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四川眉州眉山一戶人家降生了一個男嬰。那是一戶較為盈實的小康之家,男嬰的父母皆是讀書人,只是男的耽于云游四方,直到二十七歲時才開始發(fā)奮圖強,力圖考取功名,最后居然成為一代名士,位列唐宋八大家。這男的名為蘇洵,號老泉。蘇洵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長子取名軾,“軾”是車子前部的扶手,顛簸時供人抓扶,不醒目卻不可或缺。次子取名轍,“轍”是車輪壓出的痕跡,車行轍上安全無虞。
蘇軾蘇轍兩兄弟從小在眉山長大,幼年時由母親教導讀書,后來上私塾,兩兄弟從小聰慧過人,但是身體都不大強壯,尤其弟弟蘇轍,從小常患肺疾。蘇軾的幼年生活應該是比較舒心幸福的,主要因為家庭比較富裕。以星相學來說,蘇軾降生自天蝎宮之下,這代表顛沛流離,似乎預示了蘇軾一生的坎坷。蘇氏兄弟性格各異,哥哥性情直率跳脫,弟弟則沉穩(wěn)老練,兩兄弟后來一直都有著很深厚地兄弟感情,蘇軾在給好友李常的一首詩里曾說“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子由是蘇轍的表字。
(公元1056年),父子三人結伴赴京參加科考。蘇軾兩年前娶了王弗為妻,次年蘇轍也娶妻,這是大戶人家慣常的做法,赴京趕考之前,先行娶妻生子。父子三人最終全部中舉,其中蘇軾在三百八十八人中名列第二,躋身全國第一流學者之列,名動天下。殿試時,兩兄弟深的皇帝賞識,據說仁宗皇帝曾高興地對內宮說,他為子孫找到了兩個宰相。
蘇東坡應試的文章叫做《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說,堯治理天下時,皋陶是法官,有一次他要處死一些犯罪之人,皋陶在朝堂上堅持應該殺了他們,但堯卻堅持要寬宥這些人。所以天下人畏懼皋陶的執(zhí)法過于嚴苛,而擁護堯的用刑之寬。“當時的考官梅堯臣閱卷時,對這個典故出處卻毫無印象。后來歐陽修問蘇東坡這段出于何典,蘇東坡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里。歐陽修查閱后仍然找不到,又問。蘇東坡說:”曹操滅袁紹后,把袁紹之子袁熙的妻子甄宓賜給了兒子曹丕??兹谠u價說,就像周武王滅亡了商紂王以后,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旦。曹操大驚,問這出于何典,孔融回答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修聽了以后,恍然大悟。后來歐陽修評價蘇東坡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正在此時,忽然傳來消息,蘇洵發(fā)妻,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于是父子三人匆匆返回四川眉州家鄉(xiāng),安葬親人,然后依例居喪守禮一年又三個月,守喪期滿后,蘇氏舉家離開眉州遷居京都。
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蘇軾受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蘇洵受任校書郎,工作是為本朝皇帝寫傳記。蘇轍辭謝外職不就,在京師陪伴老父。蘇軾在鳳翔任職期間似乎并不很開心,主要是因為想家。在此他認識了兩個朋友,一個是鳳翔太守的公子陳慥,另一個是湖北境內某縣太守章惇。一次蘇軾與章惇旅游途中,路遇一深澗,其上架設窄木板。章惇提出到對面峭壁上題字,蘇軾不肯,章惇獨自走過深澗,抓一條繩索垂下懸崖,題“蘇軾章惇游此”,然后若無其事返回。蘇軾嘆曰“終有一天你會殺人的?!闭聬@問為何,蘇軾說:“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別人的性命。
