉滿棠(2020-04-28)。實際上RPS取多少日、機構持股比例,以及下文概念板塊的選擇,都有很大的主觀性,因為股票交易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朦朧的美好,模糊的正確,鹽少許料酒少許。
動量分的定義。動量分的計算方法參考了簡放,因為不同的板塊,個股(成分股)數量不同,即使它們的動量股數量相同,體現的意義還是不同的,所以需要考慮校正系數(或權重),這個校正系數按簡放就是“板塊內動量股數量對于個股數量的占比”。這個校正系數足夠簡單,也具有合理性,那么有沒有更合理且依舊簡單的呢?
步驟一:設置20日RPS
建立一個副圖指標公式,可以命名為EXTRS20,用于計算個股20日漲幅;對EXTRS20設置擴展數據,目的是對個股按漲幅進行排序并歸一化。這一步不展開詳述了,本公眾號已寫文介紹,網上也有很多相關文章。
步驟二:篩選出動量股
建立一個副圖指標公式,供INSUM函數調用。公式名稱:動量股條件。代碼如下:
A1:= FINANCE(42) > 250; {上市1年以上}
ED20:= EXTDATA_USER(1,0)/10; {引用20日漲幅排序歸一化數據,將范圍調整為0-100,即20日RPS數值;函數中的序號要和擴展數據編號對應}
A2:= ED20>=87; {篩選出20日RPS數值大于等于87的個股}
上市時長_O1: A1; {上市1年以上,輸出線1}
動量股_O2: IF(A1, A2, DRAWNULL); {動量股,輸出線2}
步驟三:統計板塊內標的數量
建立一個包含函數INSUM的副圖指標公式,用于統計板塊內動量股、個股的數量。公式名稱:動量數量統計
板塊個股_T: INSUM(STKNAME, '動量股條件’, 1, 0); {統計 板塊內上市1年以上個股 的累加數量,調用輸出線1;板塊名稱支持系統板塊、自定義板塊,還可以是HYBLOCK或者STKNAME}
板塊動量股_T: INSUM(STKNAME, '動量股條件’, 2, 0); {統計 板塊內動量股 的累加數量,調用輸出線2}
步驟四:建立一個板塊
系統設置->設置4,行業(yè)分類(重進生效)選擇:通達信細分行業(yè)。我在寫《通達信實戰(zhàn)公式:板塊動量_v1.0》時,我做到最后一步“板塊動量指標排序”,發(fā)現有部分板塊沒有顯示數值,當時我沒有找到原因。一位讀者朋友按我的文章去操作,發(fā)現了原因,在后臺告訴了我。
通過自定義板塊設置,建立一個板塊,名稱叫作“GS板塊擴展”。通過右鍵-> 批量操作,把“細分行業(yè)”和“概念板塊”加入到“GS板塊擴展”。當然,選擇板塊應當視個人需求而定,可以選單獨一種板塊,也可以選多種板塊。萬紅山莊 (2020-05-04)提出,很多概念加入反而是噪音,需要自己斟酌,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概念。
“GS板塊擴展”建立后可能需要退出通達信軟件然后再進入,防止設置“擴展數據”時無法識別出該新建板塊。時間久了之后,需要清空“GS板塊擴展”后重新執(zhí)行批量操作。因為“概念板塊”不是固定不變的,可能會調整。
步驟五:設置擴展數據
打開擴展數據管理器,分別對指標“動量數量統計”的2個輸出線“板塊個股_T”、“板塊動量股_T”設置擴展數據,設置完成后可暫不刷新。擴展數據管理器如圖所示:
設置“板塊個股_T”擴展數據:
設置“板塊動量股_T”擴展數據:
步驟六:建立主體公式
建立一個副圖指標公式,引用擴展數據。公式名稱:板塊動量。代碼如下:
個股數: EXTDATA_USER(2,0); {板塊內 上市1年以上的 個股數量。函數中的序號要和擴展數據編號對應}
動股數: EXTDATA_USER(3,0); {板塊內 動量股 的數量。函數中的序號要和擴展數據編號對應}
動占比%: 動股數 / 個股數 * 100; {板塊內動量股數量占個股數量的百分比}
{}{以下是動量分值}{}
動量分: 動股數*(動股數 / 個股數); {當日的板塊動量分值}
動量分1: REF(動量分, 1); {1日前的板塊動量分值}
動量分2: REF(動量分, 2); {2日前的板塊動量分值}
動量分3: REF(動量分, 3); {3日前的板塊動量分值}
動量分4: REF(動量分, 4); {4日前的板塊動量分值}
動量分5: REF(動量分, 5); {5日前的板塊動量分值}
動量分10: REF(動量分, 10); {10日前的板塊動量分值}
動量分20: REF(動量分, 20); {20日前的板塊動量分值}
動量變5: 動量分 - 動量分5; {當日的板塊動量分值與5日前的差值}
至此,所有設置已經完畢,刷新上面建立的“擴展數據”,刷新較慢需耐心等待。以后在使用板塊動量公式前,要注意執(zhí)行“盤后數據下載”、刷新“擴展數據”。如果“GS板塊擴展”里的品種發(fā)生變化,也需要重新刷新擴展數據。
步驟七:板塊動量指標排序
簡單介紹依據板塊動量排序的方法。進入“GS板塊擴展”自定義板塊,輸入“.401”進行指標排序,這時的排序指標里沒有“板塊動量”指標。在界面點擊右鍵,彈出右鍵菜單選擇“更改排序指標”,在彈出的“選擇排序指標”窗口中選擇“板塊動量”,就可以根據板塊動量指標進行排序了。排序靠前的結果如下(220123):
寫在最后。根據上文內容,應該不難寫出動量股的選股公式,然后選股入板塊:動量股池。板塊動量排序后,可以在排名靠前的板塊中選股。比如排名第一的是光伏,那么去“動量股池”中尋找屬于光伏板塊的個股。動量板塊解決了選股的問題,至于買點、賣點,是另外的課題了。
本文寫作參考了:
雪球 2020-04-28 槿玉滿棠
微信 2020-05-04 萬紅山莊
微信 2020-05-08 西湖區(qū)的孩紙
微信 2020-06-17 西湖區(qū)的孩紙
微信 2021-06-14 西湖區(qū)的孩紙
微信 2022-02-21 逗逗閑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