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莊子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主張清凈無為、道法自然的處世思想。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充滿樸素的辯證主義觀點:"禍兮福兮所倚,福兮禍所伏",他主張無為而治、絕圣棄智,希望建立一個"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烏托邦。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他的《齊物論》包含著"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他的《逍遙游》追求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無待"的逍遙自由境界。
一、阮籍詩歌中的老莊哲學
正始時期,統(tǒng)治階級內部混亂,早年"濟世志"的阮籍無法施展自己的才情抱負,繼而轉向崇尚老莊,消極反抗現(xiàn)實的同時,尋找精神的出路,寫下了"頗多感慨之詞"的抒情組詩《詠懷詩》八十二首,在《詠懷詩》組詩中,阮籍多抒發(fā)人生無常、時光飛逝的慨嘆和內心難以派遣的苦悶。比如《詠懷詩》其十八(節(jié)選):
豈知窮達士,一死不再生。視彼桃李花,誰能久熒熒。
君子在何計,嘆息未合并。瞻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
詩人用"桃李花"的憔悴之快,與"景山松"作對比,表現(xiàn)出對世事無常,時光飛逝的無奈,類似還有像"盛衰在須臾,離別將如何。"(其二十七)"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其三十二)等。還有表達內心憂思的感嘆,表達自身命運的無奈,像《詠懷詩》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除了消極的慨嘆,大多則寫一些關于游仙和隱居以及一些仙隱結合的詩篇。受玄學的影響,阮籍的游仙詩表現(xiàn)出隱約曲折的風格,他的詩歌中看不到豪邁積極的"建安風骨",更多的是寄情山水來掩蓋現(xiàn)實的痛苦和內心的不安,《詠懷詩》其三十六寫到:
誰言萬事囏,逍遙可終生。臨堂翳華樹,悠悠念無形。
彷徨思親友,倐忽復至冥。寄言東飛鳥,可用慰我情。
全篇通過一些幽幽靜謐的意象,營造出一種深邃的玄學意境,能慰藉心靈的只有那東飛的鳥兒,體現(xiàn)出一種消極悲觀的意味。
二、陶淵明詩歌中的老莊哲學
"自然"一詞是老莊哲學特有的范疇,這個"自然"不是客觀存在的一種表達,"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二十九章》是一種抽象的客觀本體,"它是一種狀態(tài),非人為的、本來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在東晉時期,老莊哲學和隱逸風氣盛行的時代,陶淵明成功的將"自然"提升到美的境界,開創(chuàng)了新的詩歌題材——田園詩。經典的像《歸園田居 其一》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在久經"樊籠"之后,詩人表達了自己返得自然歸田后的喜悅,他細致的描繪了田園的風光,"南野"、"草屋"、"雞鳴"、"狗吠"這些尋常般的自然風光代表著一種清凈無為、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由衷的喜愛。還有《飲酒 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以飲酒為題,從景到情,自然的坦露出生命最本真的狀態(tài),雖身處煩擾的人世間,但作者的精神世界卻是"無車馬喧"。在不經意抬頭的瞬間,看到的是夕陽、飛鳥、南山,早已忘記所謂的"真意",留下的是無窮的理趣和思考?!肚f子 天道》曰:"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對山水田園風光的直白描繪,盡顯返樸歸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體現(xiàn)出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再如《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詩人并不單單是向往田園生活,而是躬耕田畝,在田園間與自然產生情感共鳴,"寄知味于淡泊",達到物我合一的純潔渾樸之境。
三、李白詩歌中的老莊哲學
有"詩仙"之稱的李白,在盛唐文化的孕育下,有著汪洋恣肆的才情和仙風道骨的風貌,年少時,受道家影響較大,他在《感興八首 其五》中自敘"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道教的影響可以說伴隨著他的一生,他一生推崇老莊,特別是接受了莊子不受約束、逍遙自在的精神世界,他蔑視世間一切,追求絕對自由,有時也不乏有消極、及時行樂的思想,在老莊哲學的影響下,形成了狂放不羈、遺世獨立的風格,成為繼屈原之后的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深受道家自由灑脫、不收拘束的精神影響,在他很多詩中都表現(xiàn)出"我獨異于人"(老子《道德經》)的自我個性,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中他寫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在開懷痛飲后,他大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在慨嘆功名無常時突然又說:"歌且謠,意方遠,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梁園吟》)在失意之時他也能寫出狂放的"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贈辛判官》)正如杜甫在《寄李太白二十韻》寫到:"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雖然李白有極大的政治抱負,但他也有消極避世的一面,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神仙世界自由自在的向往,在《送楊山人歸嵩山》中,他寫到:
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
爾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歲晚或相訪,青天騎白龍。
通過寫楊山人歸山后的生活,寫出詩人自己對隱逸生活的懷念和向往,他希望能繼續(xù)去尋仙訪道以擺脫現(xiàn)實的羈絆,表現(xiàn)出他的隱逸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