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鄉(xiāng),禮儀之邦,尼山布衣前來捧場。我是尼山布衣,我來回答。
在我們孔孟之鄉(xiāng)的農(nóng)村,關于白事、紅事有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那就是“白事主動去,紅事靠邀請”。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誰家一旦有人去世,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同村鄰居都要主動過去幫忙,但是,紅事就不一樣了,就要靠主家主動邀請才能去幫忙。這就是農(nóng)村老人去世,全村人都去幫忙,而紅事去幫忙的人少的原因。但尼山布衣認為,除了這個約定俗成的說法以為,應該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這與農(nóng)村是一個熟人社會有關。在農(nóng)村生活,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都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同飲一井水,屋連山、地連邊,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一起,相互幫助,相互支持,長期以往,形成了一種利益共同體,誰家都會有個難處,“一家有難,八方支援”。他人有難,不去主動幫忙,面子、情誼等方面都說不過去,不然的話,自家有難了,誰還會幫助呢?您說,對嗎?
這與人們的同情心有關。家中有人去世,那心情肯定難過了,作為鄰居、親戚朋友此時如果不主動幫忙,豈不令主家更傷心?所以,從人的同情心的角度,也應該主動幫忙才對。同時對死者家屬也是個安慰。紅事就不一樣了,紅事是一個喜慶事,不是親戚朋友的話,不好意思主動去的,因為,主家如果不邀請,主動去了,會惹得主家不高興的。
這與農(nóng)村所說的“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傳統(tǒng)風俗有關。人人都會老,家家都有老人去世的那天,農(nóng)村人注重的是禮尚往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自己去別人家?guī)兔?,想的是“有朝一日”自己百年之后他們也會過來幫自己,這樣也顯得“好看”。另外,也是送死者最后一程,是對死者的尊重,祈求死者入土為安,保佑活人平安。
關于喪事如何安排,因為“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規(guī)矩”,各地情況不太一樣,但基本的禮儀大同小異。我們這里是孔子、孟子的誕生地,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影響較重,喪事上的程序復雜、禮節(jié)繁縟,因限于篇幅,尼山布衣在這里不便詳述,就說幾個重要的地方,發(fā)喪時間是三天,一般要請樂隊,親戚要燒“倒頭紙”,選擇墳地,路祭,孝子摔孝盆,扎紙的童人,馬,房子等用品,送花圈,喪禮金、紙殼等,主家還要辦酒席,不一而足。當然尼山布衣還是提倡移風易俗的好,厚養(yǎng)薄葬,老人活著的時候,多孝順一些,比花光積蓄辦一個喪事要強得多。
您認為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