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心湯類方的探討
健康 2009-02-12 08:36:51 閱讀193 評論 字號:大中小 訂閱
瀉心湯類方的探討
——陳瑞春
瀉心湯類方出自《傷寒論》,包括五個瀉心湯及黃連湯、旋覆代赭湯等,是治療“痞滿”證的一組方劑。組織嚴密,藥味簡練,配伍靈活,臨床運用廣泛,療效較好。茲就方義、病機以及運用的體會,分述于后:TB=y+
一、方義分析]IRl 瀉心湯類方,包括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以及黃連湯、旋覆代赭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等,共計8個方,14味藥,其加減配伍是以半夏瀉心湯為中心的。茲列簡表歸納于后。P 瀉心湯類方從其立法來看,是溫清并用、甘苦兼施的方劑,瀉心湯諸方成為臨床上治療寒熱并存病癥的首選方。再從藥物配伍來看,瀉心湯類方是由三部分藥物所組成,一是芩、連苦降泄熱,一是姜、夏辛開散痞,一是參、草、棗、甘補益脾胃,三者組合使瀉心湯類方具備寒熱互用,苦辛并進,攻補同施,共奏調(diào)和寒熱、辛開苦降、補益脾胃的功能。它既有理中溫脾補虛之意,又能奏苦寒泄胃消痞之功,是一組調(diào)理脾胃,濕熱同治的良方。但具體的分析,它們之間又有所不同(表28-1)。 半夏瀉心湯,方中以黃連、黃芩苦降泄熱,以清泄胃熱,干姜、半夏辛開散痞以溫燥脾濕,配參、草、大棗以補脾胃之虛,全方功能調(diào)和寒熱,虛實兼顧,脾胃同治。是治療脾胃虛弱,濕熱并存所致的脘腹痞滿、心煩、嘔吐、腸鳴、下利的代表方。至于生姜瀉心湯,則在半夏瀉心湯中減去干姜二兩,加入生姜四兩,變成重在辛散和胃,治痞利并見的方劑,主治胃中不和,心下痞滿,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等癥。又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之溫燥,重用炙甘草之甘溫,著眼于胃氣虛弱,主治納谷不化,腹中雷鳴下利,心下痞滿。
大黃黃連瀉心湯,用黃連、大黃的苦寒瀉心火,兼清胃熱,并以麻沸湯漬藥須臾,取其輕揚以瀉心消痞而不傷胃。李時珍有兩句話,對“瀉心”兩字的解釋很深刻,他說:“用瀉心湯,亦即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對后世在實踐中運用本方有很大的發(fā)展。凡是邪火內(nèi)熾,迫血妄行的吐衄便血,濕熱內(nèi)蘊的黃疸,以及三焦積熱,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外科瘍毒等,只要具有心胸煩熱,大便秘結(jié)者皆可選用。
*①原方藥量以兩計算,臨床運用可以按原劑量的10:1使用;②大黃黃連瀉心湯有的醫(yī)家認為應有黃芩。=\8y
附子瀉心湯用附子合三黃,三黃用開水泡取藥味,輕揚清熱,附子煎濃汁厚味扶陽,寒熱合用,補瀉各建其功?!夺t(yī)宗金鑒》說:“以大黃、黃連、黃芩瀉痞之熱,附子溫表之陽,合內(nèi)熱外寒而治之。其妙尤在以麻沸湯漬三黃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別煮汁,意在瀉痞之意輕,扶陽之意重也。”的確如此,仲景制方,除了藥味配伍寓有深意,尚且重視藥物煎煮的方法。因為藥物的炮制、煎煮、服法等都是直接關系到療效的,應當一絲不茍,并要努力改革劑型,使之提高療效,這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 此外,屬于瀉心類方變局的黃連湯、旋覆代赭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等,均可治療痞滿癥,這里就不作為具體的討論。=3l+
