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毗鄰頤和園,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也叫圓明三園,它坐落于北京西北郊,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始建,并經(jīng)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任皇帝督造,歷經(jīng) 150 余年建成的,占地面積五千二百余畝,建筑面積達十六萬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是清代著名皇家園林之一,被王致誠稱為“真正的人間天堂”,被維克多.雨果稱為“理想與藝術的典范”,素有“萬園之園”之稱。然而在咸豐十年(1860)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這座先后被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和法國大文豪傳頌的建筑先后被英法聯(lián)軍和八國聯(lián)軍所損毀。
? 古#安宅
正文共:2461 字 23 圖
預計閱讀時間:9 分鐘
【壹】設計者
圓明園除西洋樓景區(qū)外其他建筑群的設計者是中國的“樣式雷家族”。清代雷家是世襲的宮廷建筑師,被尊稱為“樣式雷家族”,他們主持設計督造200年間的諸多建筑,頤和園、圓明園、紫禁城和皇陵都是他們的杰作。
【貳】三園布局
圓明園
圓明園由康熙帝命名并賜于尚未即位的第四子胤禛,雍正帝這樣解釋對"圓明":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明”是指政治業(yè)績明光普照,為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雍正二年(1724年)圓明園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大體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將中軸線向南延伸,在賜園的南面修建宮廷區(qū),嚴格仿照紫禁城中軸對稱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宮門,還有左右外朝房和內(nèi)閣各府各衙門的值房,這里日后成為皇帝在圓明園主政的主要建筑群;第二部分,將原賜園向北、東、西三面拓展,構建曲水島渚,增設亭榭樓閣,這部分構成了后來乾隆帝御題“四十景”的主體(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于雍正在位期間完工);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圍配置的建筑組群。擴建后的圓明園,占地面積達到3000畝左右。每個景區(qū)內(nèi),既有莊嚴宏偉的宮殿,也有使人感覺輕松靈巧的樓閣亭臺與回廊曲橋,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點綴其中,雍正時期圓明園的格局基本完成。
初時園明園只是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這里許的一塊地方,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賜園,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nèi)閣、六部、軍機處儲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年間,圓明園進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東面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并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年間,綺春園進行了修繕和拓建,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年間,國力日衰,財力不足,道光皇帝寧愿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圍獵,但仍對圓明三園有所改建。
長春園
長春園南部以大型的水景為主體,整體布置疏朗開朗,疏密得當,園門為圓明園全景長春園宮門,五楹,門外左右各有銅麒麟一只(現(xiàn)僅存一只,陳列于頤和園仁壽殿前);入門為澹懷堂,九楹,卷棚歇山頂,前有月臺丹陛,東西配殿五楹;正殿之北為河岸,建方亭一座,有廊與正殿相通,亭西為十孔長春橋;過橋向北,經(jīng)山口,即為園內(nèi)核心建筑——含經(jīng)堂建筑群,含經(jīng)堂建筑群規(guī)模富麗宏大,布局參考紫禁城寧壽宮,是乾隆計劃退位后常居的住所;含經(jīng)堂前設牌樓三座,兩面為八字影壁;入門為五楹含經(jīng)堂,是乾隆帝吟經(jīng)之所;再北為淳化軒(圓明三園中最宏大的建筑,有《淳化閣帖》摹版),蘊真齋;出后門為“得勝蓋”敞廳,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在此獲知平定大小和卓之役而建為紀念。
綺春園(萬春園)
綺春園早期曾是清怡親王允祥的御賜花園,名為“交輝園”,到乾隆中期該園又改賜給大學士傅恒,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園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嘉慶四年和十六年,該園的西部又先后并進來兩處賜園,一是成親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莊敬和碩公主的含暉園。經(jīng)大規(guī)模修繕和改建、增建之后,該園始具千畝規(guī)模,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筑有百余座,成為清帝園居的主要園林之一。
