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前202—前157),漢代第三位皇帝,漢高祖之子。漢文帝劉恒,以德政治天下,開創(chuàng)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爸问馈笔侵纹街溃簿褪翘绞⑹?。漢文帝提倡“無為而治”是漢朝僅有的四位擁有廟號的皇帝之一。
高祖死后,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
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呂后僅生了一個,即惠帝劉盈。在惠帝去世后,呂后為了使自己長期掌握政權,對劉邦其他的兒子們大開殺戒,共害死了四個。關于晴天外鏈商城
在劉邦的眾子中,劉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這和他的母親有關。母親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宮女,劉邦打敗魏國,將薄姬與許多宮女選進自己的后宮,后來與薄姬生了劉恒。然而,劉恒出生后,薄姬卻遭到劉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沒有升到“夫人”。所以,劉恒從小就做事小心,從不惹是生非,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劉恒八歲時,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舉他做了代王。這樣的地位遠沒有其他王子那樣顯赫,這反倒幫助劉恒躲過了呂后的迫害,幸運地活了下來。
前180年,呂后死后,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然后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代替當時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他們覺得劉弘不是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tǒng)。最后,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恒赴長安繼承皇位。
劉恒見到使者,開始并不是很高興,擔心有假,甚至認為這是一個陰謀,最后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兇。占卜結果是一個“大橫”,意思是: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不久要即位,將漢朝的偉業(yè)光大發(fā)揚,就像啟延續(xù)禹的那樣。盡管如此,他還是不放心,特地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感覺安全后才決定前往。途中,他還是不放心,在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再次進城探路,表現(xiàn)的十分的小心。
當他們行至長安城外渭橋時,只見大將周勃已在跪迎,劉恒立即下跪還禮。當時,周勃要與劉恒“退一步說話”,劉恒身旁的宋昌為防意外,立即上前加以阻攔,說:“不可以!如果是私話,今日無私;要是公事,則請當眾。”這樣,周勃被迫交出了玉璽。即便這樣,劉恒還是堅持在未央宮外靜觀了九個月。
最后,小心的劉恒終于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文帝。
文帝以儉約節(jié)欲自持,并好“黃老之學”,在位二十三年,對穩(wěn)定漢初統(tǒng)治、恢復發(fā)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tǒng)治,歷來被視為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帶兵平定了代地陳豨的叛亂,就立8歲的劉恒為代王,都于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 代王即位 公元前180年,高后呂雉病死,遵照呂雉的囑咐,呂產、呂祿各自住在北軍和南軍不敢離開,他們聚兵長安,妄圖發(fā)動政變,奪取帝位。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劉姓宗室集團和功臣集團結成聯(lián)盟,共同誅滅諸呂。
齊王劉襄發(fā)難于外,周勃奪取北軍于內,殺盡諸呂的所有男女成員,史稱“周勃安劉”。 諸呂被滅以后,有人提議立齊王劉襄為皇帝,他不僅是高祖劉邦的長孫,又有首先起兵反諸呂之功。但因為齊王的母舅家族勢力比較強大,大臣們害怕再來一個呂氏專權,所以被否決了。淮南王劉長也因“家母惡”被否決。 周勃和陳平主張立代王劉恒,“代王方今高祖親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以仁孝聞于天下,便?!边@是眾人能接受的惟一方案,得到了贊同,于是派人去請代王。
代王劉恒見到迎請的使者后,頗為猶豫,又請母親薄太后給拿主意。薄氏不肯輕易讓兒子去冒險。母子決定先讓薄氏的兄弟薄昭到長安去見太尉周勃。周勃向薄昭講明大臣們立劉恒為皇帝的真意后,劉恒這才啟程進京。 劉恒至京,丞相陳平等拜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子,不當奉宗廟。大王,高祖長子,宜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劉恒再三推讓之后,于高后八年(前180年)九月三十日,遂即天子位,時年24歲。
朱虛候劉章的弟弟東牟侯劉興居提出清除宮內的奸佞小人,于是和太仆夏侯嬰進宮,用車將后少帝載出,然后擁護著法駕去迎接皇帝,當晚,劉恒進入未央宮。 漢文帝從上述史實可見,文帝登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從主觀方面看:漢文帝并不是高祖得寵之子,母親薄姬也不是宮中得勢之人,這卻使文帝從小就無荒淫之舉、驕矜之態(tài),素有“仁孝寬厚”的美譽。更何況劉邦在世的兒子僅剩兩名,他又年長于淮南王劉長。他的自身條件,使他成為最佳人選。
從客觀方面看:文帝即位,實際是劉姓宗室集團與功臣集團之間相互妥協(xié)、精心謀劃的結果,是最高統(tǒng)治集團進行的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是皇權體制的重新組合。在漢初,皇權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宗室、功臣、外戚三種勢力構成。三大集團既有共同利益,又各有特殊利益,而每種勢力的消長都可能引起皇權結構的變動。所以,任何勢力過度追逐自身利益,都會打破均衡,導致沖突。誅除諸呂就是這種沖突和斗爭的結果。因為文帝母族“薄氏謹良”,即軟弱謹慎,對宗室和功臣兩大集團構不成威脅,所以才得到他們的首肯。
皇權這種結構關系,使文帝不可能推動積極有為的政策。劉恒之“勢”天生不足,必須掩飾自己的權欲,必須實行妥協(xié)的政策,以免刺激宗室、功臣集團出現(xiàn)過敏反映,誘發(fā)不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