仁宗嘉佑九年(公元1064年),蘇軾舉家回京,受任史館官員,想來以蘇軾性情,必然借此機會廣覽珍本典籍。次年五月,蘇軾發(fā)妻王弗病亡,再次年老父蘇洵病逝。蘇軾蘇轍昆仲把父親和蘇軾妻子靈柩運回四川眉州故里,在祖塋安葬。神宗熙寧元年七月(公元1068年),居喪期滿,蘇軾續(xù)弦,娶得亡妻王弗的堂妹王潤之。臘月,蘇氏兄弟攜眷返回京都,此后再也沒有返回過鄉(xiāng)里。
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神宗皇帝啟用王安石變法,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史稱熙寧變法。后世有人說熙寧變法是因為北宋財政緊張,疲態(tài)頻現,所以銳意進取地神宗皇帝力圖革新除弊,富國強兵。至于國家地財政問題,據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宋與夏、遼、金等草原強國訂約屈辱和約,賠付地大量財帛造成的。但是據有的史家記載北宋神宗年間,這些和約總共需要每年支付財帛大致十萬緡至二十五萬緡,而當時北宋的年財政收入卻達6000萬緡,甚至上億。如果這些數字屬實地話,那么和約支付的財帛根本不會對政府財政支出有太大地影響。
王安石變法于神宗是最大之事,于北宋也事之甚巨,甚至于中國也影響深遠。這變法在當時就爭議極大,后世遂成水火,評價兩極。近代之前,中國史家大多對王安石變法持負面評價,近代梁啟超高度評價王安石,造成相當影響。但總的來說,關于這段歷史始終存在爭議,直到今天,學術界還未有定論。所以關于王安石變法我們暫且放在一邊,單說因變法產生的變法派和反對派兩派的演變,以及其后對蘇軾的影響吧。
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軾在反對派幾乎全部被罷黜、外放、貶降、辭職的情況下,三次上書神宗,其中最著名的是《上神宗皇帝書》?!渡仙褡诨实蹠吠耆珱]有后來淹沒了北宋的黨爭偏見,可說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理性客觀、文采熾密。蘇軾說:“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而已?!标P于這篇上書讀來令人嘆為觀止,很希望有人能夠單辟一篇來詳述。在此單舉一例,蘇軾反對不分區(qū)域一刀切的推行雇役法,他認為中國地大,各處不同,將江浙發(fā)達地區(qū)適用的雇役法推行至全國是行不通的,何況有些地區(qū)的“錢荒”問題還沒有解決,雇役法等于用錢買役,這又會加劇這些地區(qū)地“錢荒“。另外,雇役法沒有規(guī)定役人逃亡的處理辦法,倘若百姓出了錢出,而實際上官府并沒有人應役,那官府必然得另找人服役,畢竟差役事宜無法耽誤,于是百姓就變成又出錢又得服役,最后會使新法的本意——用付錢地方式,把老百姓從繁重地差役里解放出來——背道而馳了。后來北宋賦役情況果不然如蘇軾所料。
當時的朝堂之上,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所以變法派可說權勢熏天。王安石甚至一番整飭,連御史臺都為之一空——十幾名上書反對變法的御史被罷免外放,朝中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全部離開了權利中心,基本情況就是誰表示反對,誰就是下一個。在這種情況下,蘇軾明知結果,但仍然上書對變法提出異議。于是變法派彈劾蘇氏兄弟濫用官船牟利。神宗曾對司馬光說:“蘇軾似乎人品欠佳,你對他的評價過高了。”司馬光回答:“我對蘇軾知之較深,那是王安石煽動親戚控告他而已,再者就算蘇軾不完美,他也比隱秘母喪不報的畜生李定好得多?!边@一年,蘇軾被任命為杭州通判,攜眷離開京都。