二、病機分析 瀉心湯類方的病機,概括起來說,是由于脾胃氣虛,氣機壅滯,導致寒熱并存,虛實夾雜?!秱摗氛f:“……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這就是說,凡胃陽不足之人,內(nèi)無痰飲,誤下而傷胃氣,客邪結(jié)于心下因而成痞滿。茲分述于后: (一)熱實痞滿證 "5 《傷寒論》說:“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又說:“其脈關上浮”。所謂“關上浮”,關以候胃,關脈獨盛是指熱聚于胃,因胃中非有形實邪,故屬氣痞,乃胃氣壅滯的緣故。在這里又可看出兩層意思,一是說明痞滿是無形的熱邪聚胃,其脘腹部位按之是濡軟的;一是痞滿證是病人有滿悶之情,而無硬痛之實,有別于陽明“胃家實”的病機。但應指出,臨床上痞滿證的按之濡,并非是絕對的,因為如果是氣機壅滯特甚,亦可以是按之硬,病者不僅有滿悶之感,而且可見痞滿硬痛之證。所以,究竟是痞滿或是硬滿,則要取決于熱實氣滯的程度而定。d{' 熱實痞滿證的治療,主方是大黃黃連瀉心湯,其治療作用已如上述。但《傷寒論》中有“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逐不止者死”的禁例。這個問題的提出,必須從病機、方藥中來求答案。第一,所謂“心下硬滿”,應視為胃氣不實;所謂“不可攻之”是針對痞滿只有熱邪氣滯,而無熱實積滯相比較而言。既然心下硬而不結(jié)實,當然是不能攻伐損傷胃氣,胃氣虛則利不止,是誤治的結(jié)果。其次,既然熱實痞滿證是屬無形熱邪聚于胃,亦當禁下,為何又取大黃黃連瀉心湯為主方?這就應從方藥的組成和方后的注腳中去深入探討。大黃黃連瀉心湯方,兩藥同屬苦寒但功用有別,吳又可認為:“黃連苦而性滯,寒而氣燥,與大黃
2
均為寒藥,大黃走而不守,黃連守而不走,一燥一潤,一通一塞,相去甚遠。”吳氏這段話是有臨床意義的。黃連治熱痞,只有清熱之功,而無破結(jié)之力,并必不能達到清熱消痞的目的,只有與大黃配伍才能達到清熱、破結(jié)的效果。由此可知,用大黃旨在增強清泄消痞的作用,而非取其攻下有形的實邪。且《傷寒論》方后指出以麻沸湯漬服,發(fā)揮藥物輕清泄痞之功,并非取其厚味去腸中之實。這種煎服法的巧妙,值得深入研究。$L (二)虛寒痞滿證~Qwx@ 本證在《傷寒論》中的論述,一為“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一為“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綜觀其病機特點,為胃陽不足,氣機壅滯。因為治療不當,中焦陽氣受傷,或客寒傷中,胃虛寒滯,導致心下痞硬而成痞滿,所以旋覆代赭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的病機與熱實痞滿證殊不相同。前者純屬里證、胃氣上逆、噫氣不除,故重在補虛鎮(zhèn)逆;后者是汗后脾胃氣傷運化失職,氣滯不通壅而作滿,故以溫運行氣,健脾胃而除脹滿。! (三)寒熱痞滿證:~ 寒熱痞滿的病機是脾胃寒熱夾雜,虛實并存?!秱摗分邪胂臑a心湯證、生姜瀉心湯證、甘草瀉心湯證、附子瀉心湯證等,它們和實熱痞、虛寒痞都有所不同。其中半夏瀉心湯證的病機,是寒熱互結(jié)于胃,而又脾胃中陽不足,深究其原因,或誤用寒下,或濕熱留滯,以致由胃及脾而損傷中氣,故用參、草、棗以補益中氣,雖然有甘味壅滿之說,但因痞滿而屬于虛實夾雜,用甘補之品也是在所必需,絕無助濕作滿之弊。如見干噫食臭等食滯較甚的現(xiàn)象,則略減干姜而加重生姜以辟穢濁,散水氣,化裁為生姜瀉心湯;如見心煩痞滿較甚,屬胃虛之證則加炙甘草益胃,即更名為甘草瀉心湯。至于附子瀉心湯證, 《傷寒論》說: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這是衛(wèi)外之陽虛而兼痞?!夺t(yī)宗金鑒》認為:“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非表不解,乃表陽虛也。”尤在涇釋為“此證邪熱有余,而正陽不足。”結(jié)合其用藥的方法,取三黃薄味氣揚以清熱,附子久煮取厚味以重扶陽,針對虛中夾實,給以攻補兼施?;谏鲜?,便可知本證的病機重點之所在。 n 瀉心湯類方諸癥,在《傷寒論》的原文中,沒有提到舌苔如何,個人認為,病在脾胃,舌苔變化是一個重要的診斷依據(jù),不能不辨。在此,想引用葉天士《外感溫熱病篇》的一段話來彌補這個不足。他說:“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必驗之于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癥治之,或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結(jié)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悶,宜從開泄,宣通氣滯。”