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阿米巴模式不是分權而是賦權
企業(yè)做大了,經營者一個人應付不過來,就需要按職能適當分配權力讓別人去做原來由經營者做的事,企業(yè)從“經營最小化+管理最小化”,向“經營最小化+管理最大化”轉變,由此也增加了管理層級。經??吹胶芏嘀行∑髽I(yè)的老板無論大小事都親自審批,每天工作16、7個小時仍然忙不過來,就是因為企業(yè)攤子大了,權力卻還很集中,老板雖然竭盡全力但畢竟時間、精力有限,操心管理就忽略了經營,籌劃經營就無暇顧及管理,兩頭都顧不上就是“經營最小化+管理最小化”。這樣的企業(yè)表面看有職能部門,有很多干部和員工,卻是“分責不分權”,事讓別人去做,卻不給他權力,做事的人自然也就不擔責任,缺少積極性。
吳影稱以前企業(yè)沿用的管理思想是“先有事而后找人去做”的“事邏輯”,是人服務于事,事領導人。而阿米巴經營則是“人邏輯”,以人為核心和導向,“先有人而后有事”,如果沒找到合適的人,遇到再好的商機也不能去做。這是稻盛經營思想的精髓所在。
他認為,分權是不得已而為之,雖分權但并不放心,也不信任,所以要通過嚴格管理去監(jiān)督,由此引發(fā)大量的管理行為就是管理最大化,并由此得出“管理的本質是不信任”。而賦權則是基于共同的經營哲學、理念和價值觀,基于信任、默契,基于“你是好人、你就是企業(yè)想要的那種人”。
不論上述分權與賦權的解釋正確與否,賦權所強調的“與價值觀相同、志同道合有默契者同行”是毋庸置疑的。
七、阿米巴模式不是精細核算
這是防止片面認識阿米巴模式,不能把核算表當成阿米巴,不能單純地為了考核激勵分錢而進行核算。
核算是基礎,定價是關鍵,怎樣根據核算結果點燃組織、激勵人心才是阿米巴的關鍵。將從前是會計人員才有能力做的核算工作,變成阿米巴每個成員都會做的日常工作,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八、阿米巴模式不是預算管理
預算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手段,是保證企業(yè)經營目標實現的必要措施,通過預算管理,企業(yè)經營中的成本、費用、利潤、現金流甚至人員編制都能夠量化,預算管理在企業(yè)管理進步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現在仍然是戰(zhàn)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影認為,預算管理是一種限制和管控,是與“銷售最大化、費用最小化”矛盾的。他甚至認為預算管理限制了創(chuàng)新,導致員工只關心成本,不關心增加收入的辦法。吳影的這個認識,是基于他認為“管理就是控制”。
推行阿米巴難度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對企業(yè)經營原理的理解不到位。其實,阿米巴的定價、核算都與預算管理息息相關,只不過要在阿米巴經營過程中靈活應用。
九、阿米巴模式不是管控打分
這個主要是對應績效考核評價來說的。吳影認為,如果從管理的邏輯出發(fā),員工抱著打工者的心態(tài),就需要考核打分,而阿米巴經營,作為經營者的員工,會爆發(fā)出令人難以置信的主動性和熱情,就不需要考核打分。
目前企業(yè)普遍使用的績效考核機制,多數都是通過KPI指標打分進行考核。
阿米巴模式強調員工自主管理,人人都是經營者,自然認為不需要去考核他。然而,推行阿米巴模式需要一個過程,等到完成阿米巴試點取得成功,在企業(yè)全面推行阿米巴時,可以取消績效考核打分。
十、阿米巴模式不是指令驅動制
阿米巴模式通過點燃員工,讓員工成為經營者,積極性和熱情被點燃,就不再需要企業(yè)各級管理人員下達指令,他們會自覺自動地關心自己所在阿米巴的經營結果,會想辦法改善創(chuàng)新,會主動溝通協商,也會相互提醒和鼓勵。
這是阿米巴模式的價值所在,也是企業(yè)管理、企業(yè)文化建設、考核激勵的目的。
關于阿米巴不是什么,吳影博士還做了其它闡述,不再一一解讀。但是,認真學習這些“阿米巴不是什么”,對于深刻理解阿米巴經營的內涵,以正確的心態(tài)和做法導入阿米巴模式都有很大幫助。
(德民原創(chuàng),轉載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