此后七八年,蘇軾就一直生活在杭州,那是蘇軾一生最快樂的時間。杭州也就像是蘇軾的第二故鄉(xiāng),以至于很多人誤以為蘇軾就生養(yǎng)在杭州,甚至杭州人也這么認為。林語堂說你對杭州人指出蘇軾是四川人,杭州人會不高興的。杭州西湖是天下美景之最,而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笔枪J的關于西湖最好的詩句。蘇軾熱愛美景,政治抱負遇挫,滿眼凄涼荒誕,他就盡量逃向大自然,他的游歷遍及杭州周邊,喜歡西湖上的游樂,也喜歡闃然一人入深山竹林,問寺院借一把躺椅,脫掉衣服,裸背赤膊在躺椅上睡覺。他相交的人極雜,官員、文人、高僧、名妓各色人等。其中就有很多傳說的和尚佛印。宋代的酒筵公務不禁與歌伎相往還,名士為名妓寫詩相贈也是平常事,不但歐陽修、韓琦有過,范仲淹、司馬光有過,就是岳飛也曾在一次酒宴上寫詩贈予歌伎。
人說蘇軾天真直爽,他快樂時真快樂,不快樂時也難做快樂狀,有話就會直言,有感就會直述,這個脾氣給他惹了很多麻煩。他見農民吃竹筍,就寫詩說竹筍好吃,但沒有咸味,因為“邇來三月食無鹽”,朝廷的專賣食鹽扼殺了鹽業(yè)。他寫征調的民工為了運鹽船挖運河“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彼麑憽班涤嗯c子久離群,耳冷心灰百不聞?!彼浪脑姾芸鞎鞯骄?,但他毫不在乎。蘇軾最好的詩詞里,有很多是寫弟弟子由的,例如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蹦蔷褪撬诿苤輹r,中秋節(jié)想念弟弟時的作品,是公認最好的中秋詞。
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任期屆滿的蘇軾呈請調往山東,因為他弟弟正在山東濟州任職。他所請照準,升任密州太守。密州是個窮縣,比杭州相差甚遠。蘇軾發(fā)現很多孩童死于道邊的尸體。幾年之后,他在一封信里曾提及他救了三四十個饑餓的孤兒,在自己家撫養(yǎng)。當時由于官員的薪俸減低,蘇軾自己也不寬裕,他在《杞菊賦》里說“家日益貧,衣食之俸,殆不如昔”……“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边@一段時間,蘇軾難過而沮喪,并且越發(fā)喜愛陶淵明的詩句。在密州時,蘇軾在治所諸城西北墻上做“超然臺”一座,而后《超然臺記》成千古名篇。
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底,蘇軾改派陜西河中府任職,而到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二月,這一任命被取消,他被改任為徐州太守。徐州古稱彭城,項羽曾在此建都,這里從古至今都是軍事要沖,抗日時的徐州會戰(zhàn),解放時的淮海戰(zhàn)役,都以此地為中心。另外徐州與水泊梁山的原型梁山縣也近在咫尺。蘇軾到了徐州的第一件事卻是抗洪,黃河在徐州以北五十里處決堤,洪水淹沒了幾百里,到達徐州城邊。蘇軾奮不顧身,幾十天不回家過夜,親自參與加強城基增高城防,終于洪水在圍困徐州城四十多天后退去。百姓歡天喜地,但蘇軾卻憂慮徐州預防洪災的薄弱,他上書朝廷要求撥款,重建石頭城墻。但表奏石沉大海,于是蘇軾修改計劃,建議改建木材防堤。蘇軾在建設這道堤壩的同時,在堤壩上修建了一座樓,名喚“黃樓”,蘇軾請?zhí)K轍做《黃樓賦》一首,親自手書刻為碑文,以作紀念,后來蘇軾流放,所有帶蘇軾名字的石碑奉命毀去,當地太守只將石碑沉于護城河。十年之后,一個新到任的太守名叫苗仲先,暗中令人拓了幾千份碑文文稿,然后宣布說禁止蘇軾碑文的法令尚在,當眾毀掉黃樓賦石碑,于是他所拓碑文即成孤本,大賺一筆。
神宗元豐二年(公元前1079年)三月,蘇軾調任江蘇湖州,到任后上表謝恩,其中說“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辈畈欢嗑褪沁@句話,為蘇軾帶了很大的麻煩。六月份,一個御史彈劾蘇軾藐視朝廷,隨后舒覃、李定等陸續(xù)從蘇軾其他的詩文里挑揀出認為他藐視朝廷的語句。李定派人去湖州,免去蘇軾官職,押解入京。太守官衙和蘇軾家中都慌作一團,沒有人知道蘇軾被控告的罪名是輕是重。據說官差允許蘇軾回家與家人道別,蘇軾后來記載,說他回家后家里人正在大哭,所以他就給家人講了一個故事,說是宋真宗年間,皇帝召大儒楊樸入朝為官,楊樸雖然不愿意卻也只能奉召進京。皇帝見了楊樸問,你會作詩嗎?楊樸回答我不會?;实塾謫枺桥笥呀o你送行時候的詩都沒有嗎?楊樸回答說沒有,只有拙荊作了一首。皇帝說可以告訴我嗎?楊樸就念:更休落魄貪杯酒,亦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進宮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引得蘇夫人不由破涕而笑。
