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然玉
如今“啃老”被網(wǎng)友細分出了一種類別——“陪伴式啃老”,指子女表面上看是在老人身邊生活,似乎能更多地照顧老人,實際上自己的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近日,一項調(diào)查顯示,77.3%受訪者身邊有“陪伴式啃老”現(xiàn)象,63.4%的受訪者認為以陪伴為借口依賴老人生活是不孝。解決老人缺乏精神寄托的問題,70.5%的受訪者建議子女幫父母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
“陪伴式啃老”話題一經(jīng)拋出,便迅速成為熱門議題。從本質(zhì)上說,這個概念仍是典型的基于第三方視角的歸納和定義,置身其中的當事人,想必很難有明顯的直觀體驗。在自家人看來,所謂陪伴就是生活在一起,所謂“啃老”也只是一種親情連結(jié)而已?!芭惆槭娇欣稀?,是盡孝還是“啃老”?事實上,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客觀題,其更多取決于親歷者的主觀感受。
有些老人樂得子女在身邊,也愿意給予其經(jīng)濟支持,那么也就根本談不上“啃老”了;而另一些則老人被迫、被動地為一起生活的子女衣食住行買單,那么就是另一回事了。兩代人住一起的家庭模式,經(jīng)濟支出由哪一方承擔,取決于各自的經(jīng)濟能力、支付意愿和消費習慣等。但凡自家沒有意見,外人便無權(quán)指指點點。
當我們動輒以批判的姿態(tài)談論“陪伴式啃老”時,其實應該首先弄清楚的是,我們到底在談論些什么、批判些什么?如果將所有子女和父母同住、父母支付日常開銷的情況都稱作“陪伴式啃老”,那么顯然是有失偏頗的。“陪伴式啃老”,陪伴不是問題,“啃老”才是問題——子女過度占用、壓榨父母的金錢,是為“啃老”。而很顯然,時下熱議的“陪伴式啃老”,并不簡單等同于“啃老”,前者的成因更復雜。
為什么會有“陪伴式啃老”,從根本上說,這是由中國家庭獨特的相處文化和議事方式?jīng)Q定的。許多子女從小到大都和父母住在一切,即便在其成年之后,父母負責家庭開支的慣例也延續(xù)了下來。中國式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間,通常都不會發(fā)生直接的、坦誠的“經(jīng)濟協(xié)商”,原來付錢的一方默認就會一直付錢下去。這是一種習慣成自然,是兩代人缺乏必要財務溝通過程的結(jié)果,并不必然與子女占父母便宜有關(guān)。
家里人看來的延續(xù)慣例,在外人看來卻變成了“陪伴式養(yǎng)老”。中國式家庭,尤其是幾代人同住的家庭,最主要的問題并不是“誰要占誰便宜”,而是大家都不會“談錢”、不會體面地重新分配家庭的經(jīng)濟支付責任。就此而言,從傳統(tǒng)家庭過度到現(xiàn)代家庭,補上“財商”一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手工外鏈代發(fā)