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左傳》里寫道:“兄愛而友,弟敬而順?!?/p>
一家人相處,你敬我一尺,我回敬你一丈,事情就好辦了。
令人費(fèi)解的是,總有一些人,習(xí)慣了得寸進(jìn)尺,還認(rèn)為自己吃虧了。
人到中年,生活很苦,要是能夠得到兄弟姐妹的幫助,就好多了。想法很美好,但是現(xiàn)實卻“事與愿違”。當(dāng)你很窮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家庭里,也有存在“勢利眼、白眼狼”。
如果你認(rèn)真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人情如紙張張薄”的環(huán)境里,總有一些兄弟姐妹把感情看得比利益更重要。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究其原因,就是:無條件去愛。
02
第一,尊重父母的安排,無條件“服從”。
很多家庭的矛盾,其根源在于“父母偏心”。
比方說,父母重男輕女,把家里的房子留給了兒子,女兒出嫁之后,在娘家就沒有容身之所了;父母疼愛最小的孩子,對其他的孩子,長期“不聞不問”;在讀書方面,父母努力讓某個孩子上大學(xué),其他的孩子在初中畢業(yè)后,就去打工。
在電視劇《都挺好》里,蘇明玉作為女兒,父母并沒有花很多心思去培養(yǎng);相比之下,蘇明成的成長之路,就幸福多了。
母親過世后,父親蘇大強(qiáng)在年邁的時候,患了癡呆癥。有一次,蘇大強(qiáng)拉著蘇明玉去買作業(yè)本。他說,當(dāng)年,明玉要參加中考了,他好不容易賺了幾塊錢,怎么買來的本子,少了一頁?
此時,明玉的內(nèi)心,才真正懂得了父親,才知道自己也是一直是被寵愛的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對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請原諒。”
每個人的三觀不同,家庭條件也不同。你不能指望父母十全十美,也不能遇到兩碗絕對一樣的“水”。
作為兒女,要學(xué)會理解父母。不管怎樣,我們都是吃著父母的飯長大的,都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
只要父母不是十惡不赦的人,都可以理智對待,愛比恨更重要。
03
第二,珍惜親人緣分,無條件“談錢”。
有道是,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人到中年,有錢了,才能改變命運(yùn);財富多了,才能過上好日子。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兄弟姐妹的事業(yè)發(fā)展不一樣,地位也不一樣。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貧窮。窮人向富人借錢,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因為借錢,親人也會反目成仇。
比方說,弟弟借幾萬塊錢給哥哥,說好了兩年之內(nèi)還清。但是三年過去了,哥哥還是沒有還錢的想法。另一邊,弟媳婦開始發(fā)牢騷,認(rèn)為遇到了這樣的哥哥,就是遇到了無賴。
俗話:“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span>
這句話被很多人理解成:兄弟姐妹不要交往了,借錢是萬萬不能的。其實這句話的本意是——賬目要清楚,不要有糊涂賬;交往要有尺度,不要過于頻繁。
只要彼此心中有數(shù),那么借錢還錢就不會成為一道坎。從情感的角度分析,如果你的家庭條件很好,借錢給兄弟姐妹,哪怕十多年沒有歸還,也沒有關(guān)系。畢竟,他們是有難處的;在他們富有的時候,自然會還錢。
只要家人的道德素質(zhì)不是特別差,并且能夠做到財物交易的規(guī)則,談錢就不那么可怕了。感情,本身就是無價的。
04
第三,在禮尚往來方面,無條件“禮讓”。
《菜根譚》里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作到極處俱是合當(dāng)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p>
在家庭里,父母關(guān)照孩子,兄弟姐妹互相愛護(hù),這都是理所當(dāng)然的,沒有固定的標(biāo)準(zhǔn),也不需要去衡量。
如果把感情分成三六九等,那么就變成了商品交易,失去了感情本身的意義。
身在禮儀之邦?!巴段乙阅咎?,報之以瓊瑤”的事情,在兄弟姐妹之間,常常發(fā)生。逢年過節(jié),大家互相走動,你給我一瓶酒,我送你一箱蘋果;大家一起買衣服,送給父母。
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好,很多節(jié)假日,家人會在一起聚餐,一起旅行。費(fèi)用到底誰出,并沒有固定的模式。一般來說,有錢的人,會主動多掏幾次腰包,事后也不會算賬。
無條件送禮、收禮,不計較禮物是否對等,你就會懂得“禮輕情意重”的道理。
05
第四,贍養(yǎng)父母時,無條件“承擔(dān)”。
我的外公在七十多歲的時候,臥病在床多年。
有一回,外公咳嗽不止,大家手忙腳亂地把他送到了縣里的醫(yī)院。當(dāng)時,大舅舅要管果園,三舅舅要上班,小舅舅和四舅舅管理渡輪,我的母親要種地,誰的日子,都不好過。
陪護(hù)外公的事情,成為了一個大難題。
我的姨夫站出來說:“剛好,這段時間,我有空。就讓我來吧?!?/p>
按照當(dāng)?shù)氐牧?xí)俗,姨夫是一個“外人”,在孝順岳父母方面,要靠邊站。但是他卻絲毫沒有把自己當(dāng)外人。
有些規(guī)矩、風(fēng)俗,對于家庭感情,是不管用的。當(dāng)父母老了,大家要“不按套路出牌”,通過協(xié)商,找到最好的方法。
人到中年,誰都希望能夠有時間去賺錢,更希望父母健健康康。但是父母年歲已高,病痛是在所難免的。
有了“主人翁精神”,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派贍養(yǎng)費(fèi)、日常陪護(hù)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06
史學(xué)家左丘明說過:“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p>
不管如何爭吵,血脈至親是不能斷絕的。即便你和家人多年不交往,你的血管里,仍舊流著和家人一樣的血。
“跳蚤效應(yīng)”告訴我們,如果我們?yōu)樽约涸O(shè)立了很多的條條框框,那么行動和言語就會被固化,精神就會變得麻木。
愛與被愛、感激、反哺,都是人的本能,也是沒有固定模式的。只有無條件地做到,你才會真正坦然。
人啊,低頭是智慧,糊涂是聰明,放下是自由,付出是人品。
作者:布衣粗食。
關(guān)注我的文字,走進(jìn)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