綺春園宮門建成于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圓明園大宮門和長春園二宮門晚建半個多世紀,亦稱“新宮門”;嘉慶先有“綺春園三十景”詩,比較著名的園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齋、喜雨山房等;自道光初年起,東路的敷春堂一帶經(jīng)改建后被作為奉養(yǎng)皇太后的地方,但園西路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豐皇帝的園居范圍;1860年被毀后,在同治年間試圖重修時改稱萬春園。
【叁】西洋樓遺址
西洋樓景區(qū)位于長春園以北,占地約5.3公頃,約占圓明三園總面積的1.5%,始建于1747年(乾隆十二年),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基本完成,其主體是時稱“水法”的人工噴泉,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它由傳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年)和法國人蔣友仁(R.Michel.Benoist,1715-1744年)設計監(jiān)修,中國匠師建造,景點由西向東依次為由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yǎng)雀籠、五竹亭、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方河、和線法墻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園林景觀組成,是我國首次仿建西洋建筑和園林的一次成功嘗試,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一位曾親眼目睹過它的西歐傳教士贊譽到:集美景佳趣于一處,凡人們所能幻想到的、宏偉而奇特的噴泉應有盡有,其中最大者,可以與凡爾賽宮及圣克勞教堂的噴泉并駕齊驅,并下了這樣的結論:圓明園者,中國之凡爾賽宮。
但西洋樓并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所謂文化交流,是兩種文化間的互動、碰撞、融合而生成的美的產(chǎn)物。西洋樓更多的是嫁接或者說移植了西洋的建筑,其所采取的建筑形式完全是西洋文化,而中式建筑的特點,例如:木構架、斗拱等均不在其中體現(xiàn),可以說西洋樓的產(chǎn)生不是為了文化的交融,而只是滿足皇帝的外交治理需要和對異國文化的好奇心。
【肆】無情毀滅
1860年,圓明園遭英法聯(lián)軍焚毀,文物慘遭掠奪,上至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數(shù)量粗略統(tǒng)計約有150萬件;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時,西郊皇家園林再遭劫難;在抗戰(zhàn)時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遭焚毀后的圓明園遺址在新中國成立后開始被保護起來,1956年,北京市園林局開始采取植樹保護措施,1976年,圓明園遺址隨成立專營機構。1988年6月29日,圓明園遺址向社會開放。
圓明園歷經(jīng)的多次人為和自然的破壞被稱為“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四大劫難,其木構架建筑群在英法聯(lián)軍的焚燒下幾乎焚燒殆盡,主體材料是石材西洋樓遺址在焚燒后尚存斷壁殘垣,因其精美而深入人心,漸成圓明園的標志,事實上,西洋樓景區(qū)只占圓明園整體面積的1.5%,也不是園中的主體建筑,所以是稱不上圓明園的標志建筑的。
【伍】反思
北京時間 2019 年 4 月 16 日凌晨,法國巴黎標志性建筑巴黎圣母院突發(fā)大火。大火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建筑毀損嚴重。這場大火也喚起了國人對圓明園被燒毀的集體記憶,但社交媒體輿論主流傾向是對人類文明的瑰寶遭到損失表示心痛與惋惜,衷心祈愿文物都能遠離災難,官方微博賬號“@ 圓明園遺址公園”更是發(fā)聲: 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不僅提醒我們自已要加強對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力度。我想也同樣在提醒西方,在為自己的損失悲傷時,也應反思曾對圓明園的無情劫掠和所犯罪行。
【柒】后記
查了一些資料,國內(nèi)對圓明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建筑與風貌,歷史與記憶,保護與反思。
最后想說:
人類文明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更高貴。
反思不僅是自已要做的事,更要喚醒那些對我們犯過錯的人。
參考文獻:
[1]尹航,曹新.圓明園西洋樓景區(qū)遺址環(huán)境變遷研究[J].古建園林技術,2017(03):33-38.
[2]呂文艷,呂思維.淺析圓明園建筑風格與文化[J].居舍,2019(32):192.
[3]林芯芯.從榮格原型理論看異國災難傳播中的集體潛意識——以4·15巴黎圣母院火災事件為例[J].東南傳播,2019(10):98-100.
[4]周義棋,田向亮,鐘茂華.基于微博網(wǎng)絡爬蟲的巴黎圣母院大火輿情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19,41(05):461-466.
[5]李子情,林芳冰.在災難性事件中跨文化同情如何被阻礙——以巴黎圣母院和圓明園的火災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4):208-210+212.
古#安宅|圖文
往期推薦·More Links:
4. 羅布林卡
BE LIVING, BE FEELING, BE READING, BE INTERESTING
⊙我們將會不定期分享更新,歡迎關注隨時瞭解動態(tài)⊙
斯人記 · HomeForeverJak
尋古|旅攝|詩書|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