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是電影結(jié)束那一刻,看著所有人在燈光明滅中淚流滿面時,我突然理解了這部電影拍攝者的初衷:「拍這部電影,是帶著使命感的?!?/div>
《少年的你》
導演:曾國祥
主演:周冬雨 / 易烊千璽 / 尹昉 / 黃覺
豆瓣:8.7 |IMDb:暫無
青春,再次成為曾國祥電影的主角。
但這一次,與講述兩個女孩血肉模糊之自我成長的《七月與安生》不同。
曾國祥用強大的解構(gòu)能力與敘事天賦,借青春之口,以救贖為線,切開校園暴力的剖面,傳遞出一種充滿勇氣與力量的現(xiàn)實批判精神。
整部電影,處處透著一種中國電影少見的「稀缺感」,處處以自帶煽情的克制,去引發(fā)又哭又笑的情緒失控。
哭,來自重壓,來自絕望。
陳念(周冬雨 飾)的生活就是一個苦難接著一個苦難。
且這所有的苦難都是在集體圍觀中完成:單親家庭,母親欠債的消息又在學校鬧得沸沸揚揚。
當那個飽受校園暴力折磨的女孩胡小蝶從教學樓陽臺一躍而下,所有人忙著拿出手機拍照,只有陳念,走上前在她的軀體上披上衣服,試圖為她保留最后的尊嚴。
因為這次對被欺凌女孩的共情,她成為下一個被欺凌對象。
沒人向前一步,伸出援手。
就像曾經(jīng)同樣躲在角落的她自己一樣。
一個個悲劇如滾雪球般滾成一塊巨石,一步步推著她從無助,走向最后的深淵。
所有人說這是她對不公的對抗。
只有她知道,這是長期遭受欺凌之后的觸底反彈。
笑,來自喘息,來自溫暖。
陳念認識了小北(易烊千璽 飾)。
兩個煎熬在同一片孤獨的沙漠,同樣血肉模糊且疼痛不堪的可憐人相遇了。
?????
?
溫暖一點點穿過曾近乎漆黑的生活,穿透毫無生機的黑暗。
天,好像慢慢開始放晴。
可這從縫隙里透出的久違的陽光,對陳念與小北來說,就像是好不容易偷來的,隨時會被收走。
這個被母親拋棄的未成年小混混,成了陳念生命中最大的希望,守著「我保護你」的承諾,她和他同時改變了彼此的人生軌跡...
在《少年的你》里,我們可以看見曾國祥積攢已久的野心。
大眾煽情,私人表達,他聰明且細膩地做到了平衡。
他直面暴力,「校園霸凌」的命題里,觸碰到的內(nèi)心隱痛還有原生家庭、童年陰影、教育反思、情法沖突、受害者創(chuàng)傷、防衛(wèi)爭議…
一個尖銳的現(xiàn)實題材,一個個敏感的現(xiàn)實話題,在審核制度之下還能點到各個雷區(qū),主線明朗,邏輯合理,情緒飽滿,主題清晰,很不容易。
電影所觸及到的沉疴,在此就不細談,為了保護這部電影,也為了保護這篇文,對于片中敏感的話題及細節(jié),就不再細細展開聊了。
只是,雖然我們明顯可以看到電影尤其是片頭與片尾以及后期臺詞補錄部分所做出的妥協(xié)、和諧與美化,也能看到電影的某些「欲言又止」。
但我必須要說,它有人敢拍,有人在拍,能夠拍出來,能夠公映,是觀眾的幸運,是電影人的驕傲,是制度的進步,更是一次現(xiàn)實題材的突破。
無疑,周冬雨的演出是烙印級別的,她將自己徹底丟進角色,她的情緒里透著本能的流淌與真誠的流露。
不去執(zhí)著于讓觀眾感受到什么,而是不帶包袱地先將自己代入戲,你感受不感受得到,感受到什么,我不管,反正我就這么演了。
那么多直接將鏡頭懟到臉上的大特寫,最后呈現(xiàn)出的表演依舊張力十足,每一場哭戲,都是糅雜了無助、膽怯、恐懼、憤怒、倔強的情感噴涌。
易烊千璽則完全打碎流量明星的光環(huán),將自己糅進小北的身體里。
雖然有幾場戲仍未褪去青澀之氣,但他無疑是同梯隊演員之中,最脫穎而出的一位。
眼神是小北多于語言的表達,大部分時候我們看到的他的眼神很沉,凌冽,帶著玩世不恭的戲謔,承載著某種無法言說的壓抑。
但難得的是,他眼神中又沒有丟失少年的鮮活與靈氣,「硬不硬」的那場戲里,他既像戲內(nèi)的小北,又像戲外的易烊千璽。
陳念的出現(xiàn)就像小北黑暗人生里唯一的亮光,他往上跳,狠命抓住這一縷亮光,牢牢不肯松手。
就像戲外的易烊千璽一樣,牢牢抓住這次證明自己的機會。
周冬雨和易烊千璽共同用自己的赤誠,貢獻了各自出道以來最復雜的角色以及最好的表演。
在劇作上,在表演上,在制作上,整部電影都近乎完美,淚點很多,但煽情地很克制。
如果硬要挑毛病,我個人覺得,有些臺詞,并沒有處理好,看的過程中,也直觀感受劇作上也稍微有點「滿」,塞的東西太多了。
但這種劇作上的「滿」,放置于現(xiàn)實語境中,或許不難理解。
