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則是意志和毅力的較量。沒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各國家長普遍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
美國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存和社會適應能力,特別規(guī)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yè)。 ”條件似乎苛刻,但卻使學生們獲益匪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沒有一個“拖后腿”、“走后門”、“搞小動作”的。
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泵绹⒆硬还芗依锒嗝锤挥?,12歲以后都會幫著鄰居或父母剪草、送報,賺取零用錢。4歲的詹妮每周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幫媽媽干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詹妮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德國
家長從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guī)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如給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外出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非常普遍。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yǎng)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取自己的學費。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比彝獬雎眯?,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加拿大
為了培養(yǎng)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家長會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在加拿大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給各家各戶送報紙??粗⒆优d致勃勃地分發(fā)報紙,那位當記者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這么多報紙不容易,很早就得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過。”
點讀: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明白這樣的道理:“讓孩子吃點苦有好處”,但就是做不到。給孩子一把放飛的傘吧,既明之當篤行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