蘇軾于八月中旬到達京師被送進御史臺囚禁審問,期間他與兒子邁約定好,每天飯食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壞消息就送魚。結果有一次邁去別處借錢,把送飯的事情托付給一個朋友,忘了囑咐暗號,這朋友送了熏魚去,蘇軾大驚,心想既然已經兇多吉少,就和獄吏商量給弟弟蘇轍留句話,遂寫了兩首訣別詩,措辭悲慘,將十數口家人托付給弟弟,說到自己做孤魂野鬼的悲傷,還說愿意世世與弟弟蘇轍為手足,又細心表示了皇恩浩蕩,并無怨言,只是無法圖報。獄卒把詩拿給蘇轍看,蘇轍伏案而泣。后來獄卒收走詩書,到蘇軾開釋后還給了蘇軾。這兩首詩其實到過神宗皇帝手中,皇帝看了,十分感動。
檢舉揭發(fā)蘇軾的人很多,除了一般經常提到的舒亶、李定、王珪等人之外,還有一個不大被人提起的人物——沈括。沈括是中國古代史上比較難得的科學家,他與蘇軾曾是好朋友,他檢舉的正是蘇軾手錄給他做紀念的近作。歷史實在不知道有多少面?其實想想也對,我們多半連自己身邊的人都搞不清楚,遑論一個千年之前的人物呢?另外關于審問,據余秋雨的《蘇東坡的突圍》里說,對蘇軾的審問是采取拷打的方式,據說一個曾經關在與蘇軾一墻之隔的官員——蘇頌作詩說: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但是這一點實在沒有太多證據證明。而且李定曾經向神宗稟報蘇軾已經招認時,神宗曾疑心是否用刑的屈打成招,而李定表示否認了。但是這種審問肯定是摧毀人格的過程,案卷記錄上經常出現“逐次隱諱,不說情實,再勘方招?!蹦鞘侨绾慰蹦??勘出來的招認就是事實嗎?那就要打上問號了。
蘇軾案件在審訊過程中,有一百多首詩在審訊中呈閱,蘇軾在大部分指控上,都坦白承認在詩中批判新政。審訊過程中,蘇軾對他的這一百多首詩逐以進行解釋,從某種角度來說,正因為有了這次審訊,讓后世得見作者本人對好多文字的闡釋分析,反而為后世留下一筆文化財富。到十一月二十九日,圣諭裁決,蘇軾貶往黃州,官位降低,充任團練副使,不得離開縣境。這個判決讓舒亶、李定大失所望,他們本來不遺余力要致蘇軾于死地的。
數年后蘇軾曾經告訴過朋友一件奇事,說是一天晚上,他正要睡覺,忽然進來一個人,往地上扔個小箱子做枕頭,倒頭便睡,他以為是囚犯,也不去管他。睡到四更時分,這人把他搖醒,對他說恭喜,他問什么意思,這人說安心睡,別發(fā)愁。說完就神秘走了。蘇軾說他后來知道,舒亶等人想勸皇帝殺了他,但是神宗無意處死蘇軾,所以暗中派一太監(jiān)到監(jiān)獄里觀察蘇軾。這太監(jiān)回宮后報告神宗說,蘇軾睡得很沉很安穩(wěn)。神宗就對侍臣說“我知道蘇軾于心無愧!”
審訊過程中,司馬光、王安石、太皇太后等人都曾出言相救,不過更多的應該是默不作聲地。蘇東坡到黃州以后,曾給李端書地信里說“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
“烏臺詩案”于蘇軾一生之大事,是蘇軾一生的分水嶺?!盀跖_“這個名字的解釋是,當時御史臺有很多巨大的榕樹,樹上烏鴉筑巢甚多,所以人們就稱御史臺為“烏臺”。但在我看來,這又是中國文人不吐臟字罵人的手法,烏者黑也,所謂烏臺不是指喻御史臺烏黑一片嗎?而且其中又暗喻御史們是烏鴉群起,聒噪一片,這實在是中國文人高明的罵人手段?!盀跖_詩案”牽連眾多,包括駙馬王詵在內得三十九人遭到貶嫡和處罰。據說蘇軾出獄后,恍若隔世,當天就賦詩兩首,其中一首說: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這少年雞是一典,說唐代賈昌年老時告訴別人,他少年時因為斗雞曾獲得天子喜愛。蘇軾用這一典指朝廷當政的那批官員是小人。據說寫完以后蘇軾擲筆笑道:“吾真無可救藥也!”