葉氏提出了辨痞滿的舌象鑒別,又指出了應用開泄和苦泄的不同,確實是經(jīng)驗之談。一般來說,凡運用瀉心湯方時,必須分清濕熱偏重而辨證用藥,熱偏重而舌苔黃濁的,宜用苦泄法,濕偏重而舌苔白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燥的,宜用開泄法。葉天土對舌象觀察的經(jīng)驗,作為辨別痞滿證的診斷依據(jù)之一,是值得臨床借鑒的。 [案一]古某,男,50歲,1974午4月就診。 )B91z 病者脘腹痞滿,伴有腸鳴,腹瀉已一年余。自述胃脘至臍以上痞滿而脹痛,稍嗜寒涼食物則腸鳴下利,或稀溏軟便,胸膈煩滿,食納減少,尿色淡黃,口苦,舌質(zhì)偏紅,苔薄黃而根部厚膩,脈象緩而帶弦。證屬脾胃氣虛,濕熱壅滯,虛中夾實,應當日燥濕同治,虛實兼顧,方擬半夏瀉心湯加味:
制半夏10g,黃連5g,黃芩、干姜、炙甘草各6g,黨參15g,枳殼10g,廣木香6g。囑服3劑以觀動靜。
二診,痞滿脹感消失,腸鳴減利止,胃口好轉(zhuǎn),食量略增,膩苔退為薄潤,囑原方再進5劑。繼則以健脾益胃法,善后調(diào)理而愈。一年后追訪,病未復發(fā)。
[按]患者脾胃氣虛,濕邪內(nèi)停,郁遏化熱,而現(xiàn)脘痞煩滿,腹瀉腸嗚等癥,故針對其脾胃不足,濕熱并存的主要矛盾,而選用了辛開苦降,寒溫并用的半夏瀉心湯加味獲愈。g 3
[案二]葉某,男,39歲,1973年8月10日就診?;颊咝形复稳谐g后,恢復良好,惟出院后逐漸感覺胃腹痞滿,噯氣頻作,大便不暢,雖少食多餐以流質(zhì)飲食為主,亦感痞滿不饑,且病情日見明顯。癥見脈象細弱,舌白潤,病者雖手術之后腹脹滿,但與《傷寒論》“發(fā)汗后,腹脹滿”對照,其病因雖不同,而病癥卻相同,故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加味論治:\[
黨參15g,法半夏10g,枳殼6g,厚樸10g;·炙甘草6g,佛手片10g,廣木香6g,生姜3片。A5^^ 5劑藥后,自覺氣往下行,腹脹噯氣大減。繼服至20余劑,每隔1~2日服1劑,經(jīng)2個多月,一切正常。一年后腹脹未發(fā)作,消化良好,體略發(fā)胖。
[按]《傷寒論》“發(fā)汗后,腹脹滿”,著眼于脾胃氣虛,中焦壅滯,而手術后腹脹滿,亦屬脾胃氣虛,中焦不暢,為虛寒痞滿證,故用樸姜夏草參湯加味取效。F[Y& [案三]羅某,男,48歲,1971年3月就診。病者胃脘疼痛牽引右脅下痞滿不舒,食后腹脹,有時大便溏軟,厭油,腹瀉稀溏,失于寒溫則嘔吐,痞滿更甚,經(jīng)鋇餐透視除潰瘍病,又做膽囊造影,證實為慢性膽囊炎。脈象弦緩,舌淡紅,苔白黃膩。擬用黃連湯方加味:
黃連5g,干姜6g,法半夏10g,黨參12g,炙甘草5g,桂枝5g,大棗3枚,瓜萎殼15g,郁金10g。( 服3劑藥后痞滿大減,舌轉(zhuǎn)為薄白微黃而潤,再進5劑,飲食增加,厭油好轉(zhuǎn),繼服原方至20余劑,病告痊愈。2年后偶逢詢及未再發(fā)病。"m [按]本病屬脾胃氣虛,肝郁氣虛,故選擇黃連湯調(diào)和寒熱,加郁金、瓜蔞殼理氣解郁。筆者在臨床上運用此方治療慢性膽囊炎而且寒熱夾雜、虛實并存的病例,均有一定的療效。
[案四]王某,女,40歲,1972年5月就診。
患者既往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經(jīng)常胃脘部痞滿,噯氣沖逆頻作,尤以進食后痞滿更甚,必待噯氣而后安,大便稀軟,食納稍差,舌質(zhì)胖嫩苔白,脈象弦滑。擬方旋覆代赭湯加味:
旋覆花、黨參、法半夏各10g,代赭石15g,炙甘草6g,大棗12g,枳殼10g,廣木香6g,厚樸15。
服5劑后痞滿噯氣減,進食后無甚脹感,食量增加,繼服5劑,癥狀消失,后以調(diào)理脾胃,鞏固臨床療效。0r~W_1 [按]本病雖屬十二指腸潰瘍,但當其出現(xiàn)脾胃氣虛、脹痞噫氣之癥,仍可按痞滿辨證用藥。故用補益脾胃,理氣降逆法而獲近期療效。:,:X@^ 本文對瀉心湯類方進行了初步討論。筆者體會,瀉心湯類方是溫清并用的范例,藥物組織嚴密,處方配伍靈活,臨床廣泛運用于胃腸道疾患,只要抓住虛實夾雜,濕熱并存的主要病機,有脘腹痞滿、嘔吐、泄利、呃逆等癥,均可選擇運用,值得進一步總結(jié)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