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或許都說過,或者聽過不少的抱怨。
有的人抱怨自己升不了職,懷才不遇。但真實的情況是,即便你把升職加薪的機會放到他眼前,他也會視而不見或者憤怒地把你推開。
有的人抱怨自己找不到對象,但是你要給他找個對象,他也總是干出些奇怪的事情來,導致這件事雞飛蛋打。
“都是別人對不起我”、“都是別人的錯”是受害者模式的典型特征。
受害者模式也叫弱者模式,這種模式的最核心特點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面前,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和弱者。
在這種模式里,當事人會把自己置于弱小、凄慘、無助的境地,而與之相關的人卻可能被描述的非常壞,非常不道義。
在心理咨詢中,當一個人深陷于“受害者模式”的思維里時,他就很難有療愈的可能,因為當一個人處于受害者模式里,他就自動把自己放在了一個無力、無助、被動、只能承受的角色里,而看不到自己有力、強大的一面。
一個沒有動力的人,是很難走出困境的。
關系是人的一面鏡子,當你持續(xù)的總是覺得外界在傷害你,或者迫害你、對不起你,務必請警惕起來,看看你是否已經(jīng)不自覺的走入了“受害者模式”。
因為,如果你內(nèi)心有受害者模式的話,外部的世界一定會被你投射為“施害者”。
一個受害者模式的人,該如何走出悲苦之路?
受害者模式的形成跟早年患者的原生家庭有一定關系。
比如父母就是受害者模式,發(fā)生了問題喜歡剔除掉自己負責的部分,而且總是把自己往受害者或弱者里面套,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會形成了這種模式,越來越以“弱者”自居。
直到把整個世界都投射成“加害者”。
這種模式可能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因為“受害者模式”的信念也是一種類似于價值觀的東西,會以“家風”的形式進行代際傳遞。
仔細的審視一下在關系里,你是處于負責者,還是推卸責任者,你是強者還是弱者,你有沒有總是再找別人的問題,而不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你有沒有總是覺得別人對不起你。
反省這些會讓你更好的看清自己真實的樣子:是個不停找借口的弱者,還是個用行動說話的強者。
做一個強者,就意味著真正的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
當你內(nèi)心真的想變強的時候,你總能找到無窮的力量,并且全世界都會被你的能量吸引,而潛意識里都會來幫你。
相反,如果你就是想當一個弱者,就是不舍得離開那個受害者的位置,那么可能外界任何的幫助都沒有用。畢竟,你已經(jīng)在你的目標上了,你的目標就是為了當一個受害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