黃州是長江邊上一個窮苦的小鎮(zhèn),蘇軾正是在這里變成了蘇東坡。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蘇軾真的開始務農。當時他生活拮據,請朋友馬正卿幫助問郡中申請數十畝土地,開采種植,那片田地位于東坡,從此蘇軾開始自號“東坡居士”,并以此號享譽天下。蘇東坡在坡頂建房五間,取名“雪堂”,并且留下了一篇傳世經典《雪堂記》。蘇東坡甚愛建筑,他似乎決心為自己建筑一個舒適的家,所以修水壩、建魚塘、打井、移栽樹苗、務農種菜,越來越像他喜歡的陶淵明。很多朋友都來看他,他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其中有宋朝大山水畫家米芾,還有他的老朋友陳慥。但是肯定曾經有過一點時間,昔日的親友朋友曾經視蘇東坡如瘟神。因為蘇東坡在寫給
陳慥字季常,此人一生無什出眾,卻因為蘇東坡的一個玩笑而名垂千古。陳慥家庭富裕,好佛學,生活舒服自在,廣納妻妾,而且為人好客好宴飲,但是他卻因有一個彪悍的發(fā)妻而懼內。這位發(fā)妻姓柳,經常在陳慥宴飲賓客時,隔墻使棍棒敲擊,讓陳慥和客人好不尷尬。所以蘇東坡就做了一首詩開這個朋友的玩笑,詩云: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無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詩中“龍丘居士“是陳慥的號。河東指黃河以東山西一帶,這里古稱”河東“,魏晉至隋唐是柳氏的郡望之地,郡望指某一地域的名門大族?!豹{子吼“源自佛教,意指佛祖在面對眾生講法的時候,如獅子大吼一般,無所畏懼。蘇東坡這首詩名垂千古,今天的中文里”河東獅吼“就被用來比喻婦人兇悍,大吵大鬧,同時借以玩笑懼內的男人。蘇東坡一生詩詞,非常善于用典,而他自己亦為中國文學留下了無數典故。
蘇東坡善于享受生活,也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美。他發(fā)現黃州的豬肉很便宜,“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所以他就發(fā)明了一種燉煮豬肉的方法,這可能就是”東坡肉“的來歷。蘇東坡還發(fā)明了做魚的方法,發(fā)明了一種青菜湯,叫做”東坡湯“。就這樣,蘇東坡在這個貶嫡之地,過著他貧窮而快樂的田園生活。蘇東坡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后來他被貶至海南島,無醫(yī)無藥,他給朋友寫的信里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于醫(y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蘇東坡的妾朝云生了個兒子,蘇東坡為此寫詩一首“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span>
蘇東坡頗有現代人道主義之精神,他雖然自己耽于田園樂趣,卻并沒有不管世事。他從本地一個讀書人口中聽到當地的殺嬰惡俗,便立即給本地太守寫了一封信。他說聽聞當地人一般最多只養(yǎng)二男一女,如果多生了就將新生兒在水盆里溺死。去年一個妻子生了四胞胎,無法忍受這種痛苦,“母子皆斃”。他請?zhí)亍埃ㄏ虬傩眨└嬉苑?,諭以禍福,約以必行”……“若以律行遣數人,此風便革?!碧K東坡不僅關心當地太守的施政,自己也身體力行,成立了一個救兒會,納捐錢物,使人走鄉(xiāng)串戶,調查孕婦,她們如應允養(yǎng)育嬰兒,則贈以金錢、食物、衣裳。
此時的蘇東坡已隱隱為宋代中國之文壇領袖,其一言一行都有太多人關注,引出謠言甚多。有一次他在江上小舟中喝酒,性起唱詞一首,其中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庇谑蔷蛡鞒鲋{言說他逃跑了,把當地太守嚇了一跳。另一次蘇東坡因患風濕,數月沒有出門,于是有謠言說他死了,連皇帝都聽說了,皇帝問了他的一個親戚,這親戚說他也聽說了但不知真假。據說當時皇帝正要吃午飯,卻沒了胃口,嘆曰“難得再有此等人才。
蘇東坡在黃州寫出了他最有名的四篇作品,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雄渾蒼涼、大氣磅礴,膾炙人口至今不息,可謂“古今絕唱”。
