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信口雌黃〞和〝口中雌黃〞中的〝雌黃〞,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修正液,臺灣人叫立可白。在古時用以修改書寫中的錯別字。〝雌黃〞與〝修正液〞所含成分雖然不同,但它們的作用卻是完全一樣的,如果換成臺灣叫法,應該是立可黃。
雌黃,又叫雞冠石,化學成分為三硫化二砷,是一種橙黃色微透明的礦物質,多為細粒狀、片狀或柱塊狀,也有為腎狀者,有珍珠光澤,可用作繪畫顏料或者褪色劑。雌黃的顏色和褪色作用,讓古人很自然地把它用到了修改錯別字上。
我們知道,古時寫字的紙為了防止蟲蛀,多用黃檗(黃柏)染成,所以這種紙就略帶黃色,所謂〝青燈黃卷,面壁苦讀〞指的就是這種紙?,F代人寫錯了字,大多用修正液進行修改,古人寫錯了字,就用顏色與黃紙接近的雌黃先涂掉,然后重新書寫。宋人范正敏的《遁齋閑覽》上就說:〝有字誤,以雌黃滅之,為其與紙色相類,故可否人文章,謂之‘雌黃’。〞
當然,用雌黃涂錯別字,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顏色與黃色書紙相近,關鍵還是在于它的作用——〝一漫即滅,仍久而不脫〞。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撰《齊民要術》在〝染潢及治書法〞后,就有〝雌黃治書法〞一說;著名的《顏氏家訓》中也有〝以雌黃改‘宵’為‘苜’〞的記載;沈括的《夢溪筆談》里對雌黃的糾錯功能亦有記錄。
正是雌黃有更改錯別字的作用,延伸其義,人們就把曲解古書、妄加評論、隨口亂說的行為稱為〝信口雌黃〞了?!额伿霞矣枴分杏楔斢^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之論。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對言論有不妥之處,隨口加以更改,像用雌黃改錯別字一樣容易,這便是〝口中雌黃〞的喻意。
(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