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我們從小看到大的經(jīng)典,但我們不一定懂得其中奧秘。它之所以能作為經(jīng)典著作流傳于世,是因為它每一人物的設(shè)置,每一物件的發(fā)明,及人物之間的相互糾纏,都是有章可依的,在這背后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物件——緊箍咒。st澄海東陽光鋁股票湘郵科技重組
緊箍咒是孫悟空身上除金箍棒外,最重要的一個物件。它被用來束縛孫行者不合規(guī)矩的行動。這是觀音送給唐僧的禮物,為使得一向警惕的孫悟空戴上這個東西,兩人還聯(lián)手撒了個謊。當(dāng)時觀音送了唐僧一包袱東西,孫悟空問這是什么?唐僧答,是你小時候的一些衣物。而這里面除了衣服外,還有一緊箍咒。好奇的孫悟空把它戴在頭上,覺得很新奇,就一直戴著了。
在書中,唐僧每次念緊箍咒都是因為孫行者不聽話,又干了沖動魯莽的殺人的事。其中確實有孫悟空的過錯,但也有善良的唐僧誤信壞人的經(jīng)歷。我們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自從六耳獼猴出現(xiàn)后,唐僧就再也沒念過緊箍咒,這是為什么?
其實真實原因在于緊箍咒箍住的是孫悟空的頑性,不受人管控的惡的一面,而六耳獼猴就代表的是他的惡的一面。為什么這樣說?我們從第58回標題中尋找答案。
標題中這樣描述六耳獼猴和孫悟空,說這兩個是“二心”“一體”。“一體”就是一個身體,但其有“二心”,也就是說,孫悟空代表一個個體中善的一面,而六耳獼猴代表個體中惡的一面,不受教化的一面。因此,隨著六耳獼猴的死亡,孫悟空體內(nèi)惡的一面逐漸消亡,而他也更近佛法一步。
唐僧當(dāng)時區(qū)別這兩個同形同體的猴子時,就是用的緊箍咒。而這也更彰顯了緊箍咒的文化意義,就是它是對原始生命力的導(dǎo)引,換句話說就是文明教化。孫悟空身上的原始生命力表現(xiàn)在他的“有仇必報”,并且具有一定的破壞性。比如大鬧天宮、偷食蟠桃等。非理性因素在其身上占了主導(dǎo)。而緊箍咒的意義就是導(dǎo)引他向佛的方向前進,扭轉(zhuǎn)其錯誤的前進方向。很像我們今天常說的“自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