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神宗皇帝親書圣旨一道,將蘇東坡調往河南汝州(今天的臨汝鎮(zhèn))。離開黃州時官方、好友紛紛設宴餞行,蘇東坡其人只要有人求字求詩基本來者不拒。宴席上一個名叫李琪的歌伎請求蘇東坡在她的披肩上題詩,就是這件事讓這名歌伎在歷史上居然留下了名字。蘇東坡毫不推辭,立刻提筆寫下兩句“東坡四年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比缓笸9P,繼續(xù)吃飯談笑,直到李琪上前請求他把詩寫完,蘇東坡就又拿起筆一揮而就: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中國詩韻律嚴格,文字精煉,用典需極高的技巧。林語堂說不知為何,蘇詩用韻用典總是能夠貼切自然。杜工部就是杜甫,杜甫之母名海棠,為避母名之諱,杜甫雖然寓居海棠頗負盛名的川西多年,卻從來沒有寫過關于海棠的詩句。此詩小巧輕靈,對李琪的恭維恰到好處,也使這名歌伎之名得以永垂不朽。
蘇東坡離開黃州后,沿長江順江而下,由于路途勞頓,幼子不幸夭折。蘇東坡上書朝廷,請皇帝念在幼子夭折,且路費已盡的情況下,允許他先在常州居住,但久久不見朝廷答復。第二年三月五日,神宗皇帝駕崩,太后攝政,次日頒下圣旨,允許蘇東坡在太湖邊居住。
神宗皇帝是宋朝比較有雄心的皇帝,他的所作所為無外乎加強集權、增加財政、整飭吏治、富國強兵。神宗曾準備改變年年用錢買太平的現狀,主動地西夏用兵,但慘遭失敗。神宗皇帝還有一些乃父之風,雖然他縱容變法派對反對派的打擊,但是他沒有允許過份的迫害,很多老臣雖然被貶嫡流放,但無性命之虞,且生活基本算自由。這一點比之后來的宋朝黨爭好了太多。黨爭之禍是中國政治的頑疾,歷史上看,當以明朝最甚。
接下來的蘇東坡就像是坐了火箭一般。十月十五日到達登州,五天后應召入京,十二月半到達京都,任禮部侍郎。半個月后,升任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任中書舍人。不久又再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草擬詔書。有宋一代,翰林知制誥是三品,往往是擔任宰相的前一步,宰相是二品。在此期間蘇東坡草擬了大致八百道圣旨,現幾乎全部留存。蘇東坡去世后,有繼任者自負文采,就問侍奉過蘇東坡的老仆,他比蘇東坡如何?老仆說蘇東坡寫的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此時的朝堂已經不是當年的朝堂了,蘇東坡草擬的那八百道詔書,肯定有一些是貶嫡變法派官員的,據我們所知道貶嫡李定、呂惠卿的圣旨是出自蘇東坡的手筆。宣太后臨朝攝政,拜司馬光為相,新法被盡數廢除,變法派官員如章惇、蔡確、韓縝被盡數貶嫡,其中有名的是“車蓋亭詩案”牽連之人甚多,朋黨之勢初現。蘇東坡在朝堂上既不得新黨的喜歡,也不得舊黨的喜歡,因為他就自己的看法直抒己見。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他也反對司馬光又一股腦的廢除所有新法,他反對恢復征兵制,他也反對朝廷對青苗法的曖昧態(tài)度。他提醒太后廣開言路,激揚清議。他主張完全廢除青苗法,對貧民豁免之前的青苗債務。他提議廢除科舉考試的免試法,廢除皇家、兵部、禮部及地方的舉薦免試特權。蘇東坡的做派為新舊黨共同所不容,他自己也極其厭倦朋黨之爭,反復上表懇請,終于朝廷應允所請,任為龍圖閣學士出任杭州太守,領軍浙西。
元佑四年(公元前1089年)七月,蘇東坡又回到了杭州。這一次他是杭州的最高軍政首長??偟膩碚f,蘇東坡在杭州期間“不干正事”。他認為杭州50萬人口,沒有官方醫(yī)館不行,所以建立了一所名叫“安樂坊”的公立醫(yī)院,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醫(yī)院了。他疏浚運河,解決了過去一只船要好幾天才能走出城的問題,解決了運河上的混亂局面。他把毛竹的輸水管道更換為陶制的,大大提高了輸水管道的壽命,降低了維護難度。,解決了城中人民吃水的問題。他清理西湖野草,興建蘇提,并采用農人包干湖面的方式避免野草的再度滋生,全面治理了西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他預測收成不佳,未雨綢繆,妥善運用常平倉制,穩(wěn)定米價。所有這些事,不管是他的前任還是與他同期為官的其他人,都無人有興趣,為何?因為這些事于民有利,于官卻無利。他所做的很多事,最后也都成了被人彈劾的理由。今天即使最喜歡蘇東坡的人,也說他不是宰相之才,有人說他政治上過于天真,而他也的確不會為官。林語堂也并未說他是好官,他只稱他是“百姓之友”。
