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不管我們?nèi)绾涡㈨樌先?,仍舊要面對離別之痛。
若是家里有老人過世,我們在痛哭之后,還得舉行一場體面的葬禮,送老人最后一程。
孔子過世的時候,一大批弟子趕來送行,子貢建議大家用“父子”的禮節(jié),安排落葬的事情。
之后,很多弟子在孔子的墳墓前,修建了小房子,用來守孝。久而久之,墳墓周圍,形成了村莊。
從很多名人的葬禮來看,似乎人越多越風光,體現(xiàn)了老人的威望,家庭的人脈還有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
另一方面,任何時代的人,都提倡“厚養(yǎng)薄葬”,還會考慮到葬禮的安全、風水,一些禮儀在今天也進一步簡化了。
有一句俗語:“葬禮四人不去,家人順順利利?!?/span>
以此可見,葬禮不是人越多越好,有的人是不太適合參與的。當然,各地的風俗不同,不能完全對號入座,僅供參考。
01
第一,老人的愛人,避免過于悲傷。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p>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答案是,無法重來。
作為愛人,比子女、兄弟姐妹更加悲傷,這是毫無懸念的。
事實上,老人過世的時候,其愛人也一把年紀了,能熬住悲痛,已經(jīng)不容易了。也有一些老人,要不了多久,就隨著逝去的人而去。
為了保護活著的老人,很多地方形成了規(guī)矩,不讓逝者的愛人參與葬禮。
尤其是落葬的那一天,不僅要逝者的愛人在家待著,還得請一個至親的人陪伴,避免走極端的情況。
另外,去掃墓的時候,也要考慮老人的年紀和感受,不輕易安排逝者的愛人去掃墓。
02
第二,有身孕的人,需要保重身體。
有一些老人認為,喪事屬陰,生兒育女屬陽,若是孕婦去了陰氣很重的地方,會傷及到自己,也對家庭傳宗接代不利。
關(guān)于老一輩的迷信思維,我們不過度解讀。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對孕婦多關(guān)照,重視家庭的延續(xù)。
有一個詞語叫“保胎”。
也就是說,要設法保護“準母親”體內(nèi)的胚胎。 采取醫(yī)療措施,保護胎兒,使之健康發(fā)育,避免流產(chǎn)。
母、嬰的身體,都是脆弱的,經(jīng)不起折騰。
參加過葬禮的人就知道,晚輩要進行跪拜,一大群人要送別過世的老人,還有一些家庭會請鑼鼓班子,吹吹打打、蹦蹦跳跳。
落葬的路上,山高路遠、過溝坎都是常事。稍有不慎,就有人跌跌撞撞。
大家都很忙,場面有一些亂,就顧及不到孕婦了,還是請孕婦,自己多保重。
就是和逝者非常親的孕婦,建議只是趁著人少的時候,去靈堂祭拜,別摻和熱鬧的時期。甚至在身體非常虛弱的情況下,免去簡單的祭拜。
03
第三,已經(jīng)斷交的親戚,無需續(xù)緣。
古人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一些親戚,平時瞧不起你的家庭,也不和你的家人交往。當老人過世的時候,卻哭得呼天搶地,作秀給外人看。
很多人抱著“既往不咎”的態(tài)度,對于“走秀”的親戚,也會接待。但從人情和現(xiàn)實來看,這一類人,最好不要延續(xù)緣分了。
只要逝者的親人不通知已經(jīng)斷交的親戚,他們一般也不會來。順其自然,以后就各自安好了。
斷交的情況,多半是三種:兩家人的住地距離很遙遠,交往不方便,來往一次都要花好幾千;兩家人有仇恨,見面就是吵架,翻舊賬;多年不聯(lián)系的人,忽然聯(lián)系,可能連名字都想不起了,人情就更別提了。
隨著老人的過世,自然減少親戚的數(shù)量,學會互不打擾,不是無情,而是順其自然。
04
第四,正在參加科考的晚輩,以人生發(fā)展為重。
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合肥市廬江縣冶父山鎮(zhèn)的夏徐柱,讀書成績一直很好。但是他的家庭非常窮困。
為了支持他讀書,父親外出做泥瓦工,一年到頭都很少回家。母親和他的姐姐一起生活,在農(nóng)村種地。
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夏徐柱走進了高中,并迎來了高三的緊張學習。此刻,他的母親卻患了重病。
就在他高考前一個月,母親過世了。但是家人卻瞞著他,直到高考結(jié)束。
我們相信,對于夏徐柱一家人的做法,不能責怪,只能表示理解,并期待夏徐柱,用最好的成績,回報母親的恩情。
家業(yè)要發(fā)展,而科考卻成為了很多家庭最好的出路。
對于科考的孩子,我們要網(wǎng)開一面,接納他們不參加親人的葬禮的事實,并且在他們科考之后,采用其他的方式,體現(xiàn)孝道。
05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明白,孝順的關(guān)鍵,是“活孝”。
從來不是等老人過世之后,一大群人聚集在一起,哭哭啼啼,或者花大量的金錢,舉辦盛大的葬禮。
古時候,晚輩要為老人守喪三年,就是做官的人,也要回到老家,暫時放棄官職,等守喪之后,重新補錄。
今天,我們不能對古人的做法,照搬照抄,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舍去繁雜的形勢,珍惜命里的情分,推進家庭的發(fā)展,才是上策。
要懂得,后人過得更好,上一代的情記在心中,對健在的老人孝順,就是最好的安排。
作者:布衣粗食。
關(guān)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