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比干”,還真沒怎么留意過“比干廟”,一看年票手冊上有這么個去處,再一查,居然還是國4,那還有什么說的,去唄!
辭別浮丘山,再上高速,待從范(縣)輝(縣)高速轉(zhuǎn)入京港澳高速,車流明顯多了起來,等到了鶴壁服務(wù)區(qū)打尖,車就多得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了。
明白了,這是昨天在家過完中秋,今天都撒著歡地往外跑了。得!不湊熱鬧,趕緊打開后備箱,取出戰(zhàn)備糧聊解饑腸,隨后上車走人。
車抵衛(wèi)輝,一把方向拐向匝道,收費站交卡時回頭一看,身后居然沒有一輛車,看來開封洛陽方向才是主流。
途中又順道看了一座明塔,然后往衛(wèi)輝城北行約七八公里,即至比干廟(門票40元,憑年票不限次免票游覽)。
比干,殷商末期沬邑(今衛(wèi)輝市北)人,商帝丁次子,帝乙之弟,帝辛(紂王)之叔父,王室重臣,20歲即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后又受托孤之命輔佐帝辛。輔政40余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后因?qū)掖蝿裰G而觸怒紂王,慘遭剖心而死,后世尊其為諫圣,很多地方還將其奉為文財神。
比干廟坐北朝南,近年搞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包括碩大無比的廣場、塑像、牌坊、神道,直至走到明代照壁開始,才覺得像是明弘治年間重建后的模樣。
照壁正背兩面的綠色琉璃“沒心菜”
“沒心菜”是比干廟最有名的傳說。版本有二,擇其一拷貝如下:
“據(jù)說比干慘遭紂王剖心以后,忠魂觸動天庭,玉皇大帝差遣姜子牙前來搭救,讓比干緘口不語,騎馬南行,到達心地(即新鄉(xiāng)),就可長出新的心臟。比干掩袍不語,策馬南行,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變成的老婦攔路叫賣沒心菜。比干問:“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如何?”老婦答曰:“菜沒心能活,人沒心該死?!北雀陕劼?,口吐鮮血,氣絕身亡。瞬時,天怒地怨,狂風(fēng)大作,非沙走石,覆蓋了比干的尸體,形成了一個沙丘,就是天葬的比干墓。至今,比干墓冢上和廟周圍的田野里仍然生長著一叢叢沒心菜?!?/span>
山門
甬道玻璃柜罩著的,是明孝宗重修比干廟時所鋪地磚,由周邊各地貢奉,磚面燒制有產(chǎn)地簡稱
碑廊現(xiàn)存古碑64通,多為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學(xué)士題留,其中最為著名者是北魏孝文帝《皇帝吊殷比干文》,俗稱“太和碑”,筆力遒勁,保存完好,只可惜玻璃罩反光強烈,拍攝不易。
另一著名碑刻系唐太宗的《皇帝祭殷太師比干文》,俗稱“貞觀碑”,保存狀況稍遜魏碑,同樣因玻璃罩反光不利拍攝。
正殿后方為比干墓,古柏參天,幽靜肅穆。
牧野大戰(zhàn),武王滅商,念比干忠烈,為其封墓(“武王克殷,封比干墓?!薄渡袝の涑善罚?。同時,武王還派人找回比干夫人母子,賜其子林姓,比干由此成為天下林姓始祖。
進入墓區(qū),迎面一座“殷太師比干墓”石坊,明嘉靖年間建,楹聯(lián)為“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span>
穿過墓坊,墓前碑亭內(nèi)豎有一通殘碑,下部圓形殘留碑身刻“殷比干墓”四字,上部后補碑身刻“宣圣真筆”四字。
“殷比干墓”四字,相傳為孔子周游列國途經(jīng)比干墓時揮劍所刻,即所謂“孔子刻劍碑”。后乾隆皇帝憑吊比干墓時見此殘碑,亦認同此為孔子手跡,遂御筆親書“宣圣真筆”四字以絕疑議。于是,殘碑上的“殷比干墓”四字,便被認為是孔子遺世的唯一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