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聽說過“對藥”,其是臨床用藥中相對固定的兩味藥物的配伍形式,那大家知道“角藥”嗎?“角藥”也不難懂,根據(jù)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三味藥配伍在一起,這便成了“角藥”。國醫(yī)大師孫光榮教授擅長以“角藥”的形式組方用藥,這9個方子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起來看看吧。
“三聯(lián)藥組”是孫光榮教授根據(jù)中藥相須、相使等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加第三味藥物,形成三味中藥的“角藥”形式,但是在三味中藥中,又有所偏重,如黃芪、人參補氣,共同配伍丹參活血,實現(xiàn)益氣活血的作用。而在“護正防邪固中和、存正抗邪達中和、扶正祛邪暢中和”之“中和”的處方理論中,其主導(dǎo)思想仍然是臟腑辨證的核心思想。以下為孫光榮教授傳授給弟子的“入門九方”,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臟腑辨證的深邃思想。
1.心者,君主之官也。心主神明,安神定志
西黨參10g 生北芪10g 紫丹參7g
干小麥15g 大紅棗10g 生甘草5g
云茯神15g 炒棗仁15g 川郁金10g
燈心草3g
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此方乃在張仲景《金匱要略》之“甘麥大棗湯”的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而成。方中西黨參、生北芪、紫丹參益氣活血為君藥組,干小麥、大紅棗、生甘草養(yǎng)心柔肝為臣藥組,云茯神、炒棗仁、川郁金安神開郁為佐藥組,燈心草清心安神為使藥。四組藥共奏養(yǎng)心柔肝、安神定志之功,可用于治療失眠癥、更年期綜合征、焦慮、抑郁癥、心悸等。
此方對應(yīng)脈或細數(shù),或細數(shù)無力,或細數(shù)且澀。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或苔少、少津。癥見精神恍惚,五心煩熱,潮熱陣陣,呵欠連連,虛汗淋淋,悲傷欲哭,難寐多夢,言行異常。
2.肝者,將軍之官也
生曬參10g 生北芪15g 紫丹參10g
北柴胡12g 川郁金12g 制香附12g
法半夏10g 廣陳皮10g 淡黃芩10g
大紅棗10g 生姜片10g 生甘草5g
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此方乃《傷寒論》之“小柴胡湯”加減化裁方。方中生曬參、生北芪、紫丹參益氣活血,北柴胡、川郁金、制香附疏肝解郁,法半夏、廣陳皮、淡黃芩清熱化痰,大紅棗、生姜片、生甘草益氣生津,調(diào)和諸藥。可用于與氣血痰熱相關(guān)的疾病。
凡與氣、血、痰、熱有關(guān)的疾病,均可以此方加減。氣、血、痰、熱四者中,氣、血乃萬病之根本,扶正之基扶其正,必先去其邪,扶正與祛邪常須兼顧。
此方對應(yīng)脈或弦,或弦細,或弦滑,或沉弦;舌質(zhì)或紅,或淡紅;舌苔或黃,或微黃,或黃白而稍膩。癥見發(fā)熱,持續(xù)低熱,寒熱往來,心煩胸滿,欲吐,嘔吐,口苦,萎靡不振,懶言,不思飲。
3.肺者,司呼吸,為嬌臟、儲痰之器,變則為咳喘
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
炙麻絨10g 北細辛3g 生姜片5g
漂射干10g 清紫菀10g 款冬花10g
清半夏7g 五味子3g 大紅棗10g
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此方乃《金匱要略》之“射干麻黃湯”加減化裁方。方中西洋參、生北芪、紫丹參益氣活血為君藥組,炙麻絨、北細辛、生姜片解表散寒為臣藥組,漂射干、清紫菀、款冬花降逆定喘為佐藥組,清半夏、五味子、大紅棗化痰和中為使藥組。四聯(lián)藥組共奏解表散寒、化痰降逆之功。
此方為化痰劑類,其病機乃肺失清肅,氣機上逆。癥見咳喘上氣,喉中痰鳴轆轆,痰鳴如蛙,咳吐不利。其配伍特點是合力祛邪,三管齊下,漂射干、清紫菀、款冬花化痰降逆,五味子瀉火利咽,兼以炙麻絨、生姜輕微發(fā)表散邪,清半夏、北細辛燥濕逐飲,方中兼有小青龍、越婢湯之意。
凡咽干,痰少者不宜服用。
4.脾者,中州也,運化水谷,變則為吐瀉
生曬參10g 生北芪15g 紫丹參7g
老干姜10g 上肉桂5g 炙甘草12g
炒白術(shù)10g 炒六曲15g 谷麥芽15g
大紅棗10g
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此方乃《傷寒論》之“理中丸”加減化裁方。方中生曬參、生北芪、紫丹參益氣活血為君藥組,老干姜、上肉桂、炙甘草溫中散寒為臣藥組,炒白術(shù)、炒六曲、谷麥芽健脾開胃為佐藥組,大紅棗為使藥。四聯(lián)藥組共奏益氣溫中、健脾開胃之功效。
其對應(yīng)脈象或為沉,或沉弦,或沉遲,或沉細,或結(jié)代。舌質(zhì)淡紅,舌薄,有齒痕。苔薄白,或花剝。癥見身形高瘦,面色萎黃或蒼白,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心下有振水聲,畏寒肢冷,流涎,白帶多,喜嘔,不思飲食,大便稀溏。
