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寫過一些三國人物,但很多內(nèi)容都太過于草率,以及我之前尚未成熟的文字,現(xiàn)在看下來都有如是糟蹋了那些人物。所以,我決定,將之前寫過的回爐重造,甚至重寫。
三國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時期,其民間意義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實際意義,諸多歷史人物已經(jīng)被臉譜化,并深深烙印在了許多人的心中。然而,嚴格來說,三國的地位不及前面的兩漢,甚至都只不過是魏晉南北朝的一個小前奏罷了。
中華文明雖說不是最古老的文明,但也是之一,而且,當我們回過頭來看歷史的時候,都有一個誤區(qū):我們以為中華文明一直沒有斷過,一直都是原先生長出來的那樣子。但是實際上,中華文明一直都是處于動態(tài)之中,他一直都在吸收周圍的一些小文明,有些文明甚至是被我們的祖先所深深鄙視的蠻夷。
自秦朝以來,天下歸于一統(tǒng),廢分封,設(shè)郡縣,這是一場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革命。所謂革命,必然是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果然,秦朝二世而亡。
漢朝建立以后,就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但是,漢朝的統(tǒng)治者又深深被秦朝流下來的制度遺產(chǎn)所著迷,因為秦朝所設(shè)立的這一套規(guī)矩,實在是高效。
但是,漢初的統(tǒng)治者們心有余悸,生怕重蹈了前秦的覆轍。在分封了幾個同姓諸侯王后,減免稅負,與民生息,因此才有了“文景之治”。
然而好景不長,以劉濞為首的“七王之亂”敲響了皇帝的警鐘,從漢武帝開始,就開始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quán)。毋寧說,衛(wèi)青霍去病等人的大破匈奴,一方面是因為漢匈矛盾的日益加劇,另一方面也可說是漢朝中央集權(quán)的一項副產(chǎn)品。
漢武帝的舉措,一方面重振了大漢威儀,另一方面又勞民傷財,以至于漢武帝被扣上了“有亡秦之過,而無亡秦之失”的帽子。
之后,經(jīng)歷了漢武帝的孫子漢昭帝的收緊政策,漢朝又開始向前行走,但是在王莽的時候,被攔腰斬斷了。
王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進行了一系列“托古改制”的措施。然而,理想終究只是理想,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自有一定的道理,有的時候就連踩剎車都是一項危險的行為,就更別說往回走了。
劉秀作為地方豪強,在一場逐鹿戰(zhàn)中接過了漢朝的大棒。但是,正因為劉秀是一個豪強,身邊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兄弟,都是豪強。因此,東漢的皇權(quán),在一定程度上比之西漢,更為衰落。
歷經(jīng)東漢12帝,終于,來到了三國時代。
統(tǒng)治一個國家,遠遠比想象中的更為艱難,僅憑一人之力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統(tǒng)治者就需要幫手,但是,統(tǒng)治者又不能完全信任幫手,在信息,交通,通訊不發(fā)達的古代,這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三國,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在歷史中的地位又是什么?想必很少有人真正想過。演義有時過于浮夸,但未必接近歷史。另一方面,沒有演義,三國就又顯得太單調(diào),太不惹人注目了。
在我看來,三國是一個大家不斷試錯,不斷尋找各自方向,并為此付諸行動的時代。毋寧說,中華文明到了漢朝末年,過于僵硬,過于迂腐了。外表看似強大,實際上卻敗絮其中。人們開始追求外表華麗的東西而不考慮其實際用處,那幫士族所支撐起來的官僚集團,整天高談闊論,彼此爭奪一些毫無意義的虛名,全然不顧天下蒼生。
所以,在朝堂內(nèi)部斗得水深火熱的時候,黃巾起義爆發(fā)了,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將底層百姓們長時間以來的憤怒與憋屈揮灑得淋漓盡致。然而最終,張角失敗了,黃巾起義,就像是一個從遠處拋來的投石彈,將漢朝的大廈砸了個大窟窿。
緊接著,軍閥混戰(zhàn),董卓,袁紹,袁術(shù),張繡,劉表,你方唱罷我登場,好是熱鬧。在官渡之戰(zhàn)中,以曹操為首的寒族法家挑戰(zhàn)了以袁紹為首的士族儒家,并且獲得了勝利,干實事遠比搞虛名來得實在。然而,袁紹離開了舞臺,但士族卻一直堅挺著,并且在之后找了個機會卷土重來,將曹家送進了墳?zāi)埂?/span>
曹操整合了中國的北方,孫權(quán)整合了江南大片地區(qū),而劉備,也將先進的中華文明帶入了西南。但是,當時所謂先進的中華文明,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了,司馬家的晉朝僅僅只是一個過渡者,士族只是回光返照了一下罷了。
但是,并非所有的士族都是這樣,否則,我們也就看不到“竹林七賢”的風采,以及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五胡亂華,與其說是亂華,不如說是入華,它的意義,更像是一劑強心劑打在了中華文明的身上,等到他重新站立起來的時候,也就同時造就了世界上最為強大的隋唐帝國。
那么,不由得一個疑問就冒了出來,士族的意義在于什么?如果說士族統(tǒng)治是那么的糟糕,那么在官渡之戰(zhàn)后,士族為什么又一次卷土重來?
三國的時代,是一個不斷試錯的時代,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在當時看來,是最為不壞的辦法罷了。沒有士族的卷土重來,很難想象,三國會在什么時候再迎來統(tǒng)一,畢竟,人心,才是最為重要的根本,只要能夠擰成一股繩,其他的都可以以后再慢慢摸索,而士族,正是這股繩的中堅力量。
這就是我對于三國的一些基本看法,雖然,稍有淺薄,不夠嚴謹。站在學術(shù)的角度看待三國,并非我的初衷,也并非我之后更文的基礎(chǔ),這僅僅只是我的一些個人想法罷了。我更希望,拋開一切,以人物看三國,盡可能還原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三國人物,這也是我之后將要做的努力。
我原先想以一種輕松的筆調(diào)來寫,可是不知不覺,就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三國人物甚多,我打算從人物的角度入手,并且,我之前也都是這么寫的,只不過,回爐重造一遍罷了。
我希望,一些不懂歷史,不懂三國的朋友,在看了我的文章后,也能喜歡,能做到這點,我也就知足了。
今天是2018年5月16日,不知是巧合還是因緣,《新.三國志》的開啟之日,也正是我自己的生日,不驚讓我感覺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剛剛想起這點的時候,還甚為欣喜。
對于我今后的文章,最近跟幾個朋友也商量了一下,決定依舊貫徹“幽默詼諧”的風格,盡可能在不偏離正史的軌道上,以一種輕松的方式展現(xiàn)給大家。另外,由于大家腦海中關(guān)于三國的初步印象,都來自于《三國演義》,然而演義不等同于正史,我主要還是參考《三國志》,當然一些演義中精彩的橋段,我也會寫出來,不過我會加以說明,哪些是演義的,哪些是正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