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之中,有一個名為良渚古城遺址,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所以,人們可以從這座古城透過久遠歲月去觸碰中國古文明的一角。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長江下游的古文化,5000年前,先民曾在這個地方生活,建造城市,繁衍生息。這些生命留下的痕跡,經過四代考古學者的不斷探索挖掘,今天,終于在我們眼前得以展現(xiàn),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不一樣的新世界的大門。www.tjhlmk.com
被發(fā)現(xiàn)以來,良渚古城一直帶給我們新的驚喜。特別是近10年,考古發(fā)現(xiàn)接二連三地更新,給我們帶來了不少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這使得我們對良渚的認識越來越深。目前來說,良渚古城主要分為三大認知階段:陶器;玉器和大型墓葬;城址和大型水利工程。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yè)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yè)趨于專業(yè)化,琢玉工業(yè)尤為發(fā)達;大型玉禮器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畫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更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的前奏。
此時此刻,筆者不禁想起最初的兩代學者,是他們用心血和汗水奠定了良渚的考古基石。雖然,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經不在人世,無法親眼目睹今日之良渚,但是,從他們一路走來的足跡之中,我們依然可以找到歷史前往的方向。
第一代學者發(fā)現(xiàn)了良渚,話說在八十多年以前,杭州西湖博物館有個名為施昕更的年輕人,二十多歲,對待工作踏實勤懇。有一天,他無意之間在家鄉(xiāng)良渚發(fā)現(xiàn)了一些古老的黑陶片和石器。他對此十分感興趣,后來,便多次在良渚進行田野考古。
當時的他,只是單純地熱愛,并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讓一個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就此翻開了新的篇章,世界的一個奇跡就此誕生。施昕更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良渚的人,也是第一代良渚考古人的代表人物。再加上,良渚考古的重要參與者蘇秉琦和夏鼐二人,第一代開拓者的陣營就此形成。
作為良渚的發(fā)現(xiàn)者和認知者,他們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不可缺少的領軍人物。他們身上那種踏實勤勞不辭辛苦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后人。在蘇秉琦提出的“考古文化區(qū)系類型學說”之中,良渚文化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夏鼐則是提出了中國新石器文化體系理論,他相當重視良渚的考古價值,并于1959年,將其命名“良渚文化”。在他們的年代里,這兩位與施昕更一樣的同齡人,為“良渚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更是引領著“良渚文化”的考古方向。
這之后,一批出生于30年代的考古學者開始研習考古學,成為考古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是嚴文明、俞偉超、張忠培、牟永抗、黃宣佩五人。當然,我們也不能忘了同一代人中的張光直,他在解讀良渚的工作上貢獻良多。
這一撥名聲斐然的同齡人,是良渚的第二代發(fā)現(xiàn)者和解讀者。至今仍然健在的嚴文明先生,仍保持著對良渚考古的關注,至今他還經常自己的詩歌中歌唱良渚的偉大。這一代人見證了良渚大墓、精美玉器以及城址宮殿的發(fā)現(xiàn),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親自參與到了良渚古城的挖掘,并將研究成果公布于世,讓良渚的面貌愈發(fā)清楚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上世紀70到90年代,良渚的一系列重要發(fā)現(xiàn),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其中,許多大型墓葬出土的精美玉器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涌起了一股良渚研究的熱潮。隨之成長起來的一批批學者,從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開始繼續(xù)孜孜不倦地探索良渚。那些新鮮、神秘、精致的良渚玉器,讓他們提出了“玉器時代”,認為:唯有這樣才能描述良渚帶來的前所未知的新世界。
可以說,良渚人的精神世界,都蘊含在了這些精彩雅致的玉器之中。他們的信仰,他們的虔誠,他們的情懷,都由這一只只神秘的玉器表達出來了。
一個充滿熱情的20年過去,又一個新的奮斗的20年來臨。新鮮的血液開始再次注入到看良渚考古事業(yè)當中。此時,以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為首的考古團隊,登上良渚考古的歷史舞臺。這無疑是一支專業(yè)而優(yōu)秀的團隊,它包括了此時正當風華年紀的70、80后和已經不太年輕的50、60后兩代人,這些人就是第三代和第四代良渚考古人的代表。
在他們手中,良渚最大程度地展開了它的褶皺,他們將那些人們從未見過的文明世界一一展現(xiàn)。第三時段的古城城址和水利工程的發(fā)現(xiàn),主要就是這兩代學者的功勞。第三階段良渚考古的重大收獲就是:城池和水利工程的發(fā)現(xiàn),并由此確認了國家形態(tài)的文明。我們都知道,唯有強大的國家機器,才能完成如此龐大的城池和水利設計建造。
與此同時,良渚還發(fā)現(xiàn)了稻谷遺存,農業(yè)是中國古代的國家之根本,民以食為天,農業(yè)生產一定是良渚國家大政的一項。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后浪推前浪,第四代考古人已經披星戴月、風雨兼程地走在了良渚考古的道路上,新的發(fā)現(xiàn)正在召喚著他們。
讓我們拭目以待,良渚接下來將要帶給我們什么樣的驚喜。
參考資料:
【《良渚文化的發(fā)現(xiàn)》、《文明的實證:良渚文化概述》、《新石器時代的南京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