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到元佑九年(公元1094年),蘇東坡歷任翰林學士、穎州太守、揚州太守、兵部侍郎、禮部侍郎等等,期間他癡心不改,不為賑濟災民,就是為民請命,他不停的說,反復的請,以至于朝中大人都對他非常厭煩。
哲宗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攝政的宣太后去世,哲宗親政,新法全面恢復,舊法全面廢除,蘇東坡的老朋友章惇官拜相位,新一輪黨派傾軋拉開了序幕。罷黜、監(jiān)禁、貶嫡的圣旨如密雨一般。新皇帝不滿元祐黨人唯宣太后馬首是瞻,元豐黨人則要報復元祐期間所受的迫害,于是這新一輪的黨爭比之前的更劇烈、更黑暗也更無恥,筆墨難書。從某種角度來說,北宋黨爭起于1069年的王安石變法,到了1094年,所有關于政治理念、國家大事的爭論都已經完全蛻變?yōu)辄h派傾軋,其間的分別是,前者是對事不對人,后者是對人不對事。朝廷為了處置元佑黨人,成立了一個專門的機構,此機構將相關文檔資料一一甄別,詳細調查,分類檔案一百五十二卷,先后懲處官吏八百三十人。十數年后,徽宗年間蔡京建立元佑黨人碑,是此一輪迫害的高峰。在此狀況下,蘇氏兄弟在所難免,蘇東坡貶嫡嶺南,即刻啟程。蘇東坡一路向南,途中接連收到三道削官詔書,到了鄱陽湖時,他已經不夠資格乘坐官船了,險些被趕下船去步行途徙。
哲宗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二日,蘇東坡抵達惠州。
據說蘇東坡寫了兩首關于惠州生活的詩,描寫酣美的午覺和屋后寺院的鐘聲,詩句傳回京都被章惇看到,他說“哦,原來蘇軾過得這么舒服!”于是新的貶嫡命令下發(fā)了。這一次是瞻洲——海南島。有宋一代,發(fā)配嶺南已經是比較重的懲處,而流放瞻洲則幾乎與死刑無異。此時的蘇東坡一貧如洗,他寫信給廣州太守,求他幫忙請稅吏將朝廷三年來欠他的一百五十絹的薪俸發(fā)還給他,只是沒有記載他是否如愿。蘇東坡到達雷州時,他的弟弟蘇轍也剛好在雷州貶嫡之地,兄弟相見,不勝嘆息。當時所有對元祐黨人表示善意的官員幾乎最后都遭到彈劾,雷州太守仰慕蘇氏兄弟,對二人盛大接待,送酒食,結果第二年就遭到彈劾調離任所。廣州太守采取蘇東坡的建議設立醫(yī)館,也遭到彈劾而調離。
哲宗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六月,蘇氏兄弟分手,蘇東坡踏上了他的流放地瞻洲。當時的海南島在中國人看來還屬于未開化的地域,蘇東坡說:“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爾?!别埵侨绱耍⑷匀徊豢戏胚^,官員董必受命前來調查受貶嫡大臣的情形,他指控蘇轍強占民房,雷州太守厚待罪臣。蘇東坡嫡居官舍,太守張中頗為優(yōu)待。于是蘇轍被貶往惠州,雷州太守撤職。蘇東坡被趕出官舍,張中被革職。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去世,享年二十四歲。哲宗在中國歷史上的評價尚好,主要是因為第一近代以后王安石變法因為梁啟超的努力趨向正面,所以既然哲宗全面恢復新法,那自然也是好的。二是宋哲宗對西夏用兵頗有建樹,是有宋一代比較少見的,對異族戰(zhàn)爭的勝利。但是關于這位年輕帝王的去世有記載說他是縱欲而亡,而且這種說法倒也不見得就是空穴來風。但不管怎么說,這時蘇東坡卻暫時交了好運。新皇太后攝政,赦免全部元祐老臣。新的皇太后攝政時間并不長,還不到一年,但是這就已經夠了。蘇東坡得以離開那個海島,回到中原了。