曾國祥跳出了直線式的敘述路徑,用陳念與小北這種自我犧牲式的共生,去劃分并聚焦「校園霸凌」背后的幾個陣營。
被逼到走投無路的受害者,他們承受著所有人都難以承受的惡意,相比于生理摧殘,更難修復的,是或?qū)殡S一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
意味著「十足的惡」的加害者,他們用「開玩笑」的說辭肆意釋放著自己的惡意,通過對弱者的欺壓來強調(diào)并顯示自以為的強大。
諷刺的是,加害者有一天,也有可能變成受害者。
代表司法制度的警察,他們依法行事,卻苦于沒有霸凌證據(jù),束手無策,只能移交教育局與學校。
作為校園霸凌第一道防線的學校與老師,即使發(fā)現(xiàn)了霸凌,也大多只能進行教育。
他們能做的,只能站在中間調(diào)和,盡力勸解矛盾,最后訴諸家長。
在其中影響最大的家庭,呈現(xiàn)出的卻是家庭階層矛盾所折射的社會百態(tài),有的是身不由己,有的是無能為力,還有的,卻是肆意縱容。
以及這之中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每一個看到、但什么都不說的人。
大多數(shù)人或許沒有親歷過校園暴力,但都曾在這群體行為中扮演著旁觀者角色,沉默著,熱議著,眼睜睜看著。
最后,一起默契地助力了這起霸凌事件。
而站在陳念背后的小北,代表的是從所有惡中迸發(fā)出的一絲善,兩人在摸爬滾打中頑強抵抗,在孤立無援時相互救贖。
這或許相比于現(xiàn)實,電影額外贈予陳念與小北的一絲溫柔。
發(fā)現(xiàn)沒,當所有人,所有陣營因為一起校園霸凌聚焦起來時,竟形成了一個巨大無解的黑洞。
有些角色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竟形成一場啼笑皆非的荒誕閉環(huán),竟向我們展示了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形成的悖論。
這是曾國祥的高明之處。
他沒有輕易地去評斷「好壞對錯」,也無意去解決情緒,回答問題。
正是這種無解,讓絕望充斥著整個熒幕,因為你似乎也無力去怪誰。
你怪不了那個看起來十惡不赦的霸凌者,她付出了更沉重的代價。
你似乎也怪不了學校與老師,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寄希望于每起霸凌都被學校堵截,似乎也不太現(xiàn)實。
你更怪不了一直在家庭中失陪的陳念母親,她同樣被生活拋棄,成為一個失敗的可憐人。
尤其是聽到陳念喊出的那句「你敢讓你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嗎」的時候,那些因為憤怒而重重砸下的拳頭,卻像是無力地落在了棉花上。
在貌似溫柔的片名里,深藏著太多復雜與無奈,艱難與壓抑,以及那微弱卻足以拔開黑暗的一絲溫暖與亮光。
我們都知道,將悲劇掩埋在溫情之下,是殘忍的,但它就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個面,需要被更多人看到。
就像李安所言,「電影不是把大家?guī)У胶诎道?,而是把大家?guī)н^黑暗,在黑暗里檢驗一遍,再回到陽光底下,你會明白該如何面對生活?!?/div>
正因如此,我私心愿意將這部《少年的你》,認定為迄今為止,今年最值得走進影院的國產(chǎn)電影,沒有之一。
電影并非只有娛樂一個屬性。
這樣的電影不該用「好」與「不好」評價,因為它應該存在。
更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樣的電影,能夠在中國電影院上映,很不容易。
《少年的你》贏了。
陳念與小北贏了。
但當看到面對墜樓,只有陳念一個人站出來為她蓋上衣服時。
當看到報警之后,陳念遭受更瘋狂的摧殘時。
當看到她躲在角落瑟瑟發(fā)抖,孤立無援時。
當看到冷漠的人用「沉默」為自己的「冷漠」開脫時。
戲外的我們依舊無力,無助,無解。
或許,只有這樣的作品再多一點,類似的思考再多一點,現(xiàn)實中的贏面才能多一點,我們才能關(guān)注到更多的,乃至每一個。
少年的你。
編輯 泛泛
圖片 /來源于網(wǎng)絡
「作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