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婦科炎癥中的一種疾病,很多患者想通過偏方來治療,那么盆腔炎患者怎樣使用偏方根治不復(fù)發(fā)呢?
組成:苦菜100克,金銀花20克,蒲公英25克,青蘿卜200克(切片)。
做法:將上4味藥共同煎煮,去除藥渣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適用于濕熱瘀毒型盆腔炎,癥見發(fā)熱,下腹脹痛,小腹兩側(cè)疼痛拒按,帶下色黃量多,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數(shù)者。
組成:冬瓜子仁20克,金銀花20克,黃連2克,蜂蜜50克。
做法:先煎金銀花,去渣取汁,用藥汁煎冬瓜子仁15分鐘后入黃連、蜂蜜即可。每日1劑,連服1周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解毒。適用于盆腔炎屬濕熱瘀毒型,癥見下腹及小腹兩側(cè)疼痛,拒按,微發(fā)熱,自汗,帶下色黃、量多,舌紅苔黃者。
組成:敗醬草20克,桃仁10克,黑木耳10克。
做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效:清熱利濕,化瘀止痛。適用于濕熱瘀滯型盆腔炎病患者。水煎服。
組成:敗醬草50克,紫草根15克,紅糖25克。
做法:將敗醬草與紫草根同加水煎煮,去藥渣后加人紅糖,調(diào)勻服食。每日1劑。
功效:清熱利濕,化瘀止痛。適用于濕熱瘀滯型盆腔炎病患者。
組成:金銀花15克,敗醬草30克,蒲公英20克,赤芍10克,積殼10克,木香10克。
做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效:清熱利濕,化瘀止痛。適用于濕熱瘀滯型盆腔炎病患者。
組成:大黃100~200克
做法:藥共研細(xì)末備用。觀察病情變化而定量加入米醋調(diào)成糊狀,直接外敷于下腹部,保持濕潤,隨時可以加醋,為防止脫落,可用塑料布包好,加繃帶或橡皮膏固定,第三天可重復(fù)第二劑。
功效:活血化瘀,消腫散結(jié)。適用于盆腔炎屬濕熱蘊結(jié)型者,癥見腰腹疼痛,帶下量多、色渴心煩,尿黃,或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而快。
組成:山楂30克,佛手15克,苦荬菜60克。
做法:上3味加水同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服7~8劑為1個療程。
功效:活血化瘀,理氣止痛。適用于氣帶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
組成:佛手12克,玫瑰花10克,敗醬草30克。
做法:上3味加水煎至3 00毫升。每日1劑,分2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理氣消脹。主治氣滯血瘀型盆腔炎;癥見下腹墜脹疼痛、痛有定處,帶下量多,色黃。
組成:青皮10克,紅花10克。
做法:青皮晾千后切成絲,與紅花同人沙鍋,加水浸泡30分鐘,煎煮30分鐘,用潔凈紗布過濾,去渣,取汁即成。當(dāng)茶頻頻飲用,或早晚2次分服。
功效:理氣活血。適用于慢性盆腔炎屬氣滯血瘀型患者,臨床見下腹部及小腹兩側(cè)疼痛如針刺,腰骶酸痛,舌紫暗,脈弦。
組成:黃芪50克,當(dāng)歸15克,大棗10枚,紅糖適量。
做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
功效:益氣養(yǎng)血,活血止痛。適用于氣虛血瘀型盆腔炎患者。
組成:生黃芪20克,紅藤30克,生惹苡仁3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制大黃10克。
做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
功效:益氣化瘀,清熱除濕。適用于氣虛血瘀型盆腔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