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花熬了一個通宵,只在凌晨2點到3點之間睡了一個小時。這一夜,只為還她欠了兩個月的論文“稿債”。她自稱是“典型重度拖延癥患者”,和她一樣認為自己有“拖延癥”的大學生也不在少數(shù)。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lián)盟面向全國199所高校的大學生展開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顯示,97.12%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或偶爾有“拖延癥”。
近年來,拖延行為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頑疾”,嚴重的拖延行為不但會影響工作進程,還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影響,甚至會引發(fā)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一直以來,如何“戰(zhàn)拖”都是拖延者最關心的問題。有人說,即刻行動,就是最好的方法;有人說,先制訂一個計劃,按計劃去完成就會時時提醒自己;也有人說,為自己建立一個自我激勵機制,每次完成任務,就獎勵一下自己……這些方法雖然確實不錯,但拖延行為就像一個賊,往往在人毫無察覺時,就把時間偷走了。
只要行動,所謂的“拖延癥”自然就不復存在,道理人人懂,但為什么偏偏那么多的拖延者就是不行動?因為這些應對拖延行為的措施都把重心放在了行動上,卻忽視了對目標本身重視度的培養(yǎng)。就像過年,大家都會往家趕,一刻也不想拖延;再如結婚,日子定好了,誰也不會去拖延。為什么?仔細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大家之所以在“過年”和“結婚”上不拖延,主要是在潛意識當中,都把這兩個目標當成了大事,而這種大事,其實就是一種對儀式感的認可。遷徙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nèi)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從古至今,我們在潛意識中給自己規(guī)定了很多儀式,只有自己認可的儀式,才能把我們的有些情緒放大,從而引起重視,直至專注。也就是說,從重視度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之所以會拖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需要完成的計劃不夠重視。不難想象,如果我們對計劃秉承一種對儀式感的愛重,所謂的“拖延癥”自然就遠去了。
儀式感似乎離我們很遠,事實上它無處不在。就像作家村上春樹所說: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喝牛奶時,你特意替我擦掉嘴邊的白泡沫,是儀式;出門時,你特意把我的領帶給調(diào)整好,是儀式;走路時,你特意蹲下來幫我系好鞋帶,也是儀式。儀式感傳達的,是一種自我約定的細節(jié),它以愛和完成為基礎。表面上,它是一種目標的抵達,而實質(zhì)上,它是一種對生活的感知和預期。有了這種熱忱和期許,無異于為生命注入了無窮的活力。
儀式感是行動的最好催化劑。以前,我們可能會找各種借口一拖再拖,而有了儀式感,我們就不會允許自己再拖延,因為對儀式的完成,也是對自己的肯定。想戰(zhàn)勝拖延行為,不妨從培養(yǎng)儀式感入手,尤其對于那些重要的事情,我們可以嘗試著把它儀式化。當然,儀式感只是基本前提,行動起來,才是最有力的保證。(徐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