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3日,重慶市沙坪壩區(qū)雙碑街道勤居村社區(qū),市民在世界讀書日活動現(xiàn)場閱讀。
昨天看書到晚上12點,今早醒來,果然看到朋友圈在刷屏讀書——世界讀書日又來了,仿佛大家都很愛看書似的,只可惜它明天就走了。
在過去的一個月,我每天上班乘坐地鐵都會看書。20多分鐘,大概可以看10頁。最多的一次,車廂里有3個人看書,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只有一個,就是我。所有人都在看手機,也許他們也在閱讀,只不過不再是紙質(zhì)書罷了。但是,相當多的人拿手機的姿勢都是兩只手在屏幕上,那一定是在打游戲。
中國人的閱讀狀況正在得到改善,這應(yīng)該是一個事實。證據(jù)就是出版社的日子更好過了,電子閱讀興起了,但是紙質(zhì)書也在增長。書做得更漂亮了,讓人賞心悅目,價格也更高了,單本書訂價幾十上百都很常見,但仍然有人買。社會整體在進步,閱讀也在進步,人們大可不必悲觀。
但是,有一種趨勢仍然值得討論,那就是所謂的“聽說”。我小時候在收音機上聽過《三國演義》之類的,那些淺顯的、故事性強的,確實可以靠聽就能掌握大概。但是把柏拉圖或者康德的哲學(xué)著作制成有聲讀物,我敢保證那只適合睡前聽,可以很快入睡。
很多有聲讀物,其實并不是“全書”,而是重新制作的音頻產(chǎn)品。一本二十萬字的書,先找人看完,寫一個三到五千字的梗概,再找人讀出來。我也做過類似的工作,合作方要求,行文一定要適合口語化,適合讀,也適合聽。就這樣,我把托克維爾的著作《論美國的民主》簡化成了3000字的文章。
那些“聽書”的,很有可能聽的就是這樣的產(chǎn)品。因此,有人會說,一年可以“讀”兩百本書,其實每天只需要花半小時,就可以聽一本。這給人一種“我在學(xué)習(xí)”的錯覺,用最少的時間,“掌握”了一些經(jīng)典著作的精髓。這是經(jīng)濟學(xué)在個人生活上的絕佳應(yīng)用,花最少的時間,獲取更大的價值——至少獲得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因此,現(xiàn)在的閱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就是真正的讀書,不管是紙質(zhì)書還是電子書,一字一行,老老實實讀完;另一種就是走捷徑,去讀或者聽別人總結(jié)的書的精華、梗概、干貨。第二種閱讀變得越來越普遍,事實上它正在發(fā)展為一種新的生意,大概屬于“知識付費”領(lǐng)域。
這個生意的邏輯是這樣的:花錢,以最方便的辦法來獲取知識。這等于雇傭別人幫你讀書。你花錢,本質(zhì)上是“節(jié)約了時間”。這樣的“讀書”,其實就是一種文化消費。一個在“聽干貨”的人,是一個標準的消費者,而不是讀者。
這樣說有點讀書人的窮酸味道。但是真相確實是這樣的,真的閱讀,是你必須親自花時間,耗費自己的精力,通過文字這種媒介,去和作者進行深入的交流。這個過程沒有人能夠替代你。那些“干貨”,看起來就像是期末成績好的同學(xué)做的筆記,有可能幫你度過迫在眉睫的考試,但是對人生這漫長的“考試”來說,并沒有什么價值。你必須自己去尋找答案,自己去閱讀和消化。
越是有價值的閱讀,可能就越痛苦。那些能夠提供閱讀快感的、讀起來很順的東西,其實只是強化了你已有的知識而已。真正的閱讀,則會毀掉你的一部分自我,讓你陷入懷疑和反省,在隨后的“重建”中,你會吸收一些新的東西——那就是讀書能夠你帶來的東西,也是你自己拿生命的一部分換來的。
碎片化閱讀、聽說,或者看“干貨”,給人的其實是一種“我已經(jīng)讀書”的幻覺,而不是讀書本身。真正的深度閱讀不會那么愉快和輕松。凡是那種告訴你花錢別人幫你讀書的,不要信,那只是有文化的“騙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