此方可調(diào)理中焦。凡治中焦之疾,非人參不能健中,非黃芪不能提氣,非丹參不能活血,非龍葵不能滑腸,非枳殼不能澀腸。心肺為上焦,肝腎為下焦,脾為中州之臟,即中焦也。凡中焦虛寒,完谷不化,則腹痛腹瀉,嘔吐下利者可以此方加減。可治療慢性胃腸炎、厭食癥、妊娠惡阻、結(jié)腸癌等。
5.腎者,腰之府,藏精也。內(nèi)有真陽,虛則為痿
生曬參10g 生北芪10g 紫丹參10g
干地黃15g 淮山藥10g 山萸肉10g
炒澤瀉10g 牡丹皮10g 云茯苓10g
炮附子6g 上肉桂6g 炙甘草5g
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此方乃《金匱要略》之“腎氣丸”加減化裁方。肝腎同為下焦,乙癸同源,故肝腎同補,方中生曬參、生北芪、紫丹參益氣活血為君藥組;干地黃、淮山藥、山萸肉滋補肝腎為臣藥組;炒澤瀉、牡丹皮、云茯苓健脾瀉濁,平龍雷相火,為佐藥組;炮附子、上肉桂、炙甘草補命門真陽,為使藥。四聯(lián)藥組,治腰痛、足軟、水腫,腰以下冷,陽痿早泄,小便不利,以及消渴病屬腎陽不足、痰飲內(nèi)停證者。
其對應(yīng)脈象為虛細,左尺部尤虛細無力。舌淡胖,苔白或苔少。其配伍特點乃陰陽并補,補瀉兼施,引火歸元以消陰翳法。
此方加減常常治療慢性腎炎、糖尿病、陽痿早泄、老年性癡呆等。
6.腦者,奇恒之府,安神以定志也
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
酸棗仁15g 云茯神12g 龍眼肉10g
肥知母10g 正川芎6g 川郁金10g
生甘草5g
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此方乃《金匱要略》之“酸棗仁湯”加減化裁方。屬于滋養(yǎng)安神劑,治療虛煩難寐,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干口燥。其病機乃稟賦薄弱,氣血兩虛,功能衰退。其配伍特點是標(biāo)本兼治,養(yǎng)清兼顧,補瀉兼施。方中西洋參、生北芪、紫丹參益氣養(yǎng)血為君,酸棗仁、云茯神、龍眼肉養(yǎng)心安神為臣,肥知母、正川芎、川郁金開郁清熱為佐使,生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奏養(yǎng)血安神之效。
其對應(yīng)脈象或為弦細,或細數(shù),或虛細無力。舌淡紅,苔薄白或苔少者。
7.三焦者,有名無實,行津液,病則為痰飲,治在中焦
生曬參10g 生北芪10g 紫丹參10g
云茯苓15g 炒白術(shù)10g 化橘紅6g
川桂枝10g 炮干姜10g 車前子6g
大紅棗10g 炙甘草5g
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此方乃《金匱要略》之“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化裁方。屬于方劑之祛濕劑,治療胸脅脹滿、心悸目眩、心下痞悶、氣短咳嗽。其病機乃脾陽不足,痰飲內(nèi)停。其配伍特點是甘淡為主,辛溫為輔,溫陽化飲。方中生曬參、生北芪、紫丹參益氣活血為君;云茯苓、炒白術(shù)、化橘紅燥濕逐飲為臣;川桂枝、炮干姜、車前子通陽利水為佐;大紅棗、炙甘草為使藥。四聯(lián)藥組,共奏滌痰鎮(zhèn)眩、通陽溫中之功效。
其對應(yīng)脈象或弦滑,或細滑,舌淡紅,苔白滑或苔少者。
若陰虛津少,咳痰黏稠者忌服。
8.胃者,水谷之海,后天之本
太子參15g 生北芪15g 紫丹參10g
川桂枝6g 杭白芍12g 廣橘絡(luò)6g
炒白術(shù)10g 大紅棗10g 生姜片10g
鮮飴糖20g 生甘草5g
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此方乃《傷寒論》之“小建中湯”加減化裁方。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導(dǎo)致的胃脘疼痛等癥。
方中太子參、生北芪、紫丹參益氣活血為君藥組;川桂枝、杭白芍、廣橘絡(luò)斂陰引陽為臣藥組;炒白術(shù)、大紅棗、生姜片健脾和胃為佐藥組;鮮飴糖、生甘草為使藥組。四聯(lián)藥組共奏益氣補中、健脾和胃之功。可用于脾胃虛寒的疾病如胃潰瘍或與脾胃相關(guān)的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痛經(jīng)等。
其對應(yīng)脈象或虛,或虛細,或虛細且澀,或弦細,或芤。舌質(zhì)或紅,或暗紅,或淡紫。舌苔或白,或微白,或白膩。
9.大腸者,與肺為表里。腸痢者,火克金也
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
白頭翁12g 川黃連12g 川黃柏12g
苦秦皮10g 蒲公英10g 金銀花10g
車前子10g 生甘草5g
湯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此方乃《傷寒論》之“白頭翁湯”加減化裁方。用于治療下利膿血、疫毒痢疾、腹痛灼熱、里急后重。其病機乃熱毒深入血分,下迫大腸,傷津液也。
針對火邪致痢的病機,在張仲景《傷寒論》之“白頭翁湯”的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自擬“孫氏清熱利腸湯”,用于治療下痢膿血,腹痛肛灼、里急后重等癥。方中西洋參、生北芪、紫丹參益氣活血為君藥組;白頭翁、川黃連、川黃柏清熱涼血為臣藥組;苦秦皮、蒲公英、金銀花解毒止痢為佐藥組;車前子、生甘草為使藥,共奏清熱利腸、涼血止痢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