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的最新消息播報,“嫦娥四號” 月球探測器將首次軟著陸踏上月球背面。
月球背面從未被人類肉眼直接觀察過,永遠背對地球。
這是一個全新的未知的領(lǐng)域,令人亢奮。
▲來源于騰訊視頻:嫦娥降落的月球背面長什么樣子?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遠是半個月亮,哪怕是幾億年以前的恐龍,它們看到的月亮也是這半個月亮,我們從來都看不到那半邊。
古代先民,夜復一夜所見的月亮,是月球永遠朝向地球的一面。上面的月海、環(huán)形山的陰影圖像,見的多了,便聯(lián)想成了神話、傳說。
漢代人認為月中的陰影便是蟾蜍、玉兔。 從大量的漢代墓壁畫和帛畫上,可以看見它們,它們不僅形態(tài)與月海的陰影相似,二者的相對位置也常與陰影一致。
那只蟾蜍,在漢代常被認為是嫦娥所化。嫦娥偷靈藥后入主月宮,化為蟾蜍。漢代張衡的《靈憲》中便說:“嫦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所以月宮又稱“蟾宮”,便是拜這嫦娥主人所賜。
漢代畫像石中的西王母仙境中有許多的蟾蜍圖像,它們成為漢代人企盼不死升仙的重要印證。
在西王母仙境中,蟾蜍的構(gòu)圖方式以動態(tài)瞬間出現(xiàn),與西王母的文靜雍容成對比,使仙境圖示呈現(xiàn)更為豐富、具有張力。
唐代詩人李商隱詩曰: 《嫦娥》一詩:“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崩锏逆隙鹁褪求蛤?。
西漢發(fā)明了渾儀等天文觀測儀器觀察到月亮表面凹凸不平類似蟾蜍,所以西漢開始才有這種說法記載。?
我們看到的月球是這個樣子的
把它的“陰影”部分提煉出現(xiàn),便有了一個雛形......
將輪廓精細化之后,就更是形象生動了。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月中之獸,兔、蟾蜍也?!被蛟S古人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幕?
于是,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生動地再現(xiàn)了月亮里的情景。
實際上,帛畫因為整體構(gòu)圖的需要,月亮與之前的圖示是左右相反的。我們也許永遠無法了解古人是如何想象月球上的畫面的。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古人在想象力以及尋找事物的“亮點”上,絲毫不比今人遜色。
▲西漢墓壁畫中的月亮
▲西漢墓壁畫(局部)
▲西漢墓壁畫(局部)
這幅帛畫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復雜,從人間到天上、地下,從現(xiàn)實到幻想,從整體看,表現(xiàn)手法多樣而協(xié)調(diào),正像用多種樂器合奏出的一首奇變而和諧的交響樂。同時,高度的裝飾風格和寫實手法相結(jié)合是這幅帛畫的一大特色。帛畫的內(nèi)容很復雜,卻能夠處理得既分布全幅,十分飽滿,又互有聯(lián)系,絲毫不覺得雜亂;既能夠突出某些主要內(nèi)容,又有主有賓,花團錦簇,不顯孤立。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繪畫藝術(shù)的最高水平。
在這些比較久遠時代的畫中亦能隱約看出古人眼中的月球亦是與如今所見相差無幾,都屬于正對著地球的一面,因而也能從這看出自古以來對于月球的背面,人類是一無所知的。
因而如今對于探測月球的背面,才會引發(fā)一系列的轟動,國人紛紛期待揭開“月球背面”的面紗。
▲新疆克孜爾石窟第34窟所見月兔
從古時流傳至今的帛畫或是壁畫都可隱隱尋找到古人對于宇宙浩瀚的無窮無盡想象,且探索天空的熱情從古至今從未息止過。
在無法航天的時代,依靠幻想亦能將月球的一面呈現(xiàn)給世人,動用了各種藝術(shù)中的元素。
▲三足烏、玉兔、蟾蜍、九尾狐等:西王母漢畫像磚
這一次,我們是要踏上這月宮的后花園了。
人們帶著希冀與無盡的期望,探索宇宙的秘密。
探月,中國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