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項目完整的BIM模型,構件的數量級在十萬級以上是很正常的。我們在建模過程中一般都是團隊協作,共同完成模型的創(chuàng)建。由于團隊成員的建模熟練程度、建模習慣或注意力不集中等條件不盡相同,可能每個人都會犯有不同的錯誤。然而我們在模型復查時肯定不會一個構件一個構件的檢查,這樣既費時又費力而且效果不明顯,很少有人會這么蠻干。
施工樣板
常規(guī)的模型檢查方式:在fuzor或者navisworks等漫游軟件中進行模型漫游,檢查構件是否錯位等明顯錯誤,但對于隱藏的問題我們很難從感官上發(fā)現,例如構件材質錯誤。
那么基于BIM工程算量的模型檢查方法是什么呢?BIM項目實施過程中,每到一個項目第一次給項目管理人員做工程算量時,都會遭到質疑:你這個量準不準?其實我也不知道準不準,因為模型精細度和準確度我不清楚。所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量。
目前大部分項目采用的都是Revi建模,這里我們就有必要來了解一下Revit是怎么來統(tǒng)計工程量的?流程又是什么?
第一步:搭建BIM模型
為滿足數量計算的條件,建立LOD300 的BIM模型,模型中須包含柱、梁、板、墻等基本組件。且為方便裝修工程的數量計算,亦須于建模時建立房間組件。BIM模型可提供部分數量計算所需的信息,如裝修材質(如墻面粉刷)的數量,可由房間組件所提供的信息計算(=房間周長乘以樓高)。然許多建立過程較為復雜或無法建立的組件(如鋼筋、模板),建議以參數化的方式,加入BIM模型中。
第二步:添加工項名稱與尺寸參數
為能計算各材料所使用的數量,須先于BIM模型組件中加入其包含的工項名稱,并補充未建立的實體組件的工項尺寸及參數。例如,某工程以房間組件協助計算,結構工程的工項以柱、梁、板、墻等組件協助計算,裝修工程的工項以房間組件及門窗組件協助計算,各工項所需的信息應分別加入至對應的組件中,以利數量計算。且在增加參數的過程中,由于Revit 無法定義較為復雜的單位(如KG/M),故可將復雜單位的參數以「數值」型態(tài)儲存,再于其域名中加注單位。
第三步:建立明細表并篩選組件
Revit 中啟動明細表功能,并根據擬計算的工項進行篩選,歸類包含該工項的組件。同樣的,并非所有字段皆可被設定為篩選條件,在某項目字段無法被篩選的情況下,可能造成該項目無法計算。且在計算過程中,由于【Revit軟件】本身的限制,柱、梁、板、墻、房間等組件的明細表需要分開建置。因此,同一材料亦須于不同明細表中分別計算,再自行手動匯整。
第四步:建立數量計算公式
明細表中加入計算的公式,計算該工項的數量。此步驟將會遇到于Revit 中設定數量計算公式,對于自定義公式的單位有所限制,亦即,在定義計算公式前需要設定該項公式的單位,且所有參數計算完畢后的單位須與原先設定的單位相符。然數量計算的公式常常很繁瑣,而Revit 本身可設定的單位不多,對于部分公式并無法直接進行計算,常須以其他方式表述。
不可否認的是BIM技術在建筑行業(yè)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國內BIM技術的應用實踐已從單個環(huán)節(jié)、單個階段逐漸向全產業(yè)鏈、全生命周期、全參與單位協同的方向快速發(fā)展,BIM越來越成為建筑企業(yè)及從業(yè)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