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每個班都有這樣一個女生:相貌平平,成績中等,性格內向,穿著樸素,沒什么引人注目的優(yōu)點,也沒什么引人注目的缺點。
突然有一天,校園欺凌者毫無由來地選中了她。
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彼此救贖,人心本善
《少年的你》影片開頭,陳念的同班同學胡小蝶,因不堪忍受校園欺凌,在學校跳樓。陳念為了保護她的尊嚴,當著全校同學的面,脫下自己的校服外套,蓋在胡小蝶的遺體上。善良的陳念不知道,就因為這件事,那些校園欺凌者轉而將她視為目標。
她放學回家路上,看到幾個混混在痛打一個不認識的人,她悄悄掏出手機報警,卻被那幾個混混抓住,搶了錢還摔壞了手機,也由此認識了當時被打的小北。
說道男主角小北,跟陳念同病相憐,13歲被母親遺棄后輟學,一直混跡于街頭,嘗盡了人間冷暖,習慣用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來掩飾內心的脆弱。陳念是第一個真正關心他、在意他的人,相似的經歷和糟糕的境遇,使他們能夠深刻理解對方的痛苦,有了共同對抗世界的勇氣。
這就使他們的關系,不僅僅局限于保護者與被保護者,更像是兩個人在互相保護、一起取暖。他們出現(xiàn)在彼此的生活中,仿佛一道光照進對方心中的深淵?!粌H是年少沖動的愛情,也是本心善良、彼此救贖的絕佳契機。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互相轉換,善于惡一瞬間的轉變
由于善良而被“校園欺凌”的題材出現(xiàn)在青春片中,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
然而《少年的你》,導演對于“校園欺凌”這個社會議題有著深刻理解。
一直欺負陳念的魏萊,長相漂亮,性格活潑,學習優(yōu)異,家境優(yōu)渥,很難想象這個已經拿著一手好牌的人,會如此冷酷。事實上,她父親已經一年多沒有跟她說話了,她身為欺凌者,同時也是父親長期冷暴力的受害者,或許這也是造成她如此行徑的重要誘因。
另一個欺負陳念的女生小渺,她的角色轉變更加復雜。由于胡小蝶跳樓,她身為欺凌者遭到退學,她父親當著老師同學的面,在走廊里毒打她。跟魏萊類似,這種暴力失控的處理方式,成了某種代際遺傳的表現(xiàn),出現(xiàn)在小渺身上。
當陳念暫時獲得小北保護時,小渺就成了魏萊的新欺凌目標,此時的小渺卑微的可憐,甚至不得不向曾經她欺負過的陳念求助。陳念出于善良和正直,也因為小渺曾經幫過她一次,她愿意護送小渺回家。這時,最初的欺凌者成了被欺凌者,被欺凌者卻成了保護者。
然而,當陳念再次遭到欺凌時,小渺為了以后不被欺負,不得不再次成為魏萊的幫兇。至此,保護者成了被欺凌者,被保護者反而成了欺凌者。
這樣的幾次轉變,實在意味深長,以飽滿豐富的人物塑造,呈現(xiàn)欺凌關系中復雜的動機和微妙的心理狀態(tài)。更呈現(xiàn)了人性善與惡,都有可能在一瞬間轉變。
不是每個陳念都能遇到小北,你的善良也需要怒目金剛
以前看過一本斯蒂芬·金的創(chuàng)作手記,他提到他的處女作《魔女嘉莉》,原型是他的兩個女同學。學生時代她們穿得老土,皮膚不好,就被所有人欺辱。其中一人突然改頭換面、精心打扮自己,換來的不是友善,而是加倍的欺凌,他們恨她“越界”,等她恢復土氣的原貌,受到的欺辱也恢復原狀。成年以后,她們都死得很早,一個獨居癲癇發(fā)作,一個生完孩子后朝自己肚子開了一槍。
小說畢竟是小說,她們沒有魔女嘉莉的特異功能,沒有辦法向那些欺負她的人瘋狂復仇。正如電影畢竟是電影,現(xiàn)實中遭到欺凌的“陳念”,也不是每一個都能遇到她的“小北”。
關于孩子教育問題,特地看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的很多演講資料,覺得李教授這方面特別有親和力,而且有理有據。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關于善良和被欺負的問題,李教授講的非常好:
孩子被打了,該不該打回去?
李教授在參加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jié)目的時候,有觀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您的小孩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們說‘打回去’呢?
李教授的回答還是讓大家都驚訝了一下,她很堅定的支持:
“打回去?!?/span>
李教授舉了自己孫女的一個例子:
小孫女剛上幼兒園,有個男孩子因為喜歡李教授的孫女,就把她抱起來,然后扔了到了地上。小孫女頭磕到了凳子上,已經磕得腫起來了。
李教授就告訴自己的孫女,下次那個男孩再抱你,你掙扎不掉就揪住他的兩只往兩邊拽,一拽他一疼就會放下你。
李教授說:“在中國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我反省,這反而縱容了一些不良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fā)生?!薄按蚧厝ァ辈皇窃诳v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少年在成長,我們不能時刻在身邊保護,但合理、有效的方法卻是有力的保障。
正如《少年的你》監(jiān)制許月珍表示:
“青春決定了一個人的底色和一個人的未來,每個人的青春加起來就是整個社會的未來,這部電影同樣也是我們作為成年人,在反思能夠對正青春的少年做點什么?!?/span>
是的,少年無辜且無助,而一個成年人對被欺凌者的幫助和保護,很多時候比我們預想的還要有效。
我愿意做這樣的成年人,但愿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