給蘇東坡的詔命最初是允許回到雷州半島,一個月后又命令他去住永州,但很快命令就又變了,這一次說他可以隨意居住了。蘇東坡自然決定去太湖邊的常州居住,他在那里有地有房子。蘇東坡這一次真的放下心來,等著搭上去福建的大船,走了一條漫長的路,他去了廣州、金陵、靖江,所到之處都有人設宴,他也看望了很多朋友。在靖江,章惇的兒子章援給蘇東坡一封信,這時的章惇也已經被貶嫡流放,恰恰是他曾經流放蘇東坡的地方,惠州。章援在信里說如果蘇東坡有望輔佐君王,希望蘇東坡能放他父親一馬。蘇東坡回信說,放心吧,過去的事還提他干什么,至于皇上啟用我,你可能是被謠言誤導了,我現在能回來已經是有幸了,何況現在病重,生死都難說。
六月十五日,蘇東坡回到常州,據說很多老百姓都來歡迎他。一個月后,他病情惡化,七月二十八日,蘇東坡離開人世,享年六十四歲。
附錄一:與蘇東坡有關的成語
雪泥雞爪、河東獅吼、胸有成竹、出人頭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水落石出、明日黃花、堅忍不拔、海屋籌添、滄海一粟
附錄二:蘇東坡小故事
1.蘇東坡小時候,他的母親教他讀《后漢書·范滂》,小東坡問母親:“母親,如果我長大后做了范滂這樣的人,您愿不愿意?“他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2.蘇東坡和那個時代的人都一樣,信鬼事神,但是卻不迷信。說在鳳翔回京師時,經過白華山,侍從中一人忽然中邪,自行脫衣,脫了個精光,大家都說是觸怒山神了。蘇東坡走進山神廟與山神理論了一番,完后剛離開廟宇,一陣狂風飛沙走石撲面而來,有人建議回山神廟求饒,蘇東坡說:“我命由天帝掌握,山神一定要發(fā)怒,只好由著他去。我照舊往前走,山神能奈我何?”后來風漸漸小了,侍從也恢復了正常。
3.蘇東坡相信他前生曾住在杭州,有一次他去壽星院,一進門就覺得景物很熟悉,他告訴同行者走九十二級臺階到向懺堂,結果證明所言不假,他還能把寺院后面的建筑、庭院、樹木、山石向同行人一一描述。
4.黃州之后,蘇東坡奉召出任徐州太守,過南京時候去看了王安石。蘇東坡直言王安石不該發(fā)動戰(zhàn)事。王安石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弗焉。人非如此不可?!疤K東坡說:”今之君子,爭減半年磨勘,便不惜殺人?!巴醢彩Χ徽Z。
5.司馬光去世那天,正好是神宗靈位送入太廟的齋戒之日,全體官員尊禮在太廟參加盛大肅穆樂聲悠揚的典禮。結束后,蘇東坡率翰林及中書去相國府吊唁司馬光,但是程頤不同意,他說《論語》有云:“子于日哭,則不歌。“剛才大家聽過音樂,不能去吊喪哭泣。蘇東坡立即回答道:”《論語》上并沒有說歌則不哭。“
6.蘇東坡做翰林時,有人極崇拜他,這人勤于搜求蘇東坡的字,即便是一個便條,只要蘇東坡的秘書拿給這個人,這人就給秘書十斤羊肉。有一天,秘書對友人的口信請?zhí)K東坡答復,蘇東坡于是口頭回復。過了一會秘書又來請求,蘇東坡說:“我不是應該告訴你了嗎?“秘書說:”那人需要一個書面的答復?!疤K東坡說:”告訴你的那位朋友,今天禁屠。“
7.當時有很多人都搜集蘇東坡的字,他的幾個朋友也熱心搜集,一天晚上,幾個朋友在他家翻箱倒柜,找到了一副字跡依稀可讀的《黃泥坂詞》。朋友張耒謄抄了一遍,給蘇東坡,原件自己則拿走了。幾天后,駙馬王詵來信說,最近剛買了你的兩幅字,你要是有字畫的近作記得留給我,別再浪費我的錢了。“
8.蘇東坡再杭州時,一年輕商人因債務受審,這年輕人說,家里開了扇子店,今春多雨水,扇子賣不出去,所以才沒有錢還債。蘇東坡讓那年輕人拿來二十把素絹團扇,拿起筆往上寫字畫畫,半個時辰畫完,告訴年輕人:“拿去還債吧。”年輕人喜出望外,大賺了一筆。
9.有一次,官家拿住一個鄉(xiāng)間赴京趕考的書生,帶著兩大件行李,上面寫著交給京都蘇侍郎子由,落款是蘇東坡,這分明假冒欺詐。蘇東坡問他行李里面是什么?這書生回答鄉(xiāng)人送的兩百匹綢子,算是湊的盤纏,因為知道路上稅吏會抽稅,等道京師恐怕只剩一半,所以想借蘇氏兄弟的威名。并請?zhí)K東坡恕罪,下次不敢了。蘇東坡微微一笑,親自寫了一封短信,再給行李上寫上收信人和發(fā)信人,交給了書生。給書生說,這回就放心去吧,明年考中,別忘了我。最后這個書生真的高中了。
10.蘇東坡在京師時,穩(wěn)居文學領袖,引得士人學者爭相模仿他得穿著,那是蘇東坡戴過一定特別得帽子,人們稱為“子瞻帽”,文人學者都學蘇東坡戴這種帽子。有一次蘇東坡陪皇帝看戲,戲上的丑角說:“你們這些詩人都不及我這個詩人?”臺上眾人問為何,丑角說:“你沒看到我戴得帽子嗎?”皇帝微微一笑,